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下午兩點發了篇報道,說阿里準備對旗下AI應用做全面改造。
目前計劃是先對現有「通義」App進行全面改造,並重新命名為「千問」。接下來幾個月,阿里將逐步為其增加AI代理相關功能,用於支持包括淘寶主站在內的購物場景。整體目標非常明確,就是全面對標ChatGPT或者豆包的產品功能。
這個動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標誌着阿里 C 端 AI 戰略的全面轉向:從過去依賴夸克 「工具 + AI」 的縫合式嫁接路線(本質是想借既有流量走捷徑),徹底轉向打造 「千問」 原生 AI 交互入口的集中突破(結硬寨打呆仗)。
阿里港股本來早盤一度跌了2%,下午這消息一出來,股價盤中一度暴漲超過5%。
所以我本來在寫百度世界大會,看到新聞就毫不猶豫決定換選題,Robin還是很帥,但這會開得屬實沒勁,百度的稿子回頭再發。
其實這號不久前聊過阿里AI,當時我還腆着臉診了個脈:阿里的AI敘事,多個夸克,差了豆包。現在看來,這個判斷方向是對的。
阿里跟谷歌很像,都是在以一種垂直整合的方式做AI。
阿里雲是AI基礎設施提供商,不止有自研硬件和系統,還有開源的通義系列做前瞻和基礎性的模型研發。這是AI產業的上游。而產業下游,阿里既有龐大繁雜的各類既有業務等待改造,也有夸克和釘釘這樣的AI應用佔據牌桌。
這麼長的戰線反映出AI時代阿里巨大的野心,所謂AI再造阿里的說法不是沒有來由的。
但如果你稍微審視下這個佈局,你會發現很明顯缺了個東西,阿里沒有能對標類似豆包或者ChatGPT這樣的產品。
名義上,釘釘做AI to B,夸克做AI to C,似乎是各有側重、分工明確。
但實際上,像我後面要展開聊的,阿里在AI的應用端是一條腿走路,因為夸克的底色是「工具縫合應用」。
而這次上馬「千問」,說明阿里認識到了夸克造成的關鍵缺位:沒有一款原生AI交互入口,就等於把最重要的C端市場拱手送人。
只是現在有兩個問題:「千問」還有機會嗎?夸克的位置怎麼擺?
「千問」還有機會嗎?
領英創始人裏德·霍夫曼有句話,如果你對產品的第一個版本不感到尷尬,那說明你發佈得太晚了。
對於互聯網創業者來說,這可能是前輩留下的最重要的經驗。
背後的道理是,如果你想把產品打磨完美后再上線,那大概率市場早已被其他創業者佔據。
大廠當然不適用這個規律,因為有更多資源可以實現後發制人。
不過有個前提,對手不能是其他大廠。
就「千問」而言,即便背後站着阿里,上述經驗依舊適用,因為豆包和元寶都有大爹後面站着。
從時間上看,「千問」來得肯定有些遲了。
根據QM最新的報告,通義App月活在100到500萬之間。
「千問」雖然後面要複用通義的用戶基礎,但也基本跟另起爐竈區別不大。
對比而言,其他競品都有了龐大的用戶羣體:豆包App是1.72億,DeepSeek是1.45億。這些數據不只代表「千問」面臨的差距,還意味着行業的用戶爭奪比之前要激烈得多。
AI用戶的滲透存在階段性的上限,並且這些用戶實質上已經面臨ChatBot供給過剩。「千問」未來主要的增長來源,不會是等待轉化的潛在羣體,而是從對手那裏直接爭奪過來。
所以不管「千問」的產品力如何,哪怕強如GPT,拳打Claude,這個項目後面肯定都需要花大力度推廣。
據稱「千問」由阿里最高層批示立項,項目層級很高,也是從其他地方抽調了上百名精銳戰力到杭州西溪園區,單獨設立辦公區域並配備高級別安保。所以集團應該會有充分的資源保障,後續的投流預算估計是不缺的。
但現在最大的問題是,投流不一定還有用,大預算扔出去只能聽個響。
「千問」走投流這條路,前面是有參考對象的。
騰訊元寶在今年2月13日之前,基本處於「通義」App的同生態位。但接入DeepSeek後,騰訊管理層判斷機會到來,元寶投流規模快速爬升,從此前的單月2000萬迅猛增長至單月超10億。
但即便有DeepSeek紅利的窗口期,即便這個規模的預算砸下去,元寶最新月活仍然只有3286萬,遠遠不及豆包和DeepSeek。等「千問」正式上線,其面臨的競爭環境會比元寶要激烈得多。
除了元寶之外,楊植麟的月之暗面也曾為Kimi砸下單月數億的投流費用。在今年宣佈停止投流後,最新月活已經不足千萬。
因此,阿里在「千問」項目上需要比騰訊更強的投入意願,同時建議降低心理預期。
不過「千問」還擁有一個元寶不具備的差異化優勢,就是通過開源在專業開發者羣體裏建立的認知。
在Llama系列徹底拉胯後,Qwen系列已經是保持長期穩定更新的最領先開源模型。有媒體的報道也提及,阿里核心管理層將「千問」視為「AI時代的未來之戰」,希望藉助Qwen的開源技術優勢贏得競爭。
但這個開源上的認知優勢可能很難轉化為C端產品的競爭優勢。阿里當然希望能重演DeepSeek當初的劇本,但Qwen缺了個硬性條件。
DeepSeek當初能獲得巨量C端用戶,是因為它開源了一個斷層領先的模型,以至於產生了輿論的破圈效應。但今天Qwen的領先,更多是一種增量領先,不具備輿論破圈的條件。
那些專業的開發者用戶,做模型的私有化部署會想到Qwen,但如果是使用聯網的C端產品,他們大概率也會選擇ChatGPT或者Claude。
夸克的位置怎麼擺?
阿里的AI版圖裏,夸克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就連App Store的名稱後面,還加了個「阿里AI旗艦應用」。不管是集團還是夸克自身,都把AI視為最重要和最想被外界認知的標籤,並且有時還跟豆包參與AI應用排行。
但夸克被分到AI應用裏是有問題的,它跟豆包、DeepSeek或者元寶不應該坐一桌,更接近百度網盤或者QQ瀏覽器之類的產品:誕生於前ChatGPT時代,早就有了龐大的用戶羣體和功能定義,只不過接受了AI的技術改造。這是個很簡單的邏輯。
因為夸克是個「縫合應用」,它既是瀏覽器,又囊括了網盤功能,還包括掃描王、高考志願填報等一堆工具。
比如,由於88vip可以直接領夸克網盤會員,我個人的主觀體驗是在各種資源分享的渠道,夸克網盤鏈接的刷新率現在比百度網盤還高點。
所以我一直有個疑問,夸克自我包裝還可以理解,但阿里為什麼要配合夸克這麼做呢?為什麼在這次做「千問」項目之前,從來沒有像模像樣投入過資源做AI to C呢?但凡阿里之前有點決心,不對,是稍微上點心,通義App肯定不至於像現在這樣慘淡。
我大膽想象一下,純假設哈。
是不是夸克那邊把馬雲、吳泳銘這些高層「忽悠」了,底下人一通操作把夸克包裝得AI戰力爆表,讓阿里覺得要做AI to C只需要夸克就夠了。
畢竟夸克用戶規模擺在那裏,搞幾場發佈活動,貼上AI標籤,這些普通用戶就能「無損」轉換成AI用戶。別的AI應用肯定沒這麼好的數據,再去屠幾個排行榜也是輕輕鬆鬆。「用戶規模最高的AI產品」是非常適合宣傳的title,信息反饋到馬雲和阿里高層那裏,就是有目共睹的成績。
阿里今天選擇另起爐竈做「千問」,或許正是因為夸克的表現確實不夠讓高層滿意。
即便是有「搶跑」的用戶基礎,夸克的日活也已經被豆包超越了。如果一款2016年就上線的「縫合應用」,月活仍然被2023年才上線的豆包趕上並且超越,那顯然可以基本宣告是夸克和阿里的一個重大失敗了。

有趣的是,夸克本身也在向ChatBot的產品形態靠攏。
上個月夸克上線「對話助手」功能。夸克首頁AI超級框下方被劃分成「搜索」和「助手」兩個選項卡,通過左滑界面或者點擊「助手」選項卡,就能進入聊天模式。而且只要你在對話頁面,即便你退出並且在後臺結束應用,重新打開夸克後仍然是在對話頁面。
這個細節表明相較於PDF掃描或者網盤那些功能,夸克給了ChatBot功能最大的優先級。
代入阿里的視角,大概是想雙管齊下。
AI的C端入口必須得搶,那麼擺在阿里面前的有兩條路。
一條是重新把通義App擡出來,投入資源和流量,把這個沒有存在感的App做起來。當然,不是說非得叫通義這個名字,現在的「千問」項目也屬於這個路子。
另一條就是現有的框架上做調整,不浪費夸克現有的用戶基礎。
「千問」的上崗或許不意味着夸克在阿里AI戰略的退場,但這個動作本身就是對夸克投下的不信任票。
因為現在做「千問」是有很多困難和挑戰的,上面提到的那些我知道,阿里高層也知道。但是集團還是決心要做,那肯定是因為有不得不做的理由。
阿里很清楚,寶不能只壓在夸克身上,它撐不起這場硬仗。
原文標題 : 阿里AI大轉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