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碳酸鋰價格的強勢反彈,讓儲能行業再次成為市場焦點。新型儲能作為綠色能源體系的支柱產業,在構建新型電力系統中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從2024年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到2025年新項目不斷落地,我國新型儲能行業發展已經跑出「加速度」。今年以來,受儲能市場化改革激勵,以及海外需求快速增長的推動,儲能鋰電池需求大增。
儲能行業發展向好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發佈《關於促進新能源消納和調控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提出大力推進技術先進、安全高效的新型儲能建設。
相關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底,我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超過1億千瓦,佔全球總裝機規模的比例超過40%,位居世界第一。
儲能市場的爆發是頂層設計、地方配套與市場機制協同發力的必然結果。2021年,《意見》的發佈不僅明確了新型儲能行業的發展方向,還提出了「2025年新型儲能裝機規模達到30GW以上」的目標。
據瞭解,新型儲能是指除抽水蓄能以外,以輸出電力為主要形式的儲能技術,就像「充電寶」,可以把平時風電、光伏等新能源行業富餘的發電量儲存起來,在用電高峯時放電,有效解決可再生能源發電不穩定問題。
「十四五」期間,新型儲能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之後相關政策陸續發佈,產業頂層設計持續完善,為行業創新與規模化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其間,我國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增速最快的可再生能源體系,新型儲能累計裝機規模實現爆發式增長。
產業發展的持續向好「呼喚」更高層級的戰略部署。今年9月,國家能源局發佈《新型儲能規模化建設專項行動方案(2025—2027年)》(下稱《方案》),明確提出2027年全國新型儲能累計裝機容量不低於180GW的量化目標。這不僅明確了行業發展目標,還提供了清晰的增長預期。
「《方案》的出臺,標誌着中國新型儲能產業進入‘政策+市場’雙輪驅動的新階段。」在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祕書長劉勇看來,中國新型儲能產業在技術迭代、生產管理、成本控制、產能優化、市場響應、融合創新、國際合作等方面,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從目前國內儲能裝機的增速看,這一目標不難實現,對鋰電池需求的推動在預期範圍內。」創元期貨分析師餘爍認為,按照當前裝機節奏,結合盈利模式完善帶來的市場自發增長動力,《方案》中的目標有望被突破,為碳酸鋰帶來需求增量。
在2025世界儲能大會上,電力規劃設計總院黨委書記、總經理胡明強調,「十五五」是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攻堅期與成形期,預計到2030年,我國新能源裝機佔比將突破50%,新型儲能裝機總量將衝刺300GW。這一目標規劃,清晰地勾勒出儲能產業的增長路徑,也意味着儲能產業將逐漸成為能源轉型的「新主角」。
當前,我國新型儲能行業正處於快速發展階段。期貨日報記者留意到,今年以來,受儲能市場化改革激勵,以及海外需求快速增長的推動,儲能鋰電池需求呈「井噴」態勢,中國儲能企業在國際市場上迎來一輪簽約潮,海辰儲能、億緯鋰能、瑞浦蘭鈞、天合儲能等頭部企業紛紛與國際夥伴達成戰略合作。
據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統計,2025年1—9月,中國企業共簽訂308個海外儲能訂單,新增出海訂單合作總規模達到214.7GWh,同比增長131.75%。10月中國企業在全球儲能領域的簽約勢頭依然強勁。據不完全統計,今年10月,共有15家中國儲能企業獲得海外訂單,簽約總規模近19GWh。
「如此密集的海外訂單,標誌着在這輪全球能源轉型中,中國企業正憑藉全產業鏈優勢快速搶佔市場。」廣發期貨分析師林嘉旎認為,隨着這些項目的陸續落地,中國儲能品牌在全球範圍內將獲得更廣泛的市場認可。
儲能需求佔比提升
儲能裝機規模快速擴大,對碳酸鋰的需求穩步提升,逐步從「補充需求」向「核心需求」轉變。
作為儲能電池的核心原材料,碳酸鋰的需求增長與儲能市場直接掛鉤。相關數據顯示,每GWh鋰離子儲能電池消耗碳酸鋰0.8萬~1.0萬噸。按照2025年全球儲能裝機規模200GWh測算,儲能領域將消耗碳酸鋰160萬~200萬噸,佔全球碳酸鋰總需求的比例有望超30%,僅次於新能源汽車行業。
從增長彈性看,儲能市場對碳酸鋰需求的拉動尤為顯著。相關數據顯示,2024年,儲能裝機達42.37GW,同比激增86.7%;2025年1—9月增速在81%。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新能源汽車市場增速已逐步迴歸理性,2025年,全球銷量增速預計在20%~30%,明顯低於儲能市場。業內人士認為,儲能市場的高增長特性,正有效對沖新能源汽車市場增速放緩帶來的碳酸鋰需求增量下行。
同時,技術路線的集中化,也進一步鞏固了儲能行業對碳酸鋰的需求支撐。憑藉安全性高、成本優勢明顯、循環壽命長等特點,磷酸鐵鋰電池在儲能領域的主導地位持續強化。更值得關注的是,儲能項目配儲時長正不斷提升,2023年為2.15小時,2025年1—9月為2.68小時,預計2026年將達到3小時。長時儲能需求的崛起,將進一步提升單位裝機的碳酸鋰消耗量,放大儲能市場對碳酸鋰需求的拉動效應。
國際機構也看好儲能對鋰需求的驅動作用。瑞銀在最新報告中表示,電池儲能系統已成為鋰需求中重要且持續增長的驅動力,預計全球儲能需求將從2026年的396GWh增長至2030年的873GWh,從2025年起的年複合增長率將高達24%,屆時儲能需求將佔全球電池總需求的22%~26%。轉換為鋰資源需求,2026年儲能領域將帶來36萬噸碳酸鋰當量(LCE)需求,2030年飆升至68萬噸LCE。從增量角度看,未來幾年儲能產業帶來的年均新增需求約9萬噸LCE,電動汽車年均需求增量為17萬噸LCE。
花旗的預測更為激進,其認為2026年全球電池總需求同比增長31%,其中儲能系統需求增速將達到45%,遠超電動汽車26%的增速水平。
衆多業內人士表示,儲能市場的爆發式增長正在重構碳酸鋰行業的需求格局。儲能需求旺盛帶動相關企業訂單量大增,成為近期的市場焦點。受益於國內政策的推動、全球需求的爆發,儲能產業正成為鋰電需求新的增長極,甚至被視為推動碳酸鋰行業走出調整週期的關鍵驅動力。
據上海有色網統計,今年前三季度,中國動力電芯累計產量達861.04GWh,同比增長45.6%。同期儲能電芯產量為355.1GWh,同比增長57.5%。產量激增的背後是訂單需求的有力支撐。有頭部企業披露,當前工廠相關訂單已經滿產,有些訂單生產計劃安排到了明年。旺盛的需求使儲能電芯庫存快速下滑。據一德期貨分析師谷靜介紹,當前儲能電芯的庫銷比已經從2月1.83的高位降至0.8,供應持續偏緊。
據遠景儲能總裁田慶軍透露,目前公司儲能電芯產線處於全線滿負荷運轉狀態,訂單交付需求旺盛。「全球能源轉型進程持續提速,清潔能源消納需求催生大規模儲能配套;儲能商業模式日趨成熟,盈利邏輯逐步清晰,將吸引更多資本與資源入局;技術持續突破,推動儲能成本大幅下降。」田慶軍表示,在這些核心驅動力的推動下,儲能市場呈現爆發式增長。在新能源汽車行業逐步進入穩健增長期背景下,新型儲能市場的穩步增長,逐步成為碳酸鋰需求的「第二增長極」,對市場穩定和價格韌性產生深遠影響。
儲能市場需求增長,對碳酸鋰行業的帶動作用也直接反映在上市公司三季報中。2025年三季度,鵬輝能源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2.03億元,同比增長977.24%。對此,鵬輝能源表示,營業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為行業向好、公司產品產銷兩旺、銷售訂單增加。據悉,鵬輝能源電池產品以儲能電池為主,9月19日鵬輝能源曾發佈投資者關係活動記錄表公告,稱公司主要儲能產品(如314Ah大儲電芯生產線,100Ah、50Ah小儲電芯)生產線均滿產。
產業盈利難題待解
儲能產業雖極具發展潛力,但企業和行業發展也面臨多重挑戰。與規模擴張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行業仍面臨「內卷」加劇、安全風險等挑戰,高速增長背後的隱憂不容忽視。
盈利模式的不確定性,是制約行業發展的主要問題。當前,多數省份仍存在政策落地滯後問題,獨立儲能電站的上網電價、充電電價缺乏明確界定,輔助服務市場品種單一。在新能源裝機集中的內蒙古、寧夏等地,電力市場化改革滯後導致項目收益率偏低,即便是山東、山西等改革先行地區,也受限於輔助服務市場容量、現貨價格波幅等因素,盈利穩定性不足。
同時,原材料價格波動也進一步加大了企業的盈利壓力。碳酸鋰佔磷酸鐵鋰電池成本的40%,碳酸鋰價格上漲1萬元/噸,儲能系統成本上升0.08~0.1元/Wh。2025年以來,部分簽訂低價供貨合同的企業因鋰價上漲陷入成本與售價倒掛困境。相關數據顯示,年內已有超26個儲能相關項目中止或延期。頭部企業可通過長期協議鎖定資源,但中小企業缺乏風險對沖能力,面臨較多困難。
此外,為爭奪市場份額,部分企業陷入低價競爭困境。相關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由於鋰電儲能系統價格大跌,近30%的系統集成商以低於成本價銷售。「內卷式」競爭不僅壓縮全行業利潤空間,還容易出現安全隱患。部分企業為控制成本採取「減配」、消防安全降檔等措施,安全風險不可忽視。據悉,鋰離子電池的化學特性決定其存在熱失控風險,而電站大型化、電芯容量提升進一步放大了風險等級。傳統消防手段難以應對儲能事故,而低價競爭導致安全投入不足,儲能行業全生命週期安全管控體系仍需完善。
「儲能行業面臨電力市場機制不夠完善、儲能商業模式不成熟、產品同質化、供過於求等問題。」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理事長、陽光電源董事長曹仁賢曾指出,中國現在已有上萬家儲能企業,大部分產品的毛利率非常低,也缺乏後續經費再投入研發,安全隱患問題時有發生。目前儲能設備利用率低,儲能現貨市場、輔助服務市場等政策不明確,影響了儲能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老牌新能源企業轉型更為艱難。海泰新能等企業受傳統光伏業務產能充足、價格戰等衝擊,營收利潤雙降,而儲能業務技術壁壘高、資金投入大,短期難以見效。值得警惕的是,部分企業盈利高度依賴政策補貼。比如海辰儲能2024年因4.14億元政府補助扭虧。2025年美國政策調整後,其海外收入佔比與毛利率均大幅下滑,凸顯政策依賴的潛在風險。
同時,行業競爭已從價格戰升級為技術與人才之爭。比如,寧德時代與海辰儲能的多起專利訴訟,折射出賽道競爭的白熱化。「儲能行業的爆發式增長是能源轉型的必然結果,盈利難等問題的存在,意味着行業仍處於從‘野蠻生長’轉向‘理性發展’的過渡期。」餘爍認為,破解儲能行業發展困局,需多方發力。政策層面需加快完善電力市場化交易規則;企業應聚焦技術創新與供應鏈穩定,通過長期協議、技術迭代等方式降低成本波動的影響;行業應強化安全標準執行,摒棄低價競爭邏輯。只有這樣,儲能行業才能突破發展瓶頸,在能源轉型中發揮核心支撐作用,實現規模與質量的同步提升。
曹仁賢呼籲,儲能行業要堅守安全底線,儘快迴歸以技術創新推動降本增效的主航道。此外,全行業應凝心聚力,進一步增強上下游分工協同,加強國際化合作,共同推動儲能標準化、安全化、規模化、經濟化,讓儲能產業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新姿態成為全球儲能市場中的中國新名片。
編輯:吳鄭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