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G未來:厚基5G 擁抱AI

新浪財經
11小時前

從願景到實現,6G關鍵技術性能已得到初步驗證;從發散到收斂,業界6G技術共識已初步形成;從模糊到可見,6G技術產業現狀已初步明確。即將走完的2025年,我們迎來了6G技術的創新加速突破、產業全面啓動,也看到了6G更多確定性的未來。

中國6G研發步入第二階段

目前,我國已完成第一階段6G關鍵技術試驗,進入開展技術方案試驗的第二階段。11月13日開幕的2025年6G發展大會為我們帶來了6G發展振奮人心的消息。

我國於2022年啓動6G技術試驗,分三個階段推進:2022年至2024年為第一階段,開展關鍵技術試驗階段,明確6G主要技術方向;2025年至2026年為第二階段,開展技術方案試驗階段,將面向典型場景及性能指標,研發6G原型樣機;2027年至2030年為第三階段,開展系統組網試驗階段,將研發6G預商用設備,開展6G關鍵產品測試。

目前,我國已完成第一階段6G關鍵技術試驗。其間,我國已基本摸清了6G潛在關鍵技術能力底數,推動重點技術方向形成業界共識,推動納入國際標準研究範疇,逐步構建起6G研發驗證能力體系。

2025年,我國啓動6G發展的第二階段技術方案測試,開始了懷柔外場建設,已完成五大技術方向57項測試用例,技術方案驗證穩步推進。

近年來,我國組織全球主流設備企業全面參與6G技術試驗,構建起技術攻關、技術驗證、迭代優化三位一體的研發驗證體系,促進技術孵化和共識形成。

5G挖潛為6G演進築牢基礎

到2040年,6G連接數有望超過50億,佔全球移動連接總數的一半。這是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GSMA)的最新預測。在6G發展走向深入之際,與會專家「6G要保持客觀理性態度」的提醒顯得尤為切中肯綮。

「這個進程顯示了6G未來發展的潛力,但我們也注意到在6G發展的過程中,4G,尤其是5G仍將發揮重要作用。」GSMA大中華區總裁斯寒的觀點在與會專家的發言中得到呼應。統籌5G、6G發展節奏,充分釋放5G潛力,才能為6G騰飛打下堅實基礎。

「6G發展並非一步到位的過程,而是一個持續演進‘上臺階’的過程。第一版6G標準做到對目前5G、5G-A有所提升就可以了。」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理事長聞庫表示。

「我們要意識到,6G是5G持續演進的結果。GSMA倡導‘兩步走’戰略。第一步是充分釋放5G潛力,把5G這條路走穩、走實才能讓它真正服務好數字社會,兌現它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承諾。第二步纔是基於5G打下的基礎,水到渠成地邁向未來的6G。」這是GSMA對於6G發展的鮮明觀點。

如何走好第一步?斯寒表示,中國在基礎設施、創新驅動、投資引領、政策支持等方面的做法就是最好的範例。「6G發展一定是以5G獨立組網和5G-A為基礎來滿足不同市場的需求。」

面向6G的征程將是一個長期而複雜的過程,只有懷着開放態度,並在標準制定、技術演進中堅持務實的方法,才能確保6G的創新能服務產業和社會的共同利益。

終端成為6G與AI融合的抓手

6G的發展恰逢人工智能時代的來臨,人工智能與網絡雙向賦能已經成為6G發展毋庸置疑的共識——不論是網絡的內生AI架構,還是通感算一體化都是當下的研究熱點。不過,AI終端或許是6G與人工智能雙向奔赴的核心載體與關鍵交匯點。

移動通信每一代演進都與終端能力的顯著提升緊密相伴。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認為,儘管5G網絡在帶寬、頻效和能效上相比4G有了顯著提升,但用戶在實際使用中的流量增長並未完全跟上網絡能力的提升步伐。作為移動互聯網的主要接入設備和移動經濟支柱的手機,在5G時代並沒有迎來革命性的變革。

終端的計算與業務生成能力不足導致在一般消費應用場景中,用戶難以充分體驗5G的優勢,但隨着AI手機等人工智能終端的到來,這一情況將得到改變。鄔賀銓認為,6G與人工智能的交匯,將賦能移動終端進入智能體新時代,未來需以終端創新為抓手,打造6G發展新生態。

可以說,6G發展能否成功既要看網絡能力,更取決於展現網絡能力的終端。

但人工智能正以超乎人們想象的速度發展,其未來服務形態難以預測。AI技術和應用快速迭代創新,對6G網絡能力標準也不斷提出要求,對6G框架、標準還會產生很大影響。也正因如此,IMT-2030(6G)推進組組長、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王志勤認為,要將6G建成一個數字化、智能化、融合通感算智的平臺,一個能夠為人工智能業務提供高水平服務的系統。

AI手機、AI PC、AI AR/VR、具身智能機器人、低空無人機、智能網聯車……期待這些未來的終端能通過6G網絡為我們帶來更個性化的內容、更多元的終端連接組合、更泛在的終端服務場景。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