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經記者 楊讓晨 石英婧 上海報道
經歷「V」型反彈後,中國的郵輪經濟市場正迎來第二個「黃金十年」。
「中國郵輪市場正展現出強大的復甦韌性與蓬勃活力。」在日前舉行的2025上海郵輪經濟發展論壇上,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上海國際郵輪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汪泓透露,今年前三季度中國郵輪旅客數量較上年同期增長了24%以上,全年增長速度更大,更體現在消費需求的深刻變化。
《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據上海國際郵輪經濟研究中心發佈的2025年中國及亞洲郵輪經濟景氣指數分別為102.28和102.34,均已恢復至2019年水平之上。
郵輪經濟的恢復也體現在企業端。愛達郵輪方面日前表示,將加快推進在大灣區郵輪全年常態化運營,並且隨着第二艘國產大郵輪「愛達·花城號」建造計劃的推進,預計2027年,愛達郵輪在大灣區的運力投放將比2025年增長1倍。
外資郵輪也在中國市場取得了不錯成績。自2024年重啓中國大陸母港運營後,截至今年7月,MSC地中海郵輪已成功運營了37個母港航次,搭載17萬餘名旅客從大陸地區母港出發體驗郵輪旅行。
據皇家加勒比財報,今年三季度公司包括中國市場在內的載客率達到112%,運力同比增長2.9%,賓客數量同比增長7%。
在業內人士看來,郵輪經濟的第二個「黃金十年」或許已經開啓。汪泓告訴記者,2025年的確可以視為中國郵輪經濟第二個「黃金十年」的起點。「雖然行業仍處於爬坡過坎的恢復培育期,但拐點已經出現。」
中國郵輪市場復甦明顯
今年以來,中國郵輪經濟市場表現良好。
中國交通運輸協會郵輪遊艇分會常務副會長兼祕書長鄭煒航表示,今年前三季度,郵輪市場增長率可觀。「今年1—9月,國內郵輪市場接待量已達到204.7萬人次,總人數達到102萬人,增長率達到了28%,總共接待了376個航次,其中母港航次為344個,相比2024年的低迷狀態而言,今年看到了行業復甦明顯的信號。」
原國家旅遊局副局長、中國國際公共關係協會副會長吳文學也透露,中國郵輪市場的年增長速度達到了45%,2024年客運總量已經超過2019年同期85%。
相關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國郵輪港口進出港郵輪達344艘次,接待旅客205萬人次,同比增幅分別達17%和28%。國際客源大幅增加,1至9月中旬,經上海口岸乘坐郵輪入境的外籍旅客數量較去年同期增長約77%。
實際上,在此之前,中國郵輪市場有過「黃金十年」。汪泓告訴記者,彼時,郵輪市場的增長動力來自於國外郵輪公司大舉進入中國市場,填補了本土供給的空白,激發起大衆對郵輪旅遊的新鮮興趣。
「然而,這一階段具有鮮明的供給拉動色彩,外資郵輪部署帶來大量運力,許多消費者抱着嚐鮮心理登船。由於過度依賴廉價同質化產品、缺乏創新,2018年後市場增速放緩甚至下滑,再加上地緣政治因素和疫情衝擊,黃金期戛然而止。」汪泓表示。
不過,隨着2024年郵輪經濟重啓以來,行業拐點已經出現。汪泓告訴記者:「一方面,首艘國產大郵輪‘愛達·魔都號’運營情況良好,自首航以來已完成超過140餘個商業航次,載客突破53萬人次,標誌着中國具備了自主建造和運營大型郵輪的能力。」
「另一方面,皇家加勒比、地中海郵輪等國際巨頭闊別多年後重返中國,市場出現‘V’字反彈。更重要的是,政府持續推出入境免籤等利好政策,吸引外國旅客來到中國。今年一季度,僅上海吳淞口港就有近3萬名國際旅客入境,全國主要港口也呈現旅客激增的局面。這些跡象表明,中國郵輪經濟正從低谷中強勁復甦,新一輪黃金增長週期蓄勢待發。」汪泓表示。
外資企業加碼佈局中國市場
目前多家外資郵輪企業均加碼部署中國市場。記者從MSC地中海郵輪方面獲悉,2026年1月27日,MSC地中海郵輪「榮耀號」將重返上海母港,並且新增 6 條上海母港出發的航次,帶領賓客前往福岡、沖繩、鹿兒島、釜山、濟州、佐世保等熱門日韓目的地,屆時,「榮耀號」全年在上海母港部署的航次總數將達 26 條,涵蓋寒暑假、春節、中秋及國慶黃金週等熱門出遊時段。
同時,日前MSC地中海郵輪還宣佈與中國東方航空共同推出國內首個「航空+郵輪」會員計劃——「東方航空MSC地中海郵輪聯合會員」活動。「東方航空東方萬里行會員一鍵綁定MSC航海傢俱樂部會員成為聯合會員,即可獲贈船上消費金,購買船票並在航程結束後還可享東方萬里行積分禮遇。」MSC地中海郵輪方面表示,無論是從全國各地飛抵上海母港登船,還是從國內飛抵全球,聯合會員體系的推出都將讓賓客的旅行更超值、體驗更豐富,實現「海+空」體驗的雙重提升。
皇家加勒比集團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傑森·利伯蒂(Jason Liberty)也表示:「在加速增長的市場需求、不斷提升的客戶忠誠度以及破紀錄的賓客滿意度的共同推動下,集團各項業務持續保持強勁發展勢頭。雖然2026年的規劃尚處於早期階段,但強勁的預訂情況讓我們對明年及未來長期表現充滿信心。」
皇家加勒比第三季度財報顯示,皇家加勒比2025年和2026年公司的預訂載客率均處於歷史區間內的紀錄高位,並且自上季度財報發佈以來,無論是新船還是現有船隻的預訂量均有所增長,其中臨近出發日期的航次表現尤為突出。
據瞭解,皇家加勒比2026年的預訂價格同比大幅提升,其漲幅已處於歷史區間的高位,並且得益於更高的參與度及定價的雙重驅動,賓客船上消費及行前預訂支出持續超越往年同期水平,第三季度約有50%的船上收益在起航前即已完成預訂,同時近九成的行前消費通過數字渠道完成。
愛達郵輪也動作頻頻。記者注意到,日前,愛達郵輪在第十八屆中國郵輪產業發展大會上發佈大灣區戰略,將加大郵輪運力部署,實現廣州、深圳、香港三港聯動,並促進大灣區在郵輪人才培養、供應鏈建設、市場推廣、郵輪修造等領域的發展。
加速向「郵輪大國」邁進
在郵輪經濟企穩回升的同時,中國也將朝着郵輪大國的目標邁進。
在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上海國際郵輪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葉欣梁看來,當前我國的郵輪經濟行業有「自主化突破」「國際化提速」「綠色化轉型」三大特徵。
「‘郵輪+’模式正深度融合城市文旅資源,通過岸上消費場景聯動,提升全產業鏈價值。」葉欣梁表示,在技術驅動上,人工智能、5G等數字技術正賦能於航線規劃與遊客服務,推動智能化升級;而在區域協同上,長三角共建的物資供應數智平臺、沿海港口羣形成的「訪問港走廊」,正在優化資源配置,提升整體效率。
但在業內人士看來,目前郵輪產業生態的發展還需突破諸多難點。中船郵輪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楊國兵表示,對於郵輪產業生態發展而言,郵輪人口和郵輪有效供給要增加,政策法規體系要與國際接軌。「希望郵輪企業能夠在產業及服務上持續創新,也希望國際郵輪公司能夠將更多大船部署至中國市場,中國的原創郵輪能夠儘快起航。」
在葉欣梁看來,國內還需要做好郵輪人才培養。「現在郵輪人才培養應考慮跨領域、跨專業、跨界培養,不僅僅因旅遊業培養,考慮更多是營銷、設計、綜合管理、商科模式研究,把整個郵輪產業鏈延長、做深,培養出郵輪公司更加需要的人才。 吳文學也表示,中國郵輪產業發展已經從閉門造車到國內郵輪與國外郵輪同臺共舞、自由發展的雙向格局。「今天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郵輪產業發展的機遇尤在,戰略定位、產業定位和消費需求沒有改變,政策支持引領、郵輪發展‘黃金十年’與轉折調整積累的財富沒有改變,在此背景下,‘十五五’郵輪大國的目標應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