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嚴凱
來源/太瓦能源
11月12日,2025世界動力電池大會在宜賓召開。
上午開幕環節,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羣發表了題為《推動新能源產業加速邁入「全域增量時代」》的主旨演講。
當這位寧德時代掌舵人說到「近期,我們的第五代產品已經開始量產,在能量密度和循環壽命上實現了新的突破」時,坐在臺下的協鑫集團董事長朱共山或許會會心一笑。
事實上,朱共山參加此次動力電池大會有了新的身份。除了全球綠色能源理事會主席這個社會頭銜外、他如今還是全球儲能與電池理事會聯席主席。
早在2019年,朱共山就預判到了鋰電即將爆發,決定躬身入局。在一片反對聲中,他力排衆議,在徐州建起了5000噸鋰電正極材料中試線。
2022年8月,四川協鑫鋰電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協鑫鋰電」)落戶四川仁壽經開區,投資17億元建設年產12萬噸磷酸鐵鋰正極材料生產線,並於次年7月成功投產。
「太瓦能源」曾對協鑫仁壽鋰電項目進行過一次調研,並進行了深度報道。(詳見:《協鑫造「極」》一文)。朱共山對協鑫鋰電極為重視,並將它看成是協鑫集團的新增長極。
從投產到如今滿產,協鑫鋰電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裏便魚躍成為鋰電正極材料市場最大的「黑馬」。而這背後,離不開其獨創的GCL-PHY一步法這個「攻城重錘」。
尤為值得注意的是,協鑫鋰電已於今年年初實現批量供應四代產品(粉末壓實典型值達2.60g/cm³)。在全國範圍內,能夠做到批量生產四代產品的僅有三家公司。
鋰電正極材料是動力/儲能電池的上游核心材料,直接決定電池的性能,佔總成本的約40%左右。曾毓羣所說動力電池第五代產品開始量產背後,實際上透露出的信號是,正極材料五代產品也已經成熟並量產。
頗為巧合的是,據「太瓦能源」此前瞭解到,協鑫鋰電預計將在2026年一季度開始中試五代產品,並計劃在明年中旬批量生產。
01
鋰電「新身份」
當天下午,朱共山發表主題演講,從材料端視角呼應了曾毓羣提出的「全域增量時代」的趨勢。
他還指出,「十五五」時期,鋰電、儲能及動力電池產業將迎來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未來,隨着協鑫第二增長曲線的拉長增高,‘好材料協鑫造,好電池用好材料’,將成為協鑫戰略轉型的最優起跑線。」朱共山說。
事實上,動力電池產業的新質發展首先在於源端材料的突破,而正極材料的革命性突破將重新定義電池產業鏈。
根據《「十五五」新材料產業發展規劃》,高鎳/無鈷正極、硅碳負極已被列入國家關鍵戰略材料,預示着一代材料技術將決定一代產業格局。
會上,朱共山還表示,協鑫通過50萬噸自產硅烷氣、CVD工藝及低碳排放等優勢,開創硅碳負極新路徑,為下一代新型碳材料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與此同時,協鑫正積極構建碳-碳循環創新生態,推動碳中和從「成本中心」向「利潤引擎」轉變,以滿足固態電池、黑磷電池等前沿技術需求。
對於未來,這位新晉的鋰電大佬稱,電動汽車將從單一用能單元轉變為靈活調節單元,「聚車成網」的動力電池系統將成為虛擬電廠中不可或缺的移動儲能節點。
這一觀點與曾毓羣提出的「模式創新,釋放能源服務新價值」以及「車電分離」的換電模式探索同頻共振。
這並不是朱共山首次以鋰電新身份出席公開活動。上一次是在10月初,他參加SNEC ES+第十一屆(2025)國際儲能和電池技術及裝備大會。
會上,朱共山作題為《新一代電力系統與智能電網背景下的新型儲能發展新趨勢》的主旨演講,系統闡述儲能在構建新型電力系統中的核心地位與未來圖景。
他在演講中稱,儲能作為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基石,正從配套角色蛻變為價值引擎。過去5年,全球儲能產業經歷了指數級增長,中國更是在「十四五」期間完成了向規模化發展的歷史性跨越,「源無儲不立,網無儲不穩,荷無儲不靈」已成為行業共識。
正是在此次會上,朱共山提出了「材料強,則儲能強」的觀點。
在他看來,儲能產業正經歷一場深刻的材料革命,技術路線從「鋰電獨秀」邁向「百花齊放」,尤其是長時儲能已成為新型電力系統的建設剛需。
期間,全球儲能與電池理事會正式成立,這位光伏大佬當選理事會聯席主席,由此又多了一重身份。
02
鋰電「野心」
在2025年世界動力電池大會上,曾毓羣回顧了過去十年來中國新能源產業的高速成長,「以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電池為代表的「新三樣」,已成為中國出口的新支柱」。
今年前三季度,「新三樣」出口總額超過9000億元,其中鋰電池貢獻近4000億元,佔比超過四成。
而在近200GWh的鋰電池出口總量中,寧德時代出口120GWh,佔比近六成,行業地位無人可以撼動。
事實上,寧德時代牽手協鑫集團由來已久,雙方多年來一直保持緊密溝通。
早在2022年9月19日,兩大民營巨頭就曾在福建寧德簽訂長期合作協議,在科技創新及產品研發方面展開全面戰略合作,實現多場景和新商業模式的深耕。

根據協議,雙方將加速推動「光伏+儲能」兩大應用端有效融合,全面推進源網荷儲一體化大基地項目快速落地,計劃在重卡換電站通用性、動力電池梯次利用、動力電池回收等多個領域展開合作。
2024年8月29日,寧德時代和協鑫集團合作更進一步,在福建寧德舉行了全面戰略合作協議簽約,推進雙方進一步深化全面戰略合作,助力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和建設新型能源體系。

當寧德時代在動力電池領域「大殺四方」時,朱共山實際上也早嗅到了鋰電的巨大潛力。
2019年夏季,協鑫集團正式啓動鋰電業務拓展計劃,選址徐州地區,計劃建設十萬噸級的磷酸鐵鋰生產線。
據悉,當時首批採購的5000噸中試線設備已運抵廠區。然而,因多種外部因素的制約,該項目暫時中止。
兩年後,協鑫重啓該項目。徐州中試線第一批測試產品也很快成功下線。短短幾個月時間內,徐州「試驗田」成功實現量產,大大鼓舞了士氣。
2022年8月,協鑫鋰電落戶仁壽。10月11日,項目開工建設;2023年7月1日成功投產。從招商引資到開工,前後歷時僅66天,到建成投產則僅用時8個月。
2025年以來,該公司仁壽基地12萬噸產能全部拉滿,產品供不應求。
決定進入鋰電行業後,協鑫延續了其在顆粒硅上的戰略——不走同質化路線,加大研發力度,勇闖鐵紅法工藝這個「無人區」。
這一決策現在看來非常正確。因為在協鑫看來,作為後進者,要想拿下市場,只有從品質和成本上下功夫,而要想兼顧「高品質」和「低成本」,只有另闢蹊徑。
因此,協鑫選擇了技術門檻更高,玩家更少的鐵紅法工藝。
該技術摒棄了傳統溼法或高溫固相法中複雜的溶液製備、反應結晶等中間環節,直接將鐵、鋰源等固體原料按精準配比進行物理混合後,通過專用設備完成一步合成反應,最終得到磷酸鐵鋰正極材料產品。
與傳統磷酸鐵鋰合成技術相比,該工藝路線在全投資成本、生產能耗指標、綜合工藝成本等方面均降低50%,大幅壓縮材料生產成本,顯著提升產品價格競爭力。
此外,因生產過程無「三廢」排放,無需依附化工園區落地,可靈活選擇場地佈局,大幅降低選址和建設的地域限制。相比之下,其他工藝企業則必須選擇化工園區落戶。
該工藝的另一大優勢是,由於工藝流程簡化,設備集成度高,可快速完成百萬噸級生產基地的擴建,解決了傳統技術規模化生產中流程長、擴產週期慢的痛點。
總的來說,協鑫鋰電的鐵紅工藝技術壁壘突出,一舉突破傳統磷酸鐵鋰合成中「污染大、成本高、擴產難、入駐難」四大核心難點,在行業競爭中具備不可替代性。
品質方面,協鑫鋰電已於今年年初實現批量供應四代產品(粉末壓實典型值達2.60g/cm³)。在全國,能夠做到批量生產鋰電正極材料四代產品的僅有三家公司。
據瞭解,今年8月,該公司已批量穩定生產了壓實密度更高性能更優的四代半磷酸鐵鋰材料(粉末壓實密度2.65g/cm³,代號C16),目前正處於客戶測試階段。
協鑫鋰電相關負責人還透露,公司預計將在2026年一季度開始中試五代產品,並計劃在明年中旬批量生產。
協鑫鋰電憑藉打造「成本低、品質高、無排放」的差異化優質產能,成功在競爭激烈的正極材料市場殺出了一條血路,成為令競爭對手膽寒的頭部廠商。
從市場份額來看,協鑫鋰電目前以月產銷1萬噸以上磷酸鐵鋰在行業內排名第九。而據瞭解,仁壽二期15萬噸計劃今年底動工,樂山也已經規劃了15萬噸產能建設。
預計到2026年,協鑫鋰電的產能規模將超過40萬噸。屆時,該公司將在產能規模上進入第一梯隊,行業格局也將因此發生鉅變。
屆時,朱共山將更有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