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啱啱過去的10月份,據抖音平臺旗下數據分析平臺提供的數據,中國的漫劇全網絡單月播放量已突破百億大關,標誌着其從邊緣探索正式走向主流視野。所謂漫劇,就是用AI把小說或漫畫生成動畫短劇。這株從微短劇領域分枝出的枝椏,在今年下半年已經茁壯成長到令人無法忽視的程度。僅以抖音平臺為例,10月份漫劇新增播放量超61億,其中《高考落榜,忽悠同學上冥牌大學》《饑荒年我每日一卦》等多部作品播放量破億,《開心錘錘2025下》累計播放量更是超過12.9億。
以AI技術為生產核心的「漫劇」作為微短劇市場的新興分支,強勢躍入更多人的視野。據統計,2025年上半年,漫劇累計上線作品達3000部,流水規模同比增長12倍,預計全年市場規模將突破200億元,成為微短劇市場踏破千億關口的重要助力。
AI技術賦能,推動動畫製作「平民化」
業內普遍認為,漫劇的崛起,核心驅動力在於AI技術對內容生產的深度賦能。傳統動畫製作成本高昂、週期漫長,而AI技術在腳本分鏡、角色設計、動畫生成等環節的應用,將製作成本從每分鐘2-5千元驟降至最低350元,製作週期也從以年和月為單位縮短至以周計。「這相當於把動畫製作的門檻從‘專業院線’降到了‘人人可參與’的水平。」一位業內人士表示。
為瞭解漫劇製作過程,記者親身體驗一款主流的漫劇製作軟件:在軟件內導入劇本後,用戶可以對角色的人設進行個性化調整,如姓名、外貌、身份、性格等,再對作品的畫面風格、分鏡等進行細緻化設定,便能生成一部質量尚可的漫劇。對於追求效率的用戶,還有更「懶人」的選項——僅導入故事劇本,點擊「格式化」、「合併同類」、「生成」等預設按鈕,即可獲得一部觀感尚可但細節相對較為粗糙的作品。
而專業團隊發揮的空間更大,他們能利用ELSER.AI、白日夢和巨日祿等漫劇工具,大幅度壓縮傳統制作環節,提供高質量創作。尤其是AI技術一方面催生了海量內容供給,另一方面更是釋放了創作者的想象力,讓真人短劇難以表現的玄幻、末日等超現實題材得以低成本、高效率地實現。
精準破局,瞄準年輕男性觀衆的增量市場
為何漫劇如此受到業內重視?原因在於其精準切入潛力巨大的增量市場。在微短劇行業向着千億規模高歌猛進的同時,以往對微短劇「愛搭不理」的年輕男性的用戶羣體,被業內視為一片有待開發的藍海。
從產品受衆來看,過往的真人微短劇以大量的霸總、甜寵、虐戀等題材滿足以女性為主的受衆羣體,以及面向50歲以上銀髮羣體的定向供給;從風格類型來看,真人微短劇為觀衆提供了密集、快速的「爽感」刺激。而漫劇的風格往往更接近B站流行的動漫作品,聚焦主角在逆襲、玄幻、穿越等設定下的異世界冒險故事,並且敘事節奏更為從容,符合年輕男性用戶羣體的觀劇習慣。據數據分析平臺WeTure統計,觀看漫劇的用戶中男性佔比高達86%。「漫劇並非在與真人短劇競爭,而是作為‘新增長極’,為行業貢獻了大量增量用戶。」分析人士指出,這種互補關係有效推動了整個微短劇市場大盤的持續擴張。
漫劇領域進入高景氣賽道,引發了各大平臺競相入局,紛紛將其視為戰略級賽道。不久前,七貓成立漫劇團隊,開放超過10萬+的優質IP改編權,與創作者尋求合作。此外,抖音、快手、B站、愛奇藝、閱文集團等也紛紛加碼佈局。其中抖音開放超6萬部番茄小說IP並設立超2億元的精品採買基金;快手聯合AI公司推出創投計劃;閱文集團宣佈開放十萬部IP、設立億元基金;B站則將動畫短劇列為2025年重要方向。
不過,在高速增長的同時,漫劇的發展也面臨多方挑戰。由於原創能力不足,大部分漫劇傾向於使用已有IP,不少作品的劇情似曾相識,內容同質化問題日益凸顯,市場對創新質量提出更高要求。
更為值得重視的是,由於漫劇的產品形式與傳統的卡通動畫高度近似,存在「少兒不宜」的內容被未成年羣體「誤觸」風險。近日,國家廣電總局已於日前下發專項治理工作提示,自即日起至2026年3月,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不良動畫微短劇和動畫短視頻的專項治理,重點清理無底線惡搞、低俗擦邊、極端復仇等不良內容,並對所有新增動畫微短劇實施嚴格的備案編號管理。
儘管如此,業內普遍認為這一輪由AI、播放平臺與市場多元化需求共同催生的漫劇產業進步,在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價值的同時,也降低動畫內容創作的門檻,預示着一個更加高效、多元、個性化的視頻內容時代的到來。
(文章來源:上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