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午後,阿里股價一度拉昇破5%,收盤依然堅挺。
一有風吹草動,市場就先漲為敬。
這次吹的什麼風?
小道消息傳,阿里已經祕密啓動C端千問APP項目,全面對標ChatGPT。
千問APP聽着新鮮,其實就是升級改造現有的通義APP。
就是下面這個圖標,估計不少人和我一樣,沒怎麼用過通義,用字節的豆包比較多。
我一個朋友透露給我,阿里為了這個項目,已經從公司內部調集了100多名開發人員。
看來阿里這次動真格了。
並且這把我估計是生死局了,再往大了說,這是AI時代的未來之戰。
為什麼這麼說?
首先,咱們要知道阿里為什麼要偷偷幹這事?
很簡單,B端故事講不動了。
阿里有點方了。
之前,阿里的AI重心全在B端,可以說是從從容容:通義千問模型開源得風風火火,企業API服務賣得有聲有色。
但問題是:ToB生意不賺錢。
B端生意看着光鮮,實則很難搞:企業客戶既要定製又要便宜,大模型API價格戰打到骨折,規模化變現路徑走得特別慢。
反觀ToC的OpenAI,靠一個ChatGPT Plus訂閱就賺得盆滿鉢滿。
自家生意不賺錢,隔壁賺得盆滿鉢滿,誰能不慌?
更重要的是,C端服務還攢下海量用戶數據,反過來喂大模型,形成「模型越好→用戶越多→數據越全→模型更好」的正向飛輪,越轉越快。
阿里饞的就是這個飛輪。沒有C端超級入口,它的AI戰略就成了無源之水。
況且自己沒幹不可怕,可怕的是友商幹了。
友商誰呀?
騰訊。
騰訊的混元模型已經深度融入微信生態。未來某一天,你想買個東西,在微信裏說一句,AI就能直接調起小程序完成購買。
完全用不到淘寶了。
這簡直是阿里的噩夢。
所以千問APP必須上,而且越快越好。要是等友商完成生態閉環,阿里那可真是哭都沒地去。
那麼,千問APP就是個簡單的阿里版ChatGPT嗎?
有點太小看阿里的野心了。
阿里的算盤是:把千問APP打造成阿里全家桶的AI功能研發總控室。
也就是說,阿里要把所有的功能先在千問APP裏集中孵化,等被上億用戶虐成熟後,再打包輸送給釘釘、淘寶、高德…
這還沒完,更關鍵的是阿里的AI生態。
之前淘寶、釘釘、高德的數據一直是各玩各的,但之後,底層數據就可以打通了。
舉個例子,之後你在千問APP裏說規劃個週末旅行,它能自動調用高德地圖定路線、淘寶買裝備、釘釘同步日程到團隊日曆。
其實跟騰訊玩的是一個路子,都是要把用戶牢牢圈在自己的生態裏,讓友商徹底出局。
願景很宏大,但是打鐵還得自身硬,阿里的Qwen到底硬不硬?
很硬,有三點。
首先是1M超長上下文。什麼概念?你把一整套《三體》、200頁財報、甚至3小時會議錄音,一口氣全塞給它,它都能輕鬆消化提煉。
實測中,Qwen2.5-14B的長文本能力不僅吊打GPT-4o-mini,成本還低2.3倍。這是ChatGPT給不了的,但是Qwen能給。
其次是MoE混合專家架構。有了這個架構,就可以平時省錢,幹活給力。
怎麼回事呢?Qwen3.0有2350億總參數,但每次幹活只激活220億參數,等遇到複雜任務時再調動全部參數。這樣既保證了性能,又能控制成本。
最後是自動切換思維模式。簡單問題就用快速模式,複雜問題就切換深度模式。這個功能看似很簡單,實際上目前很多AI助手都做不到。
怎麼樣,Qwen確實有兩把刷子吧。
但實話實講,Qwen跟ChatGPT,差距還在。
看兩組硬數據就懂了:
研究生級別推理(GPQA):GPT-4o得分53.6,Qwen272B僅42.4;
數學競賽(MATH):GPT-4o拿76.6分,Qwen只有59.7分。
硬碰硬玩不了,那怎麼辦?
專攻薄弱環節不就行了。Qwen長文本能力更強,而且更便宜,能喫下對價格敏感、有長文本處理剛需的更廣闊的中端市場。
那麼,市場反饋怎麼樣呢?
很魔幻,同一個模型,B端在誇,C端在罵。
問題出在哪裏?
B端能用好,是因為有三大前提:本地部署、專業行業數據、專人精細微調。
但咱們普通用戶啥都沒有,只能用出廠默認設定。而這個設定,偏偏在對齊用戶上跑偏了:不管你說什麼,它都誇你「天才」「想法絕妙」,就算你說的是錯的,也只會順着你,根本沒法信任。
這正是阿里啓動千問APP的核心原因之一:C端模型的對齊出了問題,需要海量真實用戶的反饋來修復。
所以千問APP的真正使命,根本不是當下賺錢,而是讓數百萬、數千萬C端用戶,免費幫阿里調教出一個不拍馬屁、能客觀對話的通用模型。
阿里在背後下了盤大棋。
一邊激進開源,一邊保守閉源,兩條腿走路,把生態和利潤都抓在手裏。
開源,是陽謀中的陽謀。千問的很多模型都開源到全球最大的開發者社區,還允許商業使用。
圖什麼呢?
圖的是讓全球開發者習慣我的生態。
等你從小項目變成大生意,需要穩定、安全、低成本時,自然會上阿里雲買我的商業版API。
開源就像免費試喫,最終目的是吸引更多人付費正餐。
閉源,纔是壓箱底的錢袋子。
阿里最強的模型Qwen2.5-Max,訓練數據20萬億tokens,是絕對不開源的,只能通過千問APP或阿里雲訪問。
千問APP就是閉源策略的核心,用來打造自己的數據飛輪。C端貢獻數據,B端貢獻利潤,完美閉環了。
說到底,阿里這次是真急了。
這次千問APP項目,本來就是場豪賭。
3800億投入的全棧AI戰略,從芯片到雲到模型到應用,阿里賭的就是端到端體驗能碾壓騰訊的生態融合。
千問APP的成敗,不在於能否短期內超越ChatGPT,而在於能否快速收集到足夠的數據,靠生態協同打出差異化。
這是一場從B端到C端的戰略轉向,更是一把阿里輸不起的生死局。
真正的硬仗,現在才啱啱開始。
最後讚好、在看,我在這裏與你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