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銀行「斷舍離」,助貸業務遭遇集體「退潮」

環球網
11/13

【環球網財經綜合報道】曾被視為中小銀行零售業務「彎道超車」捷徑的助貸合作,正迎來一場劇烈的「退潮」。記者獲悉,在監管新規的強力約束和日益嚴峻的合規壓力下,越來越多城商行與農商行正計劃大幅壓縮甚至完全「切割」助貸業務,一場圍繞風險與收益的再平衡正在銀行業內悄然上演。

這場「退潮」的轉折點,出現在今年10月實施的《關於加強商業銀行互聯網助貸業務管理提升金融服務質效的通知》(下稱《助貸新規》)實施之後。新規落地後,中小銀行發現,部分助貸平臺仍通過「新花樣」變相開展年化利率在24%至36%的高息業務。據業內人士透露,一種典型的做法是,助貸機構在提供年化利率24%的貸款產品同時,將借款人推介給資產管理公司(AMC),由AMC提供個人債務重組服務並收取服務費,從而變相突破利率紅線。

「一旦這些助貸平臺因違規操作被監管部門處罰,作為合作方的銀行將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某中部地區城商行業務負責人王俊坦言。考慮到今年以來監管部門對銀行互聯網貸款業務管理不審慎的處罰力度持續加大,越來越多中小銀行寧可選擇「切割」,以求自保。烏魯木齊銀行和龍江銀行的近期動作便是例證,前者已公告停止開展合作類個人互聯網消費貸款,後者唯一的互聯網助貸合作機構也已顯示「已停止合作」。

事實上,即便是年化利率低於24%的「合規」助貸機構,也難以倖免。監管部門的檢查正變得愈發細緻,深入到業務流程的每一個環節,如是否存在捆綁銷售、是否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增加借款人負擔等。「我們不可能時刻監督助貸平臺的業務流程是否合規,只能採取更加審慎的舉措。」一位東部地區農商行業務主管表示。他所在的銀行已採取兩大措施:一是取消助貸機構白名單,有過往違規行為者一律不續簽;二是將合作期限從一年一簽縮短為半年一簽,以便更快地「切割」風險。在實際操作中,銀行通常不會直接中斷合作,而是等待現有協議到期後不再續簽,通過這種方式實現合作機構的「自然歸零」。

中小銀行的集體「退潮」,正給助貸行業帶來一場「寒流」。一位助貸機構資金業務總監透露,僅10月份,其業務量就驟降逾20%,高息助貸業務幾乎「斷炊」。雪上加霜的是,在金融黑灰產等因素影響下,借款人逾期後的催收成功率也在下降,導致行業潛在壞賬率攀升,業務盈利空間被嚴重擠壓。為應對危機,不少助貸機構被迫重組風控體系,將大量人力調往貸後管理,試圖挽回損失。「隨着中小銀行陸續切割助貸業務,預計11月業務量將進一步下滑。」該總監坦言。這場由銀行主導的「斷舍離」,正深刻改變着助貸行業的生態,一場行業洗牌已在所難免。對於習慣了依賴銀行資金的助貸平臺而言,如何尋找新的生存之道,已成為迫在眉睫的難題。(文馨)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