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英特爾(Intel)在CPU(中央處理器)領域「絕對王者」的地位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動搖。其主要競爭對手AMD,憑藉在PC和服務器市場的持續猛攻,均已奪取超過三成的市場份額,英特爾的霸權正岌岌可危。
面對這一嚴峻局面,英特爾正將其「復權」的全部希望,押注在2025年10月啱啱在亞利桑那州Fab 52工廠投產的最新2納米級(2nm-class)製造技術——Intel 18A——以及首款搭載該製程的PC處理器「Panther Lake」上。
迫在眉睫的威脅:AMD的市佔率蠶食
英特爾的焦慮並非空穴來風。根據AMD引述Mercury Research的數據,AMD的CPU營收市佔率在過去幾年大幅攀升。到2025年第二季度:
服務器市場:AMD的EPYC處理器已佔據41%的營收份額,徹底打破了英特爾在2020年時仍高達九成的壟斷局面。
桌面電腦市場:AMD的Ryzen處理器也佔據了39%的份額。
移動PC市場:市佔率也達到了21.5%。
AMD的CPU營收市佔率變化圖(2023 Q4 - 2025 Q2)
報道分析指出,英特爾的CPU競爭力下降,與其在2010年代中期以來,因堅持自研自產而在製程微縮競賽中落後直接相關。相反,轉型為Fabless(無工廠)模式的AMD,則通過「外包」給臺積電(TSMC),迅速採用了最先進的製造技術,從而實現了產品競爭力的反超。
Panther Lake:承載18A製程的「第一槍」
在亞利桑那州Fab 52工廠的媒體導覽中,英特爾高調展示了其「復權」的關鍵武器——即將在2025年內開始量產和出貨的下一代PC處理器「Panther Lake」(Core Ultra 3系列)。
英特爾高管手持Panther Lake處理器的基板樣本
採用Intel 18A製程製造的Panther Lake晶圓
Panther Lake的戰略意義極其重大,它標誌着英特爾在先進節點上,從「依附臺積電」重回「自主製造」的轉折點。
其上一代產品(Lunar Lake和Arrow Lake),核心的運算芯片(Compute Tile)是採用臺積電的3nm(N3B)製程製造的。而此次的Panther Lake,其運算芯片將改用英特爾自家的Intel 18A製程在Fab 52生產。這無疑是英特爾一場「堵上一切」的宣示,試圖證明自己的製造能力已重回領先地位。
靈巧的3芯片(Chiplet)架構
英特爾工程師Arik Gihon(左)與Nish Neelalojanan(右)講解架構
Panther Lake採用了全新的3芯片(Chiplet)架構,由運算芯片(CPU + NPU)、圖形芯片(GPU)和平臺控制芯片(其他功能)組成。
英特爾設計師Arik Gihon解釋,這種設計是為了在成本、功耗和效能間取得最佳平衡。它吸取了前兩代架構的經驗:
Lunar Lake(2芯片):功能過度集中,導致芯片尺寸過大,影響良率和成本。
Arrow Lake(4芯片):功能分散,但芯片間互連佈線變長,導致功耗增加。
Panther Lake的3芯片架構,使其可以在一個封裝內靈活組合不同的核心數量,以應對從輕薄本到高性能遊戲機的全部市場需求。例如,英特爾就展示了兩種不同的Panther Lake版本:一款搭載16核CPU與12核GPU,另一款則搭載4核GPU。
Panther Lake的兩種不同規格芯片對比(左:12核GPU,右:4核GPU)
瞄準AI PC與邊緣AI的效能展示
此次導覽的重點,是展示Panther Lake在AI應用和功耗方面的巨大飛躍。
功耗控制:
在模擬線上會議、影片播放等多任務處理的「低功耗島(Low Power Island)」演示中,Panther Lake的系統功耗僅為7.28W,遠低於Arrow Lake的11.6W和Lunar Lake的8.26W。
Panther Lake(7.28W)與Arrow Lake(11.6W)、Lunar Lake(8.26W)的多任務功耗對比演示
邊緣AI(機器人)效能:
Panther Lake也瞄準了機器人、無人機等邊緣AI市場,提供了-40至105°C的寬溫支持。在一個控制機器人手臂的「實體AI(Physical AI)」演示中,Panther Lake的處理速度達到了每秒9.06次迭代(it/s),是上一代產品(4.02 it/s)的兩倍多。
英特爾高管Mike Masci展示Panther Lake基板,宣佈進軍邊緣AI
機器人手臂控制演示(左)及Panther Lake(右下,9.06it/s)與前代(右上,4.02it/s)的處理速度對比
遊戲效能:
其搭載的全新Xe3 GPU,支持AI補幀引擎,能為遊戲帶來更流暢的畫面,如更平滑的火焰和液體表現。
Panther Lake的Xe3 GPU遊戲效能演示
服務器戰線:18A同步導入
除了PC端,英特爾也宣佈將在2026年上半年,推出同樣採用Intel 18A製程的服務器CPU——「Xeon 6+」(開發代號Clearwater Forest),以取代現有的Intel 3製程產品,意圖在利潤豐厚的服務器市場止住被AMD EPYC侵蝕的頹勢。
Xeon 6+(Clearwater Forest)的18A晶圓(左)與芯片封裝(右)
「橙芯」視點
英特爾此次高調展示18A製程與Panther Lake,更像是一場「背水一戰」的誓師。AMD市佔率的威脅已非「狼來了」,而是實實在在的「城下之圍」。英特爾最新財報(2025年Q3)雖實現了7季以來的首次盈利,但其PC部門營收僅增5%,營業利潤反而大跌8%,這清晰地顯示出,英特爾正被迫在高端市場失守、在中低端市場陷入價格戰的雙重困境。
報道明確指出了英特爾過去的戰略失誤:在2010年代中期,因固守自研自產而在製程技術上落後,給採用Fabless模式、全力擁抱臺積電的AMD可乘之機。
Panther Lake的發佈,因此具有了強烈的象徵意義。這是一次「撥亂反正」——英特爾在上一代產品(Lunar/Arrow Lake)上被迫將核心運算芯片交給臺積電代工(N3B)之後,現在終於要憑藉自家的18A製程,將這顆「心臟」奪回來。
英特爾正同時發起一場「兩線戰爭」:
1. 產品戰爭:Panther Lake必須在效能與功耗上,同時擊敗依附臺積電先進製程的AMD Ryzen。
2. 製程戰爭:18A製程必須在良率和成本上追平甚至反超臺積電,以贏回內部(CPU)和外部(Foundry)客戶的信心。
正如報道結尾所言,留給這位昔日絕對王者的時間已經不多了。Panther Lake不僅是一款新CPU,它已成為承載英特爾製造業復興與CPU霸權保衛戰的關鍵賭注。
互動探討
英特爾此次能否同時打贏「產品戰爭」(對AMD)和「製程戰爭」(對臺積電)?還是說,這種兩線作戰的壓力,會使其在任一戰場上都難以集中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