專題:第30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30)
文 | 新浪財經 李欣然 發自巴西貝倫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締約方第30次大會(COP30)目前在巴西北部城市貝倫召開。會議期間,新浪財經與騰訊戰略發展部高級顧問、亞洲開發銀行原首席能源專家翟永平進行了對話。

翟永平認為,能源轉型並非簡單的成本負擔,而是企業發展的重大機遇,這一判斷基於短期、中期與長期的綜合視角。企業能否把握機遇,首要關鍵在於明確自身定位——釐清在轉型鏈條中究竟是能源消費方,還是技術提供方,抑或兼具雙重角色。
以騰訊為例,這一雙重身份體現得尤為明顯。作為大型科技企業,其數據中心屬於高耗能設施,首要任務是在保障能源效率最大化的前提下,實現電力來源的綠色化與成本競爭力的統一。傳統觀念中,能源安全、能源公平與環境保護構成「不可能三角」,但翟永平指出,數字技術進步已使這一矛盾得以化解:通過可再生能源獲取的清潔電力,輔以儲能與微電網技術,既能確保穩定供應,又具備經濟可行性,使綠色電力在整體上可負擔、可持續。由此可見,即便作為能源消費者,依然能在轉型中覓得先機。
而作為技術提供方,機遇空間更為廣闊。騰訊的數字化與AI技術可深度賦能建築、交通、鋼鐵等實體經濟領域,助力這些行業顯著提升能效。這既是技術服務輸出的過程,更是企業自身實現價值增長的戰略機遇。翟永平特別強調,當前能源轉型與低碳發展所開啓的商業潛力窗口,甚至可能超越二十多年前互聯網崛起時期——那一輪浪潮催生了包括騰訊在內的衆多成功企業。如今在AI技術加速普及的背景下,轉型機遇的規模與深度將更加可觀,企業必須牢牢把握,切勿錯失歷史性契機。
在翟永平看來,企業若想真正抓住與能源轉型相伴的商業機遇,還需聚焦兩大核心要素。首先是「綠色」標準的界定。翟永平表示,國際標準正明顯趨嚴:過去按年度平均值覈算綠電比例的方式,正逐步轉向小時級實時匹配,即每個時段的電力消耗都必須對應實時的綠色電力。作為溫室氣體覈算體系(GHGP)指導委員會委員,他正深度參與相關標準的重新審視與更新工作。未來標準不僅要求時間精確匹配,還可能強化空間溯源能力,確保綠電來源清晰可查。因此,企業必須前瞻性地遵循更嚴格的綠色準則,方能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佔據主動。
其次是人才儲備的瓶頸。翟永平指出,儘管AI技術日益普及,衆多企業渴望將其應用於業務與工藝,但普遍面臨內部AI人才不足的困境。破解之道在於培養既懂行業知識又懂AI技術的跨界人才。即便是騰訊這樣的科技大廠,同樣需要深化對垂直行業的理解。唯有打造精通行業場景的AI專業人才梯隊,才能真正推動數字化技術賦能綠色轉型。
翟永平總結道,定位、標準、人才是企業在能源轉型中必須緊扣的三個關鍵詞。在這一普適性框架下,不同行業與企業還需立足自身實際,因地制宜地探索具體實施路徑,將轉型機遇轉化為可持續的競爭優勢。
新浪聲明:所有會議實錄均為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者審閱,新浪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着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責任編輯:李思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