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新加坡金融科技節(Singapore FinTech Festival,SFF)在新加坡博覽中心隆重舉行,本次展會聚焦「構建未來十年金融科技藍圖」主題,宇信科技首席技術官(CTO )張寧受邀參與圓桌論壇,並圍繞「The AI Frontier: Decoding Asia’s Finanial Revolution」(人工智能前沿:解讀亞洲金融演變)分享了其對金融AI的思考,包括人工智能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實踐、核心挑戰、產業生態變化及未來趨勢,呈現出來自中國領先金融科技服務商的前沿觀察。

● 宇信科技CTO張寧(右二)在2025新加坡金融科技節(SFF )中分享銀行業AI最佳實踐
大模型賦能信貸業務:
從信息處理到決策生成的全鏈條智能化
張寧表示,人工智能在銀行並非新鮮事物,長期以來主要應用於風險管理。然而,過去兩年大語言模型的快速進化,使其在貸款審批等複雜業務中首次具備「覆蓋全流程的能力」——從資料收集、信息理解、實體識別,到分析邏輯構建、報告生成,都能由AI自動完成,大幅提升效率。宇信科技已在多個銀行信貸業務中落地全流程AI能力,並在客戶項目合作實踐中驗證了其價值,為金融機構複製專家經驗、縮短業務流程提供了有力支撐。
張寧還重點介紹了宇信科技在跨客戶知識庫構建上的探索。他指出,本輪應用突破不僅在「流程自動化」,更在於「重構銀行知識框架」。「我們實際上正在構建一個可共享、跨客戶的知識庫,將專家經驗外化,使不同銀行客戶在不同場景中都能調用並快速響應」,他強調,知識庫不僅能為不同銀行客戶提供專業化服務,更能賦予銀行業務敏捷響應市場需求的能力,助力金融機構建立更穩健、可解釋的智能決策體系,使其在複雜業務場景中做出更理性的決策。
直面 AI 落地挑戰:
多模型校驗+人工驗證成為必要機制
談及人工智能在金融領域落地的真正瓶頸時,張寧直言「結果準確性」 是當前最大挑戰,「在關鍵任務(mission-critical)的金融場景中,甚至97%的準確率都不夠」。原因在於,在財務分析、授信審查等對精度要求極高的場景中,「一個數字」決定整體結果,任何偏差都可能使得整體分析失效,從而導致錯誤決策。
為此,他提出行業需要通過「多模型交叉校驗」與「人工審核嵌入產品」相結合的方式提升結果準確性。「當不同模型給出不同結果時,可以用一個模型與另一個模型交叉校驗;同時,唯有通過將高效的人工驗證融入產品流程中,對結果的管控才能真正可靠,」張寧強調。

● 宇信科技CTO張寧在圓桌論壇中發言
AI重塑競爭格局:
多元生態催生新機遇
針對「大型科技公司是否會主導金融AI領域」 的行業擔憂,張寧給出了不同視角。他表示,大型科技公司雖在基礎設施建設和通用模型上投入巨大,但中小企業可憑藉在細分領域的深耕建立競爭優勢,例如在OCR技術、財務報表分析等垂直場景中,專注於特定需求的企業反而能提供更精準的服務,比如像宇信科技這樣的服務商則更貼近銀行需求,為其提供端到端解決方案。
「人工智能把所有人凝聚在一起」,張寧進一步分析,這一生態中既有大型平臺型企業、專注細分市場的中小企業,也包含不同類型的競爭對手。傳統金融機構雖受監管約束更嚴格,但其在客戶信任、業務積澱上的優勢依然顯著;而金融科技初創企業則可通過定製化解決方案,快速響應市場痛點,抓住發展機遇。「因此每家公司都可能發展自己的合作伙伴生態系統,我認為這是個非常好的趨勢。」
國產輕量級模型快速追趕:
銀行更需要「適用」而非「萬能」模型
在討論「國產模型與國際模型能力差距」時,張寧提出一個頗具中國特色的觀察——中國銀行業要求私有化部署,無法直接使用國際模型,同時大模型成本高、部署重,不符合多數銀行需求。銀行內部業務需要的是「穩定、可控、經過淨化的專業知識」,並非開放式的大模型能力。
因此,「對絕大多數金融場景而言,輕量級模型經過客戶知識增強後,與大型國際模型之間的差距將進一步縮小,而且更具性價比。」更多機構將能以可控成本,獲取高效的AI解決方案,推動人工智能在金融領域的規模化應用。
「與部分海外企業重視基座模型的泛化能力不同,中國企業更注重成本效益的平衡」,張寧表示,宇信科技則更加關注為客戶提供實際解決方案的平臺和策略,這種策略既符合中國金融市場的實際需求,也與國家推動人工智能全領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高度契合,因此輕量級模型將成為更多金融機構的首選。

2025新加坡金融科技節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金融科技盛會之一,匯聚了來自134個國家和地區的約6.5萬參會者、600+ 展商以及900+ 演講者,是全球金融科技趨勢的重要風向標。
作為金融科技領域的領軍企業,宇信科技此次亮相不僅展現了其在金融AI技術與場景落地上的深厚積累,更彰顯了中國金融科技企業參與全球行業對話、共建開放生態的積極姿態和持續擔當。未來,宇信科技將持續深耕金融AI技術研發與業務實踐,為全球金融行業的智能化轉型貢獻中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