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餅新畫,12道難關「關關難過」
作者/IT時報 賈天榮
編輯/ 郝俊慧 孫妍
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那個已經穩坐世界首富寶座的男人,啱啱獲得了一張價值1萬億美元(約合7.13萬億人民幣)的「工資條」。
據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於當地時間11月10日公佈的文件顯示,汽車製造商特斯拉公司已為其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價值1萬億美元的薪酬計劃完成股票登記,其中包括「423,743,904 股普通股,包含限制性股票」。
就在幾天前的11月6日,特斯拉75%的股東投票批准了這一史上最高額的高管薪酬方案。這不僅是有史以來最「壕」的薪酬計劃,更是一場關乎未來十年的「世紀豪賭」。
如果馬斯克最終贏下這場賭局,他將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萬億富翁」。
一場遊戲還是一場豪賭?
衆所周知,馬斯克是一位狂熱的遊戲愛好者。若把這份1萬億美元的薪酬比作一場遊戲,那麼,這筆鉅額獎勵就像是他必須親自通關才能解鎖的「終極寶藏」。
遊戲規則很簡單,但也難如登天:在未來十年裏,他必須帶領特斯拉完成12組任務。
主線任務有兩條。
第一項任務是市值闖關:從1.5萬億美元衝到8.5萬億美元。特斯拉的市值需要從現在的水平,一路闖過2萬億、2.5萬億、3萬億……直到最後的8.5萬億美元。這是個什麼概念?這相當於要在十年內,再造兩個今天的「全球股王」英偉達。
第二項任務是運營闖關:四大業務,一個都不能掉隊。光市值高還不行,公司還得真有料。每解鎖一批股票,馬斯克不僅要推動公司市值邁上新臺階,還必須同時達成至少以下一項運營目標——賣車:累計交付2000萬輛特斯拉;賣軟件:讓1000萬人連續三個月訂閱FSD(完全自動駕駛);造「擎天柱」:累計交付100萬臺人形機器人;跑「出租」:讓100萬輛Robotaxi無人出租車投入商業化運營。
圖源:unsplash
此外,特斯拉調整後EBITDA(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需從2024年的170億美元躍升至4000億美元,增幅超20倍。
每當一個市值目標和一個運營目標同時達成,馬斯克將解鎖公司約1%的股票期權。如果所有12個批次的目標全部實現,他將獲得公司約12%的股份,加上他原有的13%,將持有特斯拉25%的股份。
舊餅新畫
這次能保熟嗎?
在四大運營目標中,汽車交付看似最為「務實」。截至去年9月,特斯拉已累計交付超過800萬輛,目標完成度接近一半。然而,要實現2000萬輛的總目標,未來十年,年均銷量需維持在120萬輛以上。
2024年,特斯拉的交付量約為178.9萬輛,出現上市以來首次同比下滑,與此同時,全球電動車市場增速也在放緩。
FSD(完全自動駕駛)方面,同樣挑戰重重。馬斯克透露,目前FSD付費轉化率僅為12%,他坦言對此「並不滿意」,並認為提升空間「巨大」。若以2000萬輛新車交付為基數,要實現1000萬個FSD訂閱,滲透率必須提升至50%。換言之,特斯拉未來十年在軟件變現層面的增長,幾乎要完成一次質的飛躍。
相比之下,其他目標則更像「科幻劇情」。
但實際上,這份為期10年的「對賭」協議的每一項解鎖條件,都精準錨定了特斯拉的轉型路線圖——從傳統汽車製造商全面轉向Robotaxi(自動駕駛出租車)、FSD(完全自動駕駛)和人形機器人領域。
在11月7日的股東大會上,特斯拉明確提出「以AI與機器人實現可持續富足」的願景,宣佈特斯拉將圍繞AI智能體、自動駕駛與人形機器人三大領域展開佈局。
其中,人形機器人「Optimus」和自動駕駛出租車「CyberCab」,被視作推動特斯拉邁向「AI工廠」的關鍵支點。
根據馬斯克的規劃,Optimus人形機器人將於2026年啓動V3量產,2027年推出V4,2028年迭代至V5,遠期目標是實現年產1000萬臺,成本降至每臺2萬美元。
CyberCab自動駕駛出租車則計劃在2026年4月啓動量產,車型取消方向盤與踏板,實現純自動駕駛,目標生產節拍「10秒/臺」,成本低於傳統汽車。與此同時,FSD版本14.2/14.3預計在未來1—2個月內開放「脫手駕駛」功能,允許用戶在行駛中使用手機。馬斯克還特別強調,目前FSD的安全數據已「顯著優於人類駕駛」。
然而,若將這些雄心與特斯拉的實際進展對照,會發現一條熟悉的軌跡,那就是「畫餅——延遲——再畫餅」。
事實上,這已不是馬斯克第一次立下「時間表」。
早在2013年,他就曾豪言,到2016年,全球90%的行駛里程將實現自動駕駛;兩年後的2015年,馬斯克再次承諾,特斯拉將在2018年實現完全自動駕駛;2020年,他的目標升級為實現L5級自動駕駛,即真正意義上的「無需人工接管」;如今來到2025年,馬斯克的新計劃是,在年底前推出無人駕駛出行服務。
有人統計,近10年來,特斯拉完全自動駕駛的落地時間一再推遲。馬斯克10年10次承諾,至今能夠兌現的寥寥無幾。
類似的故事出現在Robotaxi領域。
2019年,馬斯克宣稱2020年將有100萬輛自動駕駛出租車上路。如今五年過去,該業務仍僅在得州奧斯汀進行小規模試點,尚未獲得加州等關鍵市場的運營許可。
至於人形機器人Optimus,目前仍處於研發早期,產量僅數百臺,客戶交付量為零。儘管馬斯克將其視為特斯拉未來80%價值的核心來源,並計劃在2026年啓動量產,但業內對其「2025年生產5000臺」的承諾普遍存疑。
但這些質疑似乎並未削弱馬斯克講故事的能力。在最新的股東大會上,他依舊以宏大的敘事為特斯拉描繪出新的遠景。
根據計劃,特斯拉將在弗裏蒙特工廠率先啓動年產100萬臺的機器人生產線,隨後在德州建設年產1000萬臺的超級產線,並在2026年正式開啓量產。當產量穩定在100萬臺後,單臺成本將降至2萬美元左右。
在技術路線方面,目前展示的2.5代產品將按年度升級,2026年推出第三代、2027年和2028年分別推出第四代、第五代,每代都將迎來關鍵性改進。該機器人將融合特斯拉在電池、電機、AI算法及手部精密工程等方面的核心技術,旨在攻克「現實世界AI與大規模量產」這兩大行業難題。
馬斯克還進一步「擴展劇情」。他表示Optimus將被應用於月球與火星基地建設,特斯拉車輛可改裝為地外探測車;未來20年內,人類意識有望通過Neuralink上傳至機器人,實現「人機融合」。在他設想的未來,全球經濟規模可能擴大10至100倍,財富甚至會以「瓦特」而非貨幣來衡量。
為了支撐這些計劃,馬斯克指出,芯片和電力是未來發展核心瓶頸。特斯拉已備好能源解決方案,但芯片供應有待擴大。他表示,特斯拉或許要建「巨型芯片工廠Terafab」,目標為月產100萬片晶圓。
然而,回到現實,電動車市場競爭日趨激烈,FSD落地仍受限於法規與技術,人形機器人距離量產仍遙遙無期。
對此,馬斯克自己卻很樂觀,「這的確是一項艱鉅的任務。現在任何人都可以購買特斯拉的股票,加入這場征程。一路上難免會有一些波折,但只要付出實打實的巨大努力,我覺得這些目標都是能實現的」。
底線25%
既有影響力又不至於失控
可能是出於某種「老馬家的傳統」,即便手握價值1萬億美元的薪酬包,但按照馬斯克的說法,他似乎對錢並不感興趣。對他而言,特斯拉的投票權纔是更重要的籌碼。
他曾在內部直言:如果在特斯拉沒有25%的投票權,我寧願去公司外面開發AI和機器人。
在2023年第四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當被問及此事時,馬斯克解釋稱,他已經看到了特斯拉成為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巨頭的清晰路徑——一家擁有「真正巨大能力和力量」的公司。他並不想完全控制特斯拉,但希望擁有足夠的影響力,以免在「激進股東」介入時被輕易罷免。
馬斯克強調,他並不追求經濟上的好處,只想成為能夠改變世界的強大科技守護者。他補充說,25%的控制權足以讓他擁有重要話語權,但又不至於讓他在必要時無法被否決,「如果我變得瘋狂,他們可以把我趕出去,但這個比例足以讓我擁有強大的影響力。這就是我的目標,強大的影響力,而非控制權。」
萬億薪酬只是表象,絕對的投票權和話語權,纔是他真正的目標。
值得注意的是,馬斯克目前在特斯拉的持股比例較低,很大程度是因為他收購了社交媒體平臺Twitter(現已更名為X)。為了完成Twitter的收購,馬斯克在2022年出售了約229億美元的特斯拉股票,大幅減少了他在特斯拉的股份。
他在X的帖子中寫道:「如果沒有約25%的投票控制權,我不願意把特斯拉發展成為人工智能和機器人領域的領導者。」
這些「新故事」究竟是特斯拉轉型的宏偉藍圖,還是資本市場的延續敘事?馬斯克的「萬億薪酬計劃」或許正是這場故事的延長線。
當舊餅新畫,市場也在追問:馬斯克能否讓夢想「保熟」?這部現實版的《鋼鐵俠》電影,劇本已經寫好,就看馬斯克如何導演了。
排版/ 季嘉穎
圖片/ 特斯拉 unsplash
來源/《IT時報》公衆號vit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