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跟風造飛行汽車?小鵬:我都量產倒計時了

DoNews
11/14

文/周雄飛

馬斯克要跟隨小鵬造飛行汽車了?

這兩天,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在一檔播客中,透露特斯拉正在研發飛行汽車的原型機,並計劃會在今年底前對外展示。「這款飛行汽車會令人難忘」,他這樣高調介紹道。

此話一經曝光,就引發了行業的廣泛討論,比如Drive Tesla Cana等外媒就認為特斯拉此舉具有明顯的跟隨性,而跟隨的目標正是被視為「中國版特斯拉」的小鵬汽車

會有這樣的認知並不意外,畢竟小鵬在飛行汽車領域確實佈局已久。早在2013年,小鵬就開始佈局飛行汽車,並在之後推出了多代的飛行汽車產品。

時間再回到現在,小鵬在最近舉辦的AI科技日上,不僅發佈了可跨城飛行的全傾轉固定翼飛行汽車A868,「陸地航母」也已進入到量產的最後階段,他們預計明年實現規模化交付。

不止如此,在這次科技日上,小鵬還發布了全新一代的人形機器人IRON,不僅率先行業讓機器人搭載固態電池,並宣佈要在明年底實現IRON的規模量產;以及宣佈會在明年推出3款Robotaxi車型,並與高德合作開啓試運營。

這樣看,小鵬與特斯拉在智能車、飛行汽車、機器人和Robotaxi都有各自的佈局和規劃,因為他們都有一個目標——讓AI從數字世界跨越到物理世界,從而讓AI真正改變人類世界,而這些產品則是物理AI的載體。

但從以上業務的發展進度來看,小鵬已與特斯拉不相上下,甚至在飛行汽車等領域已領先特斯拉。最近,當馬斯克得知小鵬全新一代IRON走出像人類一樣的「貓步」後,不僅為此讚好,而且還評論道「特斯拉和中國公司將主導(未來的人形機器人)市場」。

這意味着,在這場物理AI世界的競速賽中,小鵬不再是跟隨者,而是在更多領域成為探索和引領者。

為了做到這件事,小鵬已為物理AI世界搭建好了軟硬件協同的「地基」。

軟件算法層面,在這次科技日上,小鵬發佈了第二代VLA模型,相較於傳統VLA模型去掉了V(Vision,以下簡稱為V)到L(Language,以下簡稱為L)的轉譯過程,而是用V+L再到A(Action)的全新架構替代,從而能讓其成為跨越智能汽車、機器人和飛行汽車多領域產品的物理AI基座模型。

硬件方面,小鵬是同樣的邏輯。通過芯片到算子、再到模型的全鏈路優化,來讓自研的圖靈AI芯片不僅能搭載在車上,還能應用到機器人和飛行汽車中。再加上小鵬對於算力和數據的持續加碼,支撐了軟硬件的協同進化。

從VLA模型,到機器人和飛行汽車的快速迭代和達到行業前列水準,在小鵬汽車CEO何小鵬看來,這就是湧現的結果。1、機器人+空地一體,小鵬讓AI走入物理世界

「這個機器人裏面是真人吧?」

當小鵬全新一代IRON在本次科技日發佈會上,用極其擬人的「貓步」姿態走了一圈後,網絡上對此的討論一度引爆,其中開頭這個問題成為網友們討論最多的話題之一,何小鵬親口承認他們內部都沒有想到會引發這麼大的討論。

為此,不僅是何小鵬親自拍攝視頻來證明IRON是真的機器人,甚至還在第二天的小鵬X9超級增程技術發佈會上,通過直播的形式剪開了IRON身上的皮膚和肌肉,來以此自證。

雖然整件事看上去有點荒誕,但從另一角度也證明相比於上一代,新一代IRON在體態、動作靈活度和性能上都有了非常明顯的升級,以至於才讓很多普通民衆把IRON當做了由真人扮演的展品。

細化來看,小鵬為新一代IRON的靈巧手研發了行業中最小的「諧波關節」,使靈巧手實現了22個自由度,並且具有溫度、力度和觸覺的傳感器,而整個IRON全身則擁有82個自由度。

以及IRON還會率先行業搭載固態電池,讓整個機身重量降低30%的同時,還能提升安全度和30%的電量。

按照何小鵬透漏,對於新一代IRON的目標是在2026年實現規模量產,會率先進入小鵬總部和各地展廳擔任展廳導覽、銷售導購和前臺導流等工作,由此讓小鵬成為首個量產人形機器人的公司。

除了機器人之外,明年小鵬還有其他的產品計劃,就比如Robotaxi。

與特斯拉在Robotaxi上只推出一款車型不同,小鵬計劃在明年推出3款Robotaxi車型,並在部分城市開啓Robotaxi試運營,就像何小鵬此前表態「不會自己做運營」,由此他們找來了高德作為合作伙伴一起運營Robotaxi。

雖然在此次科技日上,何小鵬沒有公佈這3款Robotaxi的形態等更多細節,但也說明Robotaxi會面向L4級自動駕駛設計,在算力、轉向、感知、能源、剎車、通訊六個系統上準備了2套冗餘,最大程度保障行駛安全。

同時,也突破了目前Robotaxi的一些不足,比如可以做到前裝量產,不需要高精地圖、車輛成本低、泛化能力強,從而可以讓Robotaxi不挑路線和城市,實現跨城市、跨區域和全球部署的目標。

小鵬為他們的Robotaxi引入了主動與乘客交互的功能。按照何小鵬介紹,基於VLM大模型的能力,在車內遮陽板上創新地設計了車外交互顯示功能,在迎賓、充電、臨停等場景顯示不同的信息,並且會結合語音播報進行主動交互。

L4層面,除了Robotaxi之外,何小鵬還計劃為個人用戶打造L4級汽車,推出全新智駕版本Robo,讓乘用車擁有L4級駕駛體驗。

落到產品層面,就是未來小鵬的車型除了Max和Ultra兩個版本之外,還會有Robo版本,該版本會具備與Robotaxi一樣的3000TOPS有效算力、2套安全冗餘和2種智駕模式。

與機器人和Robotaxi兩大業務一樣,小鵬的飛行汽車業務同樣取得了新的進展。

科技日上,匯天的全傾轉固定翼飛行汽車A868正式亮相,由於其依靠六個旋翼完成垂直起降和旋轉旋翼方向推動飛行的構型,有了「中國版魚鷹」的標籤。從參數上看,可實現最高500km+續航,最高實現360km+/h的航速,乘坐最高支持6人。

如果說A868要落地還需要一些時間的話,那麼匯天的「陸地航母」將成為全球首款量產飛行汽車。為了支撐明年的量產交付,匯天飛行汽車智造基地已正式啓用,何小鵬稱,目前匯天陸地航母已有7000臺全球訂單,有望創造載人飛行汽車銷量世界紀錄。

以上無論是機器人,還是Robotaxi和飛行汽車,在何小鵬看來並不是獨立的產品,而是可以組合成一幅物理AI幫助我們人類生活的美好圖景。

或許為了讓大家更好地理解,何小鵬自己出演拍了一段視頻來展現:何小鵬先駕駛飛行汽車飛到科技日會場外圍,然後再乘坐Robotaxi來到會場門口,這時IRON已經在門口迎接何小鵬。

對於物理AI,目前已成為行業熱議的話題。在這兩天的特斯拉股東大會上,馬斯克認為「汽車就是機器人」,並提出未來機器人的規模會「遠超手機」,而自動駕駛、機器人、能源會成為AI從數字世界跨越到物理世界的主要形式。

但從小鵬的機器人、Robotaxi和飛行汽車進展來看,可以說小鵬在構建物理AI世界的進度上已經取得領先,而這背後,則是因為他們已經為物理AI世界構建了「地基」。2、軟硬件協同進化,物理AI世界的「地基」

VLA和世界模型哪條路線更好,成為目前行業爭論的關鍵話題。

作為智駕行業玩家之一的小鵬,也給出了他們的答案——VLA模型和世界模型並不對立,而是可以融合。

在這次科技日上,小鵬發佈了第二代VLA模型,按照何小鵬的介紹,第二代VLA模型既是VLA模型,也是世界模型。

因為不同於傳統VLA模型的V到L、再到A的二次轉譯過程,第二代VLA模型選擇去掉了中間L的轉譯過程,讓V+L的輸入直接到A的輸出,使整個端到端模型架構更加簡潔。

細化來看,第二代VLA模型中的L並不是完全被捨棄了,而是把現實世界中的語義信息和視覺信息進行隱式Token化,同時用注意力交叉機制進行對齊,最後輸出動作決策。讓模型直接從視覺信息中認識和理解物理世界,然後經過推理做出正確的行動。

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彌補了世界模型缺少處理語義信息的模型,造成對於現實世界識別和理解不足的問題;而且去掉了V到L的顯性轉譯過程,大幅降低了模型的延時性,再加上強化學習和自監督機制,讓模型效率更高。

翻譯一下,就像傳聲筒遊戲,世界模型是你只能看到前面的人給你比劃,但不能說話描述;而傳統VLA模型,則是在你和第一個人之間,還有一個外國人,不僅需要兩次翻譯,還會損失信息。

但小鵬的新一代VLA,就是整個遊戲只有兩個人,而且前面的人不僅會說話描述,同時還能比劃,信息傳遞不僅完整,而且很高效。

為了讓第二代VLA模型能「像人」一樣,以視覺為核心理解和推理世界,小鵬投入了3萬卡的算力,還燒了20多億元的訓練費用。從何小鵬的介紹看,該模型已經應用到智能駕駛、機器人和飛行汽車多個物理AI領域。

就以IRON的算法架構為例,不僅應用了第二代VLA模型,並且還有VLM和VLT模型進行協作,形成「大腦+小腦」的整體架構。

「第二代VLA的上限非常高,可以幫助機器人實現螺旋上升。」小鵬汽車機器人副總裁及AI技術委員會負責人米良川這樣對飛說智行表示。另外,何小鵬還透露,未來還會讓VLT模型去支持智能駕駛和飛行汽車領域。

匯天創始人趙德力告訴飛說智行,「陸地航母」和這次剛發佈的A868飛行汽車也會搭載第二代VLA模型,讓它們在空中不僅可以做到智能駕駛,而且還能像智能車一樣自主感知決策躲避障礙物。

正因這樣,在飛說智行看來,小鵬的第二代VLA模型已成為跨越智能駕駛、Robotaxi、機器人和飛行汽車四大物理AI領域的底層「算法基座模型」。

除了軟件算法之外,小鵬還在「澆築」物理AI世界的「硬件地基」。

這些年,通用AI芯片很難解決特定AI領域(自動駕駛、具身智能等)問題的討論在行業中反覆被提及,因為通用AI芯片往往是基於CPU設計,雖然性能不錯,但對於自動駕駛等特定場景,卻有着算力和能耗比的瓶頸。

針對這一問題,小鵬自研開發了以NPU為核心的圖靈AI芯片,實現性能的提升和超越,並且針對第二代VLA模型做了芯片—算子—模型的全鏈路優化,讓芯片利用率提升20%,模型推理時延降低超過60%,模型能力提升超20倍。

「要讓如此大規模模型在本地的圖靈AI芯片上跑到實時,也就是與攝像頭的幀率完全一致。為此,小鵬從頭設計了編譯器和軟件棧,然後榨取了圖靈AI芯片每一比特的算力。」 小鵬汽車自動駕駛負責人劉先明這樣說道。

正因這樣,可以看到除了在小鵬Ultra和Robo智駕版本之外,IRON也採用了三顆圖靈AI芯片,算力達到2250TOPS;小鵬的Robotaxi甚至搭載了4顆圖靈芯片,算力高達3000TOPS。由此,圖靈AI芯片,也完成了從智能汽車,到機器人和Robotaxi的跨越。

基於以上軟件算法和硬件的協同進化,可以看到小鵬不僅已成為整個行業中為數不多同時在智能車、Robotaxi、機器人和飛行汽車四大物理AI領域佈局的玩家,並且還能讓這些領域協同融合,按照劉先明介紹,目前人形機器人IRON和AI汽車有着70%的技術同源。

這樣做的好處,就是不僅可以降低各領域產品的研發成本,還能提升各領域協作融合的效率。

由此,在飛說智行看來,推動AI從數字世界到物理世界的這一征程中,小鵬應該已站到了行業前列。而這一大步的跨越,則基於小鵬過去的一步步的積累。3、跬步千里,小鵬的「湧現」祕訣

湧現,是這次小鵬AI科技日的主題。

這個詞主要是指當一個系統的規模或者複雜度達到一個臨界閾值後,會突然展現出其組成部分此前所不具備的全新能力。小鵬的第二代VLA模型和新一代機器人,都經歷過這樣的湧現過程。

按照何小鵬介紹,小鵬從2024年開始探索VLA模型,一種是傳統VLA的基座模型,另一種是去掉L轉譯過程的創新VLA基座模型,後者是由劉先明帶隊研發,兩條路線並行發展。

「這之後,幾乎投入了很多資源,但長時間都沒有突破,內部一度想要砍掉這個方向(創新VLA),但直到今年二季度的某一天,劉先明突然跑過來告訴我‘湧現發生了’。」何小鵬這樣回憶道。

在會後的深度交流中,劉先明向飛說智行說出了更多湧現的細節:記得某一天,當等待紅燈轉綠前,他發現測試車開始緩慢向前蠕動,就像很多人類老司機一樣預備着起步。

甚至在面對沒有讀秒的紅綠燈時,測試車也能通過道路兩側的紅綠燈變化情況,對於等待的紅綠燈信號做推測。「像這樣非常擬人的行為,你無法教模型學會,只能是數據量大到一定程度時,它自然就會學會。」

就此,劉先明帶領的第二代VLA模型成為了小鵬內部的主要研發方向,讓智能輔助駕駛能力能在高速和城區、以及小路和園區做到絲滑駕駛,以至於何小鵬高調評價第二代VLA模型是「提前開啓物理世界模型的新範式」。

米良川對於IRON的湧現也記憶深刻。「今年3月的一個晚上,IRON在倒退行走時突然變得非常擬人,但我也說不清楚到底是哪次優化帶來了變化,只能說當數據和算力達到了一定程度,就實現了湧現,由此纔有了後面上海車展上的亮眼演示。」

不可否認的是,小鵬他們在此次科技日上展現的這些新技術進展和新產品,對於整個行業來說是具有啓發和引領作用的。

而像這樣的事情,早已成為小鵬科技日的慣例。

比如在2020年的科技日上,小鵬發佈了高速NGP功能,可支持自動變道、匝道進出、施工路段避讓等能力,就此成為了行業內率先推出此功能的玩家。在這之後,不僅引發了整個行業對於高速智能輔助駕駛的追逐,也推動高速智能輔助駕駛功能從「高端選配」向「主流標配」普及。

再到次年的科技日上,小鵬推出了城市NGP功能的規劃和800V高壓碳化硅平臺技術,前者讓行業看到了智能輔助駕駛從高速駛入城區的可能性,而後者則是讓純電行業進入「高壓超充時代」。

這之後的科技日,小鵬相繼在智駕算法、整車架構、飛行汽車和機器人等領域發佈了新進展和新技術,都給了行業新的啓發,從而推動了行業的發展。就像開頭描述的那樣,馬斯克應該就是受到了小鵬做飛行汽車的啓發,決定對此佈局。

小鵬能一直做到這件事,或許得益於他們對於AI的堅持和持續投入。

早在2014年,小鵬他們成立之初就把自己定位為「未來出行的探索者」,並且把佈局AI作為自身的發展戰略。

例如在2016年就組建了自動駕駛研發團隊,一年後何小鵬又親自去硅谷引入了自動駕駛開發大牛谷俊麗,主導感知算法研發,搭建起基於深度學習的視覺識別框架。

與此同時,可以看到小鵬在AI智駕領域上一直在進化。從最早的XPILOT架構,再到採用BEV+Transformer的XNet架構,以及神經網絡XNet+規控大模型XPlanner+大語言模型XBrain三網合一架構,再到現在的第二代VLA模型。

要實現這樣快速的架構演進,對於算力和數據的要求是極高的。按照小鵬官方透露,預計到明年將把雲端的算力規模從目前的3萬張卡擴展至5-10萬張卡,算力預計可提升至16.6-33.3 EFLOPS,這一算力規模將處於行業的頭部位置。

數據方面,用於第二代VLA訓練的視頻數據量接近1億,相當於人類司機駕駛65000年才能遇到的極限場景總和。另外,根據公開數據,2024年小鵬研發員工佔比已經超過40%,至今累計研發和製造投入超500億元。

在飛說智行看來,正是有了以上這樣的跬步積累,才讓小鵬在算法模型、機器人等領域實現了湧現,而這樣的湧現小鵬本身也在發生着。在這次科技日上,何小鵬提出了小鵬的新定位——物理AI世界的出行探索者,面向全球的具身智能公司。

湧現發生之前,一般是長久的試錯和焦慮,但正像米良川說的那樣:「之前不能完全看到成功的機會,但我們相信這件事能成,這就是相信的力量」。基於這股力量,飛說智行也相信小鵬他們會在未來迎來更多的湧現。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