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 婧
來源:《家族企業》雜誌
在全球財富管理市場,瑞銀、摩根大通等國際私人銀行巨頭已建立起萬億美元級的資產管理體系,而中國私人銀行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近年來,中國頭部私行的AUM(資產管理規模)保持強勁增長態勢,部分銀行的私行業務增速已超過零售業務整體水平。根據2025年中報數據,中國私人銀行正在經歷從規模擴張到能力提升的關鍵轉型期,雖然與國際頂級私行仍有差距,但發展潛力巨大,未來可期。
這一判斷基於中國私人銀行業近年來的快速進步:專業服務能力持續提升,高淨值客戶需求日益多元化,監管環境也在不斷完善。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財富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王增武指出:「中國私人銀行要躋身全球頂級行列,雖然仍需突破組織架構、盈利模式、人才儲備等關鍵瓶頸,但發展路徑已經清晰,市場條件日趨成熟。」
私人銀行規模擴張背後
2025年銀行半年報數據顯示,私人銀行業務已成為支撐零售AUM增長的核心引擎。中信銀行私行AUM增量佔零售總增量的36.67%,寧波銀行私行更是高達42.2%。招商銀行私行的數據更具代表性:僅佔客戶總數2.49%的金葵花及以上客戶,貢獻了超過80%的零售AUM,這與招行佔比超過97%的普通客戶1.32萬元的戶均資產形成177倍的懸殊差距。
但與此同時,這種增長背後存在着明顯的結構性矛盾。2020-2024年間,五大國有行(工、農、中、建、交)私行客戶數累計增長近50%,而AUM規模僅增長約60%,說明新增客戶的資產沉澱速度並未跟上。部分銀行通過降低門檻(如浦發銀行2023年將私行標準從800萬元降至600萬元)來擴大規模,但此舉是否導致「增量不增質」,仍需觀察。
在私行業務快速擴張的同時,資源投入的壓力也在持續加大。數據顯示,國有大行私行客戶平均貢獻約25%的零售AUM增速,股份制銀行多數超過30%。但這種增長實際上依賴於三個方面的持續投入:稀缺資源置換(如專屬醫療、教育通道等增值服務)、獨立系統開發成本(區別於傳統零售銀行的科技投入),以及複合型人才的高額薪酬溢價。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私人銀行資產統計口徑的變化,使得真實業務質量難以準確評估。2025年私行中報裏,招行、工行選擇不披露私行AUM具體數據的做法引發了市場猜測。業內人士認為,這更可能是由於當前行業數據透明度不足,難以清晰區分真實業務增長與統計口徑變化帶來的影響。
私行如何經歷多代財富傳承週期的考驗?
「真正的私人銀行發展不應僅看AUM增速,而要看客戶黏性、利潤貢獻和長期服務能力。」王增武強調。
在討論中國私人銀行發展現狀時,王增武特別糾正了一個常見的表述誤區:「與其問‘中國為什麼沒有頂級私行’,不如問‘我們離出現頂級私行還有多遠’。」他指出,歐美頂級私人銀行大多經歷了多代財富傳承週期的考驗,而中國私人銀行僅完成了兩到三代財富積累的過程。據他分析,核心差距主要體現在3方面:
1. 組織架構:國際頂級私行(如瑞銀、瑞信)多為獨立法人機構,而國內私行大多數仍隸屬於商業銀行二級部門,決策靈活度受限。
2. 服務深度:國際私行提供涵蓋稅務籌劃、家族治理、跨境資產配置的全方位服務,而國內私行仍以金融產品銷售為主。
3. 人才儲備:國際私行的客戶經理通常具備法律、稅務、投資等多領域知識,而國內複合型人才較為短缺。
私行如何實現質的飛躍?
業內有聲音認為,如果私人銀行還在熱衷於銷售「金融愛馬仕」(如橋水基金份額等稀缺產品)時,就很難真正建立起以客戶需求為導向的買方顧問角色。
對此,王增武表示,即便是瑞銀等國際頂級私行也曾經歷過以產品銷售為主的階段。「歐美頂級私行經歷了數百年的市場沉澱,而中國私行僅發展不到20年,仍處於初級階段。」他認為,中國私人銀行要實現質的飛躍,關鍵在於構建4大核心能力:
1. 覆蓋高淨值客戶資產類別的資產全景圖技術;
2. 領先市場波動的風險預警系統;
3. 專業且知識結構複合的法稅諮詢團隊;
4. 包含二代培養等非金融服務的代際傳承方案。
中國私行的「最後一公里」挑戰
麥肯錫亞洲家族辦公室報告顯示,2023年至2030年間,亞太地區超高淨值(資產超5000萬美元)及高淨值(資產100萬至5000萬美元)家族預計將傳承約5.8萬億美元財富,超高淨值家族貢獻了60%的傳承總額。
其中,中國高淨值人羣的跨境財富管理需求尤為突出。2020年至2024年間,新加坡單一家族辦公室數量從400家增至2000餘家;設立在中國香港的家族辦公室,在2023年底也已達到2700家,管理資產規模超31萬億港元,且淨資金流入在2023年增長近三倍。
可以說,整個亞太地區已經進入代際財富轉移窗口期,中國私人銀行業從規模擴張到能力提升,勢在必行。對此,王增武建議私行採取雙軌應對策略:短期內可建立跨境服務聯盟;長期則需要完善客戶財富評估體系、多代服務能力和穿透式監管合規系統等基礎設施。
中國私行如何縮短與國際頂級私行之間的差距?王增武表示,「當我們的私人銀行能夠同時妥善處理高淨值家族一代的法商訴求和二代的文化認同需求時,‘頂級’這個稱謂自然會水到渠成。這個進程的快慢,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以下4方面轉型的進度。」
轉型1:組織模式升級:從「大零售附屬」轉向「準事業部制」,最終探索獨立法人模式。
轉型2:盈利模式轉型:降低對銷售佣金的依賴,發展諮詢費、資產管理費等可持續收入。
轉型3:服務體系優化:提供法稅諮詢、家族信託、二代培養等非金融增值服務。
轉型4:科技與人才並重:建設專屬私行系統,同時培養「金融+法律+稅務」複合型人才。
儘管中國私人銀行業仍面臨諸多挑戰,但市場潛力巨大。「未來5-10年是中國私行邁向頂級的關鍵窗口期。」王增武認為,「誰能率先突破服務能力和盈利模式的瓶頸,誰就能在下一階段的競爭中勝出。」
(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聯繫我們。本文詳見於【《家族企業》雜誌2025年11月刊】未經本刊授權,不得轉載;經本刊授權轉載的,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