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國華向記者展示義和村維納斯蘋果。
義和村村民正在分揀蘋果。住20元旅館跑銷路,從絨山羊養殖戶到「摳門」女支書 ,這位「勒緊褲腰帶」抓生產的「小摳書記」四年間流轉土地近300畝,建大棚、栽果樹——義和村帶頭人韓國華用實幹兌現承諾,讓曾經發展艱難的村落蛻變成產業興旺的致富村。如今,村裏集體產業年入可觀,累計增收超200萬元,60多名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日子越過越紅火。
產業破局:300畝地種「黃金果」
蓋州市臥龍泉鎮義和村的發展之路一直很難。村裏沒有像樣的產業,村民要麼外出務工,要麼守着幾畝薄田過活。回憶起剛上任時的場景,韓國華感慨萬千。彼時的她還是村裏一名絨山羊養殖戶,對鄉村治理和產業發展一竅不通,但看着村民期盼的眼神,這位有着樸素情懷的帶頭人暗下決心:「一定要讓義和村富起來,讓村民的腰桿硬起來!」
要致富,先找路。韓國華深知,沒有產業支撐,鄉村振興就是空中樓閣。她走遍了義和村的每一寸土地,結合村裏土壤肥沃、光照充足的自然條件以及閒置土地較多的實際情況,果斷提出「以發展集體產業帶動村民庭院經濟」的發展思路,確定了種植果樹、建設反季大棚的產業方向。這一想法在當時卻遭到了不少村民的質疑:「咱村從來沒種過這麼多果樹,萬一賠了咋辦?」「流轉土地要花錢,建大棚要投資,錢從哪兒來?」
面對質疑和困難,韓國華沒有退縮。為了整合土地資源,她挨家挨戶上門做思想工作,向村民講政策、算收益,承諾保障土地流轉收益,同時優先吸納村民到集體產業就業。「土地流轉後,大家不僅能拿到租金,還能在家門口打工賺錢,比自己種地划算多了!」真誠的溝通換來了村民的信任,土地流轉順利進行。
資金難題是更大的「攔路虎」。為了籌集產業發展資金,韓國華跑遍了各大銀行申請貸款,四處向親戚朋友借錢,甚至自掏腰包墊付前期費用。
「那時候真是把能想的辦法都想了,把能借的人都借遍了,就怕這個項目黃了。」韓國華說,「當時我就想既然大夥信任我,就是再難我也要把果樹管理好,把村裏集體經濟做起來,對得起村民們的信任。」
為了省錢,韓國華啥事都是親力親為,起早貪黑,跟村民幹在一起,她給自己算的都是義工。「我自己家也沒這樣,就是為了集體經濟能走下去,每一步都精打細算,花一分錢我都得考慮考慮這個錢應不應該花,村民們就給我起個名叫‘韓小摳’,說你怎麼這麼摳。」韓國華說。
在她的努力下,資金難題逐步化解,義和村經濟聯合社以集體資產運營和農業產業發展為核心,流轉近300畝土地打造大紅袍李子產業園。3萬株優質果樹陸續栽種到位,其中包括6000餘棵維納斯黃金蘋果樹、800餘棵月冠、2000餘棵雞心果;配套建設4座共15畝大棚,發展反季山野菜種植;1座恆溫庫同步建成,為農產品儲存保鮮提供了保障。更依託林下空間開展立體種植,延伸產業鏈至農產品加工、電商銷售等領域,推動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
產業發展,技術是關鍵。對於毫無水果種植經驗的韓國華來說,技術攻關是一道必須跨越的坎。她特意邀請瀋陽農業大學的專家來村裏授課,從果樹栽種、施肥、修剪到病蟲害防治,手把手教村民種植技術。自己更是化身「學徒」,每天跟着專家學習,記筆記、問難題,不放過任何細節。為了提升蘋果品質,她堅持綠色種植理念,「水果從不打農藥,果園也不用除草劑,雜草都是農戶人工清除,肥料用的都是肉骨粉、羊糞等天然有機肥」。
「沒有銷路?那就自己打開市場」
為了打開銷路,韓國華更是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2022年,大紅袍李子首次結果,幾萬斤水果卻面臨「沒銷路、沒客戶」的困境。情急之下,她帶着兩名村民前往瀋陽八家子蔬菜水果批發市場擺攤售賣。為了省錢,三人擠在20元一晚的小旅館裏,這一住就是三年。「那時候天不亮就去市場佔攤位,天黑纔回來,飯都捨不得喫好的,就想着能多賣幾斤果子,能為村裏多賺點錢。」回憶起那段艱辛的日子,韓國華眼眶泛紅。功夫不負有心人,三年的堅守讓義和村的水果積累了良好的口碑和穩定的客戶,如今再也不用擺攤售賣,李子一成熟就有收購商主動上門收購。
線上銷售成為拓寬銷路的新渠道。去年,村裏開通了網店,今年剛結果就有收購商通過線上渠道聯繫到村裏,直接到果園採購。「下一步,我們會考慮專注做短視頻,通過網絡平臺宣傳義和村的水果,讓更多人知道我們的優質農產品。」韓國華對線上銷售充滿期待。
如今,義和村的產業發展已初具規模,經濟效益日益凸顯。2025年,大棚收入26萬餘元,陸地大紅袍李子收入23萬元,雞心果、煙富等水果收入20萬餘元,維納斯黃金蘋果預估收入可觀,全年蘋果園產值將達到100萬餘元;恆溫庫收益1.5萬元。集體產業的蓬勃發展,為60多名村民提供了穩定的就業崗位,集體產業收入累計超過200萬元。
這份實實在在的收益,讓村民的生活發生了質的改變。村裏人基本實現就業,不少老人也能在家門口找到合適的工作。「每年秋冬季節農閒,我和老伴在家也沒什麼事,就來果園摘果裝箱,一天干6個小時,一個小時賺12元,還管中午飯,工作不累,每年能多不少收入。」村民張大姐笑着說。
據瞭解,村民原來的家庭年收入約2.5萬元,現在通過在集體產業就業,家庭年收入能達到4.5萬元。「冬天農閒,我們都鼓勵村民來果園賺錢,讓大家一年四季都有收入。」韓國華說。
在韓國華的帶領下,義和村的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道路寬闊整潔,庭院錯落有致,曾經滿是泥濘的村落變成了宜居宜業的美麗家園,村民的精神面貌也煥然一新。讓韓國華倍感溫暖的是,今年夏天,大紅袍李子豐收季時,連續七天降雨,為了保證水果及時上市,40多位村民主動冒着雨和她一起摘果裝車,毫無怨言。「看到大家這麼齊心協力,我就覺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她用四年扛起全村人的希望
對於未來,韓國華有着清晰而堅定的規劃。在產業升級上,她計劃打造義和村自有品牌,聚焦高端品質的維納斯黃金蘋果,進一步提升產品附加值;在業態拓展上,打算盤活村民閒置房屋,打造民宿度假村,開發親子採摘、田園觀光等項目,推動農旅融合發展;在人才培育上,她希望通過日益興旺的產業,吸引更多年輕人返鄉創業就業,為鄉村發展注入新鮮血液。
鄉村的發展離不開政策的引導。針對其產業升級過程中,國家稅務總局蓋州市稅務局開通「涉農服務」綠色通道,開展「田間式」政策宣傳,組織稅務幹部不定期深入田間地頭,瞭解產業經營狀況,推進農產品免徵增值稅等稅費政策落實;同時,針對產業鏈延伸後,合規經營及合規納稅等方面的新需求,提前進行政策輔導和引導,解答農戶涉稅費疑難問題。
從養絨山羊的養殖戶到帶領村民致富的「領頭雁」,韓國華用四年時間,以腳踏實地的實幹、公而忘私的奉獻,徹底改變了義和村的落後面貌。她每天在果園裏走2萬多步,除夕夜也要到果園查看果樹長勢;她為了推銷水果,在20元一晚的小旅館裏堅守三年;她心繫每一位村民,把大家的冷暖放在心上,用雙肩扛起了一村人的希望。
如今的義和村,產業有支撐、增收有保障、治理有成效,一幅「產業興、百姓富、生態美」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在徐徐展開。韓國華握着剛裝箱的蘋果,語氣樸實又堅定:「往後就盯着三件事——把咱的水果品牌做響,把農旅融合的路子走通,再把年輕人吸引回來。只要跟着大夥兒踏踏實實地幹,義和村的果子會更俏,日子會更甜,這就是我最盼着的事兒。」
本報記者 高鴿 何金池 文並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