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的「電荒」危機:CEO警告,滿足電力需求是未來10-15年的挑戰

IT之家
11/16

IT之家 11 月 16 日消息,華爾街日報昨日(11 月 15 日)發佈博文,報道稱全球人工智能投資熱潮正面臨嚴峻的現實考驗。儘管科技巨頭投入創紀錄的資金建設數據中心,但物理基礎設施的瓶頸日益凸顯,關鍵設備(如變壓器)嚴重短缺,產能已預訂至 2028 年,電力需求更是未來 10 到 15 年才能解決的難題。

IT之家援引博文介紹,科技公司和初創企業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投資人工智能,高盛分析師甚至稱,用於建設新數據中心的資金「幾乎是無限的」。

這種狂熱直接轉化為對 AI 超級計算機相關硬件的創紀錄支出,涵蓋了從芯片、服務器到暖通空調系統、變壓器和發電廠的整個產業鏈。

數據中心能量需求

然而,這場看似無限的投資熱潮,正開始撞上物理世界的堅硬壁壘。

關鍵設備交付成瓶頸

AI 基礎設施的擴張速度,正受到關鍵設備交付能力的絕對限制。摩根大通指出,大量數據中心仍處於規劃階段,開發商們正在努力確保土地和獲得許可,這被業內人士形容為一種「淘金熱心態」。

更嚴峻的是,即使解決了土地問題,如何將這些數據中心接入電網和光纖,並找到合適的租戶,依然是巨大挑戰。許多跟風進入的投資者並未充分理解其中的風險。

供應鏈瓶頸是制約 AI 發展的核心障礙之一。以連接電網必需的變壓器為例,高盛分析師指出,這種設備目前全球性短缺。

電力需求未來 10 到 15 年才能解決

美國最大的電力設備製造商之一 GE Vernova 的首席執行官 Scott Strazik 證實,公司到 2028 年的產能已幾乎全部被預訂。

美國數據中心建設現狀(按建設或規劃年份劃分,單位:千兆瓦容量)

來自人工智能雲產品和服務的收入

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在其收入中所佔的份額也越來越大

他強調,滿足美國未來的電力需求並非未來五年的任務,而是一個需要 10 到 15 年才能解決的長期問題。這意味着,即使資金充裕,AI 基建的物理建設速度也無法隨心所欲地加快。

投資回報面臨考驗

鉅額投資最終需要市場買單,這構成了 AI 面臨的另一重考驗。摩根大通的一項財務模型預測,到 2030 年,全球 AI 基礎設施的總投資將高達 5 萬億美元。

為了給投資者帶來 10% 的合理年回報,AI 產品和服務必須每年額外創造 6500 億美元的收入 —— 這一數字是蘋果公司年收入的 1.5 倍以上。這相當於全球每一位 iPhone 用戶每月為 AI 產品額外支付約 35 美元。

儘管分析師認為,廣告和高附加值的企業級 AI 服務有望成為收入來源,但市場能否在短期內形成如此龐大的付費規模,目前仍是未知數。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