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漸入佳境

黃河新聞網
11/16

從傳統產業煥新到新興產業崛起,從數字賦能到綠色轉型——

山西省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漸入佳境

寶武太鋼集團精密帶鋼公司車間內整裝待發的「手撕鋼」產品。王旭宏攝

表裏山河萬象新。

2021年至今,時間的腳步走過又一個5年,歲月鐫刻「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的奮鬥足跡。2021年,我省出臺「十四五」14個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提出實施培育壯大新動能專項行動計劃,加快構建14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羣,為構建支撐高質量轉型發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奠定堅實基礎。

5年來,一場由科技創新引領的「彎道超車、換道領跑」產業升級加速推進。我省工業高質量發展步履鏗鏘,綠色轉型成色更足……當決勝「十四五」的衝鋒號吹響,一項項激動人心的成就昭示着,三晉大地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漸入佳境。

傳統產業煥新:從烏金到「高端精品」

工業是實體經濟主體。

作為國家重要能源基地,我省深知,轉型不是拋棄傳統產業,而是讓「老產業」迸發「新活力」。5年來,全省上下以技術革新為手段,在煤炭、鋼鐵等傳統產業領域實現從「粗加工」到「高精尖」的蛻變。

近日,記者走進潞安180萬噸/年高硫煤清潔利用油化電熱一體化示範項目的中控室看到,巨大的電子屏上實時跳動着各項生產數據,煤炭經過多道精密工序,轉化為透明的CTL全合成基礎油。「2024年我們轉化煤炭約452萬噸,高端化工產品年產量首次突破百萬噸,過去按噸賣的煤炭,現在部分產品能按克計價。」該項目負責人指着螢幕上的產品清單自豪地說。

記者瞭解到,我省已累計建成300座智能化煤礦,煤炭先進產能佔比從2020年的68%提升至如今的83%,井下「無人開採、有人巡視」的場景已成為常態,徹底改變了傳統採煤面貌。

鋼鐵、焦化等行業同樣在升級浪潮中煥發新生。寶武太鋼集團有限公司研發的厚度僅0.015毫米的高溫超導基材用精密箔材被形象地稱為「手撕鋼」,它能被輕鬆撕成條狀,卻能承受超導領域的極端環境,填補了國內空白。而在山西晉城鋼鐵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的氫基直接還原車間裏,全國首套以煤層氣為原料的氫基直接還原試驗設施正將鐵礦石轉化為高純鐵水,實現了從「建築用鋼」向「裝備用鋼」的跨越。

傳統產業正以「產業精品」姿態,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穩步前行。

新興產業崛起:集羣發展構築新增長極

傳統產業的穩固根基,為新興產業的破土而出提供了肥沃土壤。「十四五」期間,我省打破「一煤獨大」的路徑依賴,將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裝備製造等新興產業作為轉型新引擎,通過集羣化發展,讓多點支撐、多元發展的產業新格局逐步成型。

今年5月16日,泰山玻璃纖維(太原)有限公司的廠區內,隨着一聲「點火」指令,年產30萬噸高性能玻璃纖維智能製造項目2號生產線的窯爐燃起熊熊火焰。銀白色的玻璃液在拉絲機上被拉成細如髮絲的纖維,再經過纏繞、切割,變成一卷卷高性能玻璃纖維產品。該項目技術總監表示,這條生產線採用全球領先的拉絲智能製造技術,自動化率達95%以上,為我省打造「千億級新材料產業集羣」補上了關鍵的一環。

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同樣勢頭迅猛。2024年開工建設的晉北採煤沉陷區新能源基地,如今已是一片藍色的光伏海洋。而在長治高新區山西特瓦時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自動化流水線正將磷酸錳鐵鋰原料加工成正極材料。

截至今年9月底,全省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裝機佔比達到54.55%。2024年,我省綠電外送75.38億千瓦時,位居全國第一,參與綠電交易的企業從2021年的1家增至143家,綠色能源正成為我省對外輸出的「新名片」。今年上半年,我省達成省間綠電交易電量97.8億千瓦時,較2024年增長31.12%,為全國低碳發展注入強勁「山西能量」。

數字化轉型提速:「智改數轉」激活發展動能

如果說新興產業是山西工業的「未來之星」,那麼數字化轉型就是點亮未來的「關鍵鑰匙」。「十四五」期間,我省將智能化改造作為產業提質增效的核心抓手,以政策扶持為引導,以技術創新為支撐,推動工業生產從「人工驅動」向「數據驅動」轉變。

10月27日,第三屆山西省智能製造推進大會現場發佈的一組組數據讓人眼前一亮:「十四五」以來,省級財政累計撥付超5億元專項資金,撬動社會投資突破100億元,構建起覆蓋「基礎—先進—卓越」的智能工廠矩陣,培育出5家卓越級智能工廠、76家先進級智能工廠、182家基礎級智能工廠。這些數字的背後,是一個個傳統車間向智能工廠的華麗轉身。

在國家首批智能化示範建設煤礦晉能控股煤業集團塔山煤礦搭建的礦山雲圖智能決策大數據平臺上,通過智能化「大腦」控制放煤煤質,原煤變精煤的轉化效率提升了15%,人力成本降低了30%。

現如今,5G信號已經覆蓋山西華翔集團有限公司生產車間的每個角落,3000餘臺設備的數據通過5G專網實現毫秒級傳輸。該公司相關人士告訴記者,過去設備出故障要靠人工排查,現在系統能提前預警,生產故障率下降50%,人均產量提升30%。

數字化核心指標的大幅躍升,印證了我省「智改數轉」的顯著成效。2024年,全省「兩化」融合發展水平指數達59.3,較2023年提升3.7,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78.3%,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65.6%,通過升級版貫標評定企業數量達1714戶,排名全國第6位,「智改數轉」已成為我省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

綠色轉型深化:低碳發展繪就生態底色

在推動產業升級的同時,全省上下始終牢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將綠色低碳作為工業發展的鮮明底色,在保障能源供應的同時,走出一條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協同共進的新路。

5年來,全省建成55個綠色開採試點示範煤礦,120座煤礦採用無煤柱開採等先進技術,從源頭減少生態影響。同時,建成98家國家級綠色工廠、5家綠色園區,單位GDP能耗持續下降。綠色已成為山西工業的「新顏值」。

氫能產業的加速佈局,更為我省工業綠色轉型注入新動能。目前,全省首臺鹼性水電解槽「晉華槽」已下線,建成23座加氫站,1100餘輛氫能車實現中遠距離純商業運營,年產能達4萬噸高純氫,構建起綠色氫基能源全鏈條體系。

政策與創新的雙輪驅動,為我省綠色轉型提供了堅實保障。我省出臺的《山西省重點產業鏈能級躍升2025年行動計劃》提出,將與清華大學共建清潔能源研究院,建成煤與煤層氣共採全國重點實驗室,攻克全釩液流電池智能化生產等關鍵技術,讓綠色轉型既有政策護航,又有技術支撐。

唯敢闖者御風,唯開拓者弄潮。「十四五」收官在即,山西工業經濟已實現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的深刻轉變。全省工業增加值突破1.1萬億元大關,佔GDP比重達38.78%,形成了40個大類、172箇中類、403個小類的完備工業體系。從傳統產業煥新到新興產業崛起,從數字賦能到綠色轉型,我省正以堅定的轉型決心、務實的改革舉措,在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的道路上穩步前行,為「十五五」時期培育新質生產力、實現更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記者王蕾)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