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來創始人李斌 圖片來自於網絡
近日,一則人事變動消息引發新能源汽車行業關注——蔚來創始人李斌卸任蔚來電池科技(安徽)有限公司董事長職務,僅保留該公司董事及集團CEO、董事長身份。同步卸任的還有原法定代表人曾澍湘,何旭接棒新職務。對於此次調整,蔚來官方解讀為「組織架構成熟的自然結果」,但置於企業十年累計負債超千億元、連續虧損的背景下,這更像是一場圍繞「盈利目標」展開的戰略聚焦與生死突圍。
一、卸任背後:盈利壓力下的戰略收縮
蔚來電池科技的此次人事調整,本質是企業發展階段切換的必然選擇。2022年該公司成立時,肩負着搭建蔚來電池研發、生產與供應鏈體系的初創使命;如今三年過去,電池業務已完成基礎框架搭建,進入精細化運營的關鍵期。此時讓專業管理團隊接手子公司日常運營,李斌得以從具體業務中抽身,將全部精力投入集團層面的盈利攻堅——這正是蔚來當前最緊迫的課題。
圖片來源:蔚來官網
盈利壓力早已擺在檯面上。李斌曾公開立下「2025年四季度實現盈利」的軍令狀,但現實數據不容樂觀:截至2025年,蔚來十年累計負債突破1000億元,2024年淨虧損達224.02億元,2025年前兩季度虧損態勢仍在延續。換電站等補能體系的鉅額投入更是「燒錢黑洞」,單站年均虧損約50萬元,疊加研發、營銷及高端服務的持續開支,企業資金鍊壓力愈發顯著。在此背景下,「收縮戰線、聚焦核心」成為蔚來的必然選擇。
二、內外承壓:蔚來的「生死考題」
除了財務負擔,蔚來還面臨着市場競爭與銷量目標的雙重夾擊。新能源汽車市場早已從藍海轉向紅海,價格戰硝煙瀰漫,特斯拉、比亞迪等頭部企業持續施壓,二線品牌也在加速追趕。蔚來2025年設定的44萬輛銷量目標與實際表現差距懸殊,即便是定位中端市場、承擔走量任務的子品牌樂道,也未能達成月銷2萬輛的預期,2025年3月交付量不足5000輛。
銷量不及預期直接影響規模效應的釋放,而規模又是攤薄換電站成本、實現盈利的關鍵。補能體系的「重資產」模式曾是蔚來的差異化優勢,但在盈利壓力下逐漸成為負擔;與此同時,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選擇更趨理性,品牌溢價空間被不斷壓縮,蔚來陷入「銷量上不去—成本降不下來—盈利難實現」的惡性循環。
三、破局之路:多維度攻堅盈利
面對困局,蔚來已啓動全方位的應對舉措。人事調整是第一步,除了電池公司的變動,蔚來及子品牌樂道近期已完成多輪管理層「大換血」,通過新設營銷部門、優化決策鏈條,為銷量提升鋪路。品牌佈局上,蔚來構建了「蔚來(高端)+樂道(中端)+螢火蟲(入門)」的三品牌矩陣,覆蓋不同價格區間,2025年10月集團銷量首次突破4萬輛,顯示出多品牌協同的初步成效。
資金與生態層面,蔚來2025年9月成功完成21.6億美元增發孖展,累計孖展額超130億美元,為企業注入流動性;同時計劃2026年大規模佈局第五代換電站,並推動螢火蟲品牌共享補能體系,通過擴大使用場景攤薄換電站運營成本。內部管理上,蔚來啓動CBU經營機制,推行「算細賬」模式,從研發、生產到供應鏈全鏈路壓縮成本,加速旗艦產品及「5566」產品組合落地,以更快的產品迭代響應市場需求。
李斌的卸任並非「放權退縮」,而是新能源行業「資格賽最後階段」的戰略聚焦。當前,新能源汽車行業正處於淘汰賽的關鍵節點,盈利能力成為企業能否存活的核心指標。對於蔚來而言,2025年四季度的盈利目標不僅是一個財務數字,更是決定企業孖展環境、市場信心與未來發展的「生死線」。
若能通過規模效應、成本控制與組織效率提升達成盈利目標,蔚來將鞏固其在高端新能源市場的地位,補能體系的優勢也將重新釋放價值;反之,若軍令狀未能兌現,李斌或將面臨管理層責任的追究,企業孖展渠道可能進一步收窄,市場信心也將遭受重創。
這場盈利攻堅戰,蔚來已沒有退路。
來源:公開信息
免責聲明
以上內容源於網絡公開信息,僅用於行業內交流學習。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AUTO行家立場,如因作品內容、版權等存在問題,請於本文刊發30日內聯繫我們立即刪除相關內容。
獲取資訊/行業交流/供需對接
AUTO行家是易貿汽車旗下聚焦汽車新能源與熱管理,為熱管理/三電/NVH產業鏈提供行業資訊、技術創新與供需對接的交流平臺。已組建50+行業交流羣,覆蓋技術/製造/採購/市場等20000+專業人士。
行業交流
50+ 細分社羣
20000+ 行業專家
推薦閱讀
1
零跑、小鵬、蔚來等交付量均創紀錄,新能源市場持續火熱
2
保時捷暫停電動化,豪車品牌轉型遇阻引發連鎖反應
3
【熱管理系統】動力電池包低溫加熱案例分析及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