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品會被高瓴大幅減持後,沈亞動了赴港上市念頭

瑞財經
11/13

文/瑞財經 曾樹佳

唯品會最終還是按捺不住赴港上市的想法。

據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已在紐交所上市的折扣電商平臺唯品會,正考慮最快於2026年,在香港啓動上市孖展計劃。

目前,該公司已與財務顧問展開合作,推進潛在股份發售事宜,不過相關磋商仍在進行中,最終是否實現港股上市尚存變數。

近年來,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回港上市,已成為一股不可逆轉的潮流。唯品會有赴港的想法,並不奇怪。

早在幾年前,阿里京東網易等多家科技大廠於香港二次上市的時候,外界就曾猜測唯品會可能也會有所行動,只是該公司的一貫回應,都是「沒有相關計劃」「不予置評」等。

在上市傳聞的另一邊,唯品會悄然對旗下的支付公司,進行了增資。

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顯示,浙江唯品會支付服務有限公司(簡稱「唯品會支付」)完成工商變更,註冊資本由1億元增至2億元。

資料顯示,唯品會支付成立於2011年,2012年6月便獲得中國人民銀行辦法的支付牌照,獲准開展互聯網支付業務。

該公司最初名為浙江貝付科技有限公司,在2016年被唯品會全資收購後,才更名為唯品會支付。

《非銀行支付機構監督管理條例》實施後,支付業務類型重新劃分,唯品會支付的業務範圍變更為儲值賬戶運營Ⅰ類,支付牌照有效期至2027年6月。

今年以來,支付公司迎來了密集的增資潮。在電商領域,唯品會支付增資的幾天前,小紅書剛增資、收購了東方電子支付有限公司。

此類舉動,或許是為了應對監管新規的硬性要求。

2024年5月實施的《非銀行支付機構監督管理條例》,不僅將註冊資本最低門檻明確為1億元實繳資本,更建立了與備付金規模掛鉤的淨資產動態要求,這直接對支付機構提出了資本金相關要求。

特別是對備付金日均餘額超萬億的頭部機構,增資是滿足監管計算公式、守住合規底線的硬性動作。

而從另一層面講,增資行為本身也向市場、合作伙伴和投資者,傳遞出了公司穩健經營的信號。

眼下,唯品會的金融版圖已浮現了出來。

2013年,唯品會成立金融服務部門。2015年,成立互聯網金融事業部,並推出消費金融產品「唯品花」。

用戶在唯品會App內購物時,可直接使用「唯品花」完成支付,而「唯品花」這一信貸分期,將唯品會從封閉的平臺內消費,延伸至開放的現金借貸領域。

2016年9月,唯品會收購唯品會支付,拿下支付牌照。5年後,唯品會旗下唯品富邦消金正式獲得開業批覆。

再加上入股國富人壽,唯品會旗下已經擁有消金、小貸、支付、保理、保險5塊核心金融牌照。

對於電商公司而言,他們對金融的佈局,是為了打造業務的閉環。

唯品會的掌舵者沈亞,或許也想借以電商場景為根基、以小貸牌照為核心、以消費信貸(唯品花)為拳頭產品的典型架構,來提升了其電商生態的活力和用戶粘性。

今年上半年,唯品會營收為520.75億元,較上年同期的545億元下降4.4%。其中第二季度營收為258億元,較上年同期的269億元下降4%。

其季度營收,已經連續5個季度持續同比下滑。

第二季度,唯品會的活躍客戶為4350萬,較上年同期的4430萬減少80萬客戶;訂單總數為1.93億,上年同期則為1.978億。

高瓴旗下HHLR最新13F文件顯示,2025年第二季度,高瓴對唯品會減持了約555萬股,減持幅度高達83.07%。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