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諾威國際農機展是全球最大規模農機展之一。本屆展會吸引了50多個國家參展,近300家中國企業參展數量位列第三。中國裝備製造龍頭企業中聯重科攜四臺新能源農機和多款農具集中亮相,引來來自世界各地的農場主和行業人士駐足,不少觀衆登上車梯查看駕駛室,或蹲在車底觀察底盤和電機結構,展臺前始終人頭攢動。
對中聯重科而言,這次「亮相」並非簡單的產品推介,而是其農業機械板塊「高端、國際、新能源」發展路徑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折射出中國農機企業在謀求進入歐美高端市場過程中的新探索。
跨界升級新路徑
在中聯重科展臺前,歐洲行業人士揚·黑爾姆·俾斯麥(Jan Harm Bismarck) 正在打量一臺體積龐大的混動拖拉機。他對記者表示:「這樣高效、節能且多功能的大型機械確實非常吸引人,同時,這樣的大型機械也正是歐洲市場所需要的。」
此次中聯重科展出的多款混合動力主機,瞄準160至350馬力段高端市場,這一細分領域長期由國際農機巨頭佔據。與部分企業在中小功率段嘗試純電不同,中聯重科選擇在大馬力農機上率先發力混動技術。
在中聯重科農業機械公司總經理劉宇新看來,這一選擇與規模化農業作業特點密切相關。「農機每一臺設備在作業的時候,基本上都是處於滿負荷狀態。」一些混動拖拉機用戶每天平均作業時間超過20小時,對續航能力要求較高。與純電相比,採用混動技術路線,可以兼顧高強度作業的續航、動力,以及產品自身的成本、重量。
「實現綜合節油約20%。」劉宇新表示,這一結果主要來自電機與發動機的協同控制、電驅系統的精準供能以及傳動環節效率提升等因素。對於作業量較大的規模化農場而言,這一節油幅度意味着實實在在的運營成本變化。
「電動化是智能化的關鍵基礎,我們基於電動化的平臺,做智能化纔有一個更好的搭載基礎。」劉宇新說,在新疆的一些示範應用中,基於混動平臺的拖拉機已經能夠在既定區域內完成無人化作業,作業任務在保障安全前提下自動執行,設備管理人員主要在燃料補給、異常工況處理等環節進行干預。
值得一提的是,在「電動化」之外,「智慧農業」和「數字農業」是中聯重科試圖構建的另一條價值鏈。中聯重科設立了農業機械板塊和智慧農業板塊,兩者服務對象相同,但分工不同。前者圍繞拖拉機、收穫機械等設備,提供一體化作業方案;後者則圍繞「如何增產、增效、降本」,為用戶制定耕作策略和數據化服務方案。
在劉宇新看來,電動化、智能化與一體化解決方案的結合,正推動企業從「賣單一設備」向「提供系統解決方案」轉變。「越高端的農業,它需要更高端的農機,彼此相輔相成。」劉宇新說。
技術驅動新農機
中聯重科農機業務並非從零起步,而是在工程機械等板塊多年積累基礎上的一次延伸。
劉宇新介紹,農業機械用到的機電液、新能源、智能化等技術,可以與工程機械實現「真正的共享」,部分關鍵零部件也可在不同板塊間移植。
在研發路徑上,中聯重科為各產業板塊構建了模塊化產品平臺,可以通過高效配置,滿足不同區域、不同作業場景的需求。圍繞場景開發不同版本的產品,通過搭配不同農具,可以適應國內與海外差異化農田。
目前,依託中聯重科在全球400多個網點,超過8000人的海外本地化團隊,農機板塊國際化進程正在加速,在歐洲、北美、東南亞等區域,圍繞規模化農業、水田作業等特點已推進本地化產品和服務。
收購德國百年農具品牌拉貝(RABE)是中聯重科農機板塊國際化佈局中的重要一環。拉貝長期深耕犁、整地機、圓盤耙等土壤作業機具領域,技術積累深厚。被中聯重科收購後,拉貝品牌和團隊得以保留,並逐步引入中聯重科在智能控制等方面的技術。此次展會上亮相的「超級信天翁智能犁」「鳳凰T600整地機」「魚鷹M500圓盤耙」等新品,在保留德國產品工藝特點的基礎上,開始向數字化、智能化方向延伸。
「我們要把拉貝在德國的工廠打造成我們農機板塊在歐洲的運營中心。」劉宇新表示,這一運營中心將承擔服務備件、客戶培訓以及本地化組裝等職能,進一步提升在歐洲市場的響應速度和服務能力。他透露,公司希望用大約三年時間,把中聯重科打造成一個「在歐洲本地化運營的中國農機主流品牌」。
全球競合新考驗
儘管在漢諾威的亮相引發關注,但中聯重科清楚地看到,農機業務的全球化道路仍面臨多重挑戰。
一是標準和規則的「時間差」。「中國的混動產品已經實現商業化應用,歐洲卻缺乏相應的檢測標準,這種產業節奏差異是我們要面對的現實。」劉宇新說。
二是用戶對新技術的認知。歐洲農場主對高壓電系統安全性有所顧慮,對智能系統涉及的數據隱私問題也高度關注。面對這些疑慮,中聯重科通過實地測試,用實際數據打破疑慮。
在市場拓展上,中聯重科並未忽視本地化運營能力。憑藉工程機械板塊多年海外佈局積累的營銷和服務網絡,企業在農機領域也正在構建面向目標市場的團隊,由商務、服務和技術人員組成小組,在一線收集用戶反饋、跟蹤應用場景,並與國內研發體系形成雙向循環。
在歐洲市場,劉宇新表示,隨着拉貝工廠逐步向歐洲運營中心轉型,企業計劃以服務、備件、培訓和本地化組裝等能力為支撐,逐步擴大在歐洲高端農機市場的影響力。
在更長遠的層面,劉宇新將農機板塊的發展,置於中國農業現代化和全球農業機械化進程中來考量。他認為,未來農業有望向更高水平的機械化、智能化、工業化方向邁進,農業作業過程有可能被拆解為可設定場景、可設定步驟、可預期結果的「工業化流程」。在這一過程中,高端農機企業既面臨技術和市場的多重考驗,也在全球農業轉型中尋找新的發展空間。
(文章來源:新華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