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汽車產業供應鏈正遭遇美中地緣政治張力的強烈衝擊。繼通用汽車日前啓動大規模供應鏈"去中國化"行動後,11月16日曝出特斯拉也明確要求美國產車型停用中國製零部件,兩大美國車企相繼出手,凸顯全球汽車產業鏈重構的緊迫性與複雜性。
據《華爾街日報》披露,特斯拉已向其供應商下達明確指令,要求在美國製造的汽車產品中全面排除中國產零部件。消息人士透露,這一決策自今年稍早時已正式落地,目前特斯拉及其合作供應商已完成部分中國零部件的替代工作,改用其他國家生產的產品。更值得關注的是,特斯拉設定了明確的時間表——計劃在未來1至2年內,實現美國產車型供應鏈中中國製零部件的完全替代。
特斯拉的調整並非孤例。11月12日,四位不願具名的知情人士向媒體證實,通用汽車正要求其全球數千家供應商逐步清除供應鏈中的中國零部件,終極目標是將供應鏈完全撤出中國。為推進這一計劃,通用已為部分核心供應商設定2027年的最後期限,要求屆時徹底終止與中國相關企業的採購合作。事實上,通用的供應鏈調整伏筆早在2024年底已埋下,2025年春季美中貿易摩擦的升級則讓這一行動變得更為緊迫。
兩家車企的密集動作,直指美中地緣政治帶來的供應鏈安全焦慮。通用汽車首席執行官瑪麗·芭拉在10月的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中就曾強調,"過去幾年,我們一直致力於提升供應鏈的抗風險能力",並明確表示將儘可能實現汽車生產與零部件採購的本土化匹配。其全球採購負責人希爾潘·阿明更直言,供應鏈中斷風險已迫使企業放棄單純追求低成本的採購策略,轉而將"可控性"與"抗風險能力"作為核心考量。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調整主要聚焦於兩家企業北美地區生產的車型,而該區域正是其全球產能的核心板塊。通用汽車方面透露,除中國外,俄羅斯、委內瑞拉等受美國貿易限制的國家也在供應鏈調整範圍內,其中中國作為全球汽車零部件最大供應國,成為調整的重點對象。特斯拉的舉措則與疫情後供應鏈多元化的佈局一脈相承,當時全球供應鏈的劇烈波動已讓其意識到單一地區依賴的風險。
然而,雄心勃勃的調整計劃面臨着現實挑戰。中國在汽車供應鏈多個領域已形成難以替代的優勢,尤其在稀土磁材領域掌控着全球近90%的加工能力,在汽車照明、電子設備及定製零部件模具製造等領域也擁有二三十年積累的產業生態。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顯示,供應鏈轉移初期成本可能暴漲30%-50%,這意味着車企要麼自行消化利潤,要麼將成本轉嫁消費者,最終可能削弱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