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集團在第三季度交出了一份喜憂參半的業績報告。儘管收入與調整後淨利潤雙雙超出市場預期,但其核心盈利能力正面臨顯著壓力,主要原因在於對外賣等新業務的鉅額投入侵蝕了運營利潤,同時其傳統的電子與家電業務增長也出現放緩。
據追風交易臺消息,京東第三季度實現收入299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5%,高於市場預期。調整後淨利潤為58億元人民幣,同比下滑56%,但仍顯著超出分析師預測。然而,摩根大通分析認為,這一盈利「驚喜」主要得益於股權投資收益和其他收入等「非主營業務項目」。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反映核心業務健康狀況的調整後運營利潤驟降至2.11億元人民幣,遠低於摩根大通此前17億元的預估。該行將此歸咎於外賣與即時零售業務帶來的、超出預期的履約開支。
瑞銀同日發佈的報告亦表達了相似觀點,認為儘管核心零售業務表現穩健,但被新業務的虧損所拖累。分析師指出,市場短期內將聚焦京東管理層對外賣業務投入的表態,這被視為影響公司未來盈利能力的關鍵變量。
新業務「燒錢」不止,外賣投入拖累運營利潤
根據摩根大通的分析,京東新業務的虧損是導致其三季度運營利潤承壓的最主要因素。報告數據顯示,包括外賣在內的新業務板塊,其運營虧損在第三季度環比擴大約10億元,達到154億元人民幣,比該行預期高出超過20億元。
鉅額投入的背後是京東對新增長曲線的渴求。瑞銀研報指出,京東管理層仍「高度致力於」外賣業務,並將其視為一項長期戰略舉措,旨在利用京東在供應鏈方面的核心能力。
儘管投入巨大,但分析師也看到了改善的跡象。瑞銀預計,得益於外賣業務單位經濟模型(UE)的改善和穩定的訂單量,第四季度新業務的虧損規模有望環比收窄。然而,報告同時警告,公司在京喜和國際業務上持續加碼的投資可能會部分抵消這一改善。
核心零售引擎減速,電子家電業務增長放緩
京東賴以起家的核心業務——電子產品及家用電器,在第三季度顯現出增長疲態。摩根大通和瑞銀的報告均重點指出了這一風險。
數據顯示,該品類的銷售收入同比增速從第二季度的23%大幅放緩至第三季度的5%。瑞銀在其報告中稱,儘管iPhone等手機產品的銷售依舊強勁,但家用電器業務在第四季度將面臨更嚴峻的增長基數挑戰。
不過,日用百貨品類的強勁增長為京東零售業務提供了一定的緩衝。摩根大通的報告顯示,日用百貨銷售額同比增長19%,增速較第二季度的16%有所提升。瑞銀也指出,超市、時尚和健康等品類均實現了兩位數增長,管理層對第四季度維持這一勢頭保持樂觀。
增長亮點:AI驅動廣告與市場平臺收入提速
在覈心業務面臨挑戰的背景下,京東的平臺及廣告業務成為財報中的一抹亮色。京東的市場平臺與廣告收入在第三季度同比增長24%,增速較第二季度的22%進一步加快。
瑞銀分析師認為,這一強勁增長主要由兩大因素驅動。一方面,平臺流量持續改善,用戶活躍度與購物頻率同比提升超過40%;另一方面,京東不斷優化的「AI驅動的廣告工具」及流量分配效率,成為了可持續的增長動力。
摩根大通表示,儘管財報數據可能對股價有溫和的正面作用,但市場焦點將落在管理層對新業務投資的論述上。
瑞銀則認為即時零售領域的激烈競爭、外賣業務虧損收窄速度的不確定性,以及今年第四季度到明年上半年面臨的高基數,都可能限制股價的短期上行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