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財經北京11月13日電(吳鄭思)今天(13日)商品市場走勢分化,其中,分別作為新、舊能源代表的碳酸鋰和原油一個大漲超3%,一個重挫近4%,上演「冰火兩重天」。
隔夜,歐佩克余月報「承認」市場轉入結構性過剩,國際油價單日重挫約4%,創下一個月來最大單日跌幅。受此影響,國內SC原油13日早盤也大幅下探,主力合約盤中觸及每桶446.9元的三週低位,日跌幅在4%左右。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13日期貨市場有「白色石油」之稱的碳酸鋰大幅上漲,延續了今年6月以來的上漲格局,繼續逼近90100元/的年內最高點。
「黑白石油」反差表現的背後,映射出原油市場的供需過剩壓力和新能源相關產業在能源轉型背景下的光明前景。
歐佩克承認「結構性過剩」
當前,原油市場供應過剩幾乎已成為市場的共識,但歐佩克自己此前一直強調供需「趨緊」「健康」。在過去幾個月的報告中,歐佩克對原油市場前景的判斷總體偏向樂觀,與國際能源署(IEA)等機構「過剩」「愈發過剩」的預期形成鮮明對比。
不過,在昨日發佈的最新月度報告中,歐佩克罕見承認「由於美國原油產量超預期增長等原因,目前全球市場已從每日短缺40萬桶轉為每日過剩50萬桶,進入結構性過剩。」這意味着主要國際能源機構中的唯一的「多頭」最終「投降」,油市多頭信心因此重挫,國際油價應聲單日下跌2美元/桶。
國際能源署在今年4月份首次披露2026年油市供需平衡展望時就指出,預計2026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長將進一步放緩,增幅僅為61萬桶/日,但預計2026年原油供應的增幅卻將達到96萬桶/日。而在9月報告中,IEA更是將2026年全球石油供應增長預測上調至240萬桶/日,與需求增速(預測為69.9萬桶/日)的差額擴大至170萬桶/日。該機構還表示,在今後一段時間,全球原油庫存將持續上升,2026年過剩產量有可能達到每日400萬桶的創紀錄水平,這將對中長期油價構成顯著下行壓力。
能源轉型給原油需求帶來挑戰
回顧近年來的油價表現,驅動油市供需平衡狀況惡化的因素除了產油國從「保價轉向保份額」帶來供應增量以外,需求側面臨的挑戰也不容忽視。尤其是能源轉型背景下,電氣化、可再生能源等的快速發展,更是對傳統能源的需求帶來衝擊。
畢馬威最新發布的《世界能源統計年鑑2025》指出,各國日益將可再生能源投資視為能源安全的基石,因為可再生能源有助於各國確保本國能源系統不受全球能源市場和國際局勢影響。
IEA此前也在報告中稱,2021年以來全球能源系統投資規模開始新一輪擴張,在傳統能源投資保持謹慎的情況下,以電力部門中的可再生能源、電網、儲能和終端電氣化應用、節能為代表的綠色轉型板塊成為了投資增量的主要去向,反映能源轉型正在穩步推進。IEA在《2025年可再生能源》中表示,預計全球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仍將強勁增長,未來5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容量將達到之前5年增量的兩倍。
國內新能源的發展更是迅猛。今年前三季度,全國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3.1億千瓦,同比增長47.7%,約佔新增裝機的84.4%。截至2025年9月,全國風電和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已經佔到全國發電裝機的46%;今年前三季度,風光發電量合計達1.73萬億千瓦時,佔同期全社會用電量的22.3%。
針對新能源發展中的消納、供應穩定性等問題,國家更是連續出臺多項積極政策。僅就近兩日而言,不僅國家能源局發佈了《關於促進新能源集成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工業和信息化部也表示將持續推動動力電池產業高質量發展。政策利好驅動下,股票市場鋰電池板塊13日表現活躍。
長期油價仍有支撐
不過,新能源的發展並不意味着傳統能源就此徹底勢衰。對於原油市場而言,機構觀點認為,當前經濟不確定性依然高度存在的大背景下,相對成熟的供需產業鏈和潛在的地緣政治擾動,仍有望給原油市場帶來支撐。
IEA在《2025年世界能源展望》報告中表示,短期內全球石油和天然氣供應總體充足,但地緣政治風險仍存。
華泰證券研報也指出,考慮全球新能源替代穩步推進,疊加歐佩克+集團逐步解除第二層自願減產計劃,以及南美、非洲等低成本增量集中釋放,2025年四季度至2026年二季度油價或仍處於下行區間。長期而言,歐佩克+在短期犧牲價格以爭取市場份額後,再平衡壓力有望推動新一輪協同達成,疊加北美頁岩油成本影響,全球能源轉型提速之前油價仍有望得到長期支撐。
中金公司大宗商品分析師則在2026年展望報告中表示,供應擾動對現貨平衡的影響或在2026年進一步顯現。石油市場現貨供應過剩仍為基準情形,非OECD補庫需求和地緣供應風險可能帶來預期差機會。與此同時,北美頁岩油的成本挑戰已經開始,預期非歐佩克供應擴張週期或在2026年下半年迎來中長期拐點,有望為油價中樞提供趨勢突破機會。
(文章來源:新華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