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的抉擇

覽富財經
4小時前

「迪王」要搶「寧王」飯碗。

當中國汽車市場競爭加劇,那麼就多搶其他客戶。

逐月攀升的銷量,雖然創年度新高,但比亞迪卻被上汽集團奪回中國市場月銷第一寶座。

的確,持續走低的月度增速轉為下跌後,企業需要反思戰略。

由於銷量面臨壓力,該公司第三季度營收、利潤均出現下滑,無不揭示出新晉王者正面臨增長困境。

可值得注意的是,比亞迪已洞悉如今的壓力,正在尋求突破。在現代汽車最新純電SUV上市公佈的動力電池供應商中,比亞迪旗下弗迪電池赫然在列。

另一方面,最新投行與比亞迪高層會議報告顯示,比亞迪2026年最新海外銷售指引為150萬-160萬輛,遠高於原先預估。

01

今年10月,比亞迪銷量為44.17萬輛,創下2025年年度新高。然而,在這份成績背後,卻隱藏壓力——同比下滑12.13%。

「圖片來源:比亞迪產銷快報」

這已經是比亞迪連續兩個月銷量同比下滑,同時也連續兩個月丟失月銷冠軍。

今年10月,上汽集團月銷45.4萬輛,以1.23萬輛的差距再度拿下月銷冠軍寶座,年內累計銷量繼續與比亞迪縮近。

另一方面,10月,零跑汽車銷量突破7萬輛,蔚來小鵬汽車也紛紛突破4萬輛,傳統大廠如吉利新能源銷量漲近64%,奇瑞新能源也首次突破11萬輛大關。

不難發現,比亞迪的下滑趨勢與競爭對手的後發崛起,形成鮮明對比。

該公司也在整治非理性競爭背景下,已將年度銷量目標從550萬輛下調至460萬輛,非常務實。今年前10個月,比亞迪累計銷量為370.19萬輛,目標完成率約為80.5%。

這意味着在接下來的11月、12月,比亞迪需維持月均45萬輛以上的銷售規模,方能達成年度目標。

02

受銷量收縮、價格戰反噬,比亞迪財報拉響警報。

「圖片來源:比亞迪三季報」

今年第三季度,比亞迪營收為1949.85億元,同比下滑3.05% ;歸母淨利潤為78.23億元,同比下滑32.6%。

前三季度,比亞迪營收為5662.66億元,同比增長12.75%;歸母淨利潤為233.33億元,同比下降7.55%。

這意味着,比亞迪雖然在營收規模穩居汽車業上市公司頭把交椅,利潤表現僅次於寧德時代,但陷入「賣的越多,賺的越少」的怪圈。

一方面這與中國國內汽車市場「價格戰」不無關係,另一方面則與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比亞迪持續加大研發投入息息相關。

2025年前三季度,比亞迪研發投入加碼至437.48億元,同比增長31.3%。

這一數字相當於每天投入約1.6億元進行技術研發,幾乎是同期淨利潤的兩倍。

這些投入主要聚焦智能駕駛、固態電池等核心領域,為比亞迪在「智能化」競爭中鞏固技術壁壘。

03

面對困局,比亞迪正在多條戰線上尋求突破。

高端化、出海、再造「寧王」,正成為比亞迪重要戰略方向。

2025年前10個月,方程豹、騰勢、仰望組成的「高端矩陣」累計銷售27.53萬輛,實現20萬~100萬元市場全覆蓋。

雖然仰望品牌直接殺入豪車腹地,但仍需精雕細琢。

海外市場則成為比亞迪最重要增長曲線。

2025年1~10月,比亞迪海外銷量達78.51萬輛,這一數字不僅超過2024年全年海外銷量總和,且佔總銷量的比例提升至21.21%,產品覆蓋全球117個國家和地區。

其中,10月,比亞迪海外銷售8.35萬輛,同比增長155.5%。

隨着比亞迪海外產能、滾裝船運力和銷售網絡的持續完善,比亞迪的全球化佈局已從初期「試水」進入「深耕」階段,而比亞迪的「出海」戰略也將在未來幾年持續收穫成果,成為穩固比亞迪銷量的「定海神針」。

11月11日,根據國際投行與比亞迪管理層會議內容報告,比亞迪2026年最新海外銷售指引為150萬-160萬輛,高於今年原先預估的90萬-100萬輛,增長動力來自新車型推出。

04

隨着比亞迪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及儲能電池裝機量不斷攀升,比亞迪的弗迪電池,正在成為越來越多車企的動力電池供應商。

其中不乏國際車企特斯拉、現代汽車,造車新勢力小鵬汽車、小米汽車、蔚來汽車等。

今年前10個月,比亞迪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及儲能電池累計裝機總量約為230.613GWh,同比增長55.05%。

與此同時,近日,弗迪電池官網更新消費類電池相關技術信息,首次公佈固態電解質,並展示搭配鋼殼封裝、多種正極負極材料的完整技術路線,直接「亮家底」。

比亞迪計劃2027年啓動批量固態電池1000輛示範裝車,將率先搭載在仰望等高端車型;2030年成本下降後推廣至4萬輛,覆蓋中高端車型,實現「固液同價」;2033年裝車規模擴充至12萬輛,且具備外供能力。

如此,比亞迪能夠在已經成為絞肉機的汽車領域,找到新出路。

05

從行業整體來看,202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油電同智」正在成為行業新趨勢。

多家車企公佈10月銷量數據也印證了這一趨勢。老對手上汽、長城汽車、吉利汽車、奇瑞汽車當月都實現了增長。

這對只有新能源的比亞迪而言,缺少兩條腿走路的穩健。

比亞迪的波動,某種程度上是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的必然調整。

當野蠻生長時代結束,行業競爭正從單純的價格戰,轉向技術、品牌、全球佈局的綜合實力比拼。

國信證券研究報告顯示,國內汽車行業總量紅利正在淡化,2026年新能源購置稅優惠力度將減弱。品牌化和全球化成為反內卷的兩條重要路徑。

Views of AutosKline:

總體而言,比亞迪正站在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前路的挑戰已然清晰:在國內市場,它必須直面「油電同智」趨勢下愈發激烈的紅海競爭,並儘快扭轉「增量不增收」的利潤困局。

然而,希望也同樣在腳下延伸。仰望品牌在百萬級市場突破,證明了品牌向上的巨大潛力;海外市場持續三位數的爆發式增長,則為公司打開了更為廣闊的增量空間。

最終的勝負,並非取決於一時的銷量排名,而在於能否在技術、品牌與全球化運營上構建起一道難以逾越的綜合護城河。對於比亞迪乃至所有中國車企而言,一場關於綜合實力的終極考驗,才啱啱開始。

文字為【汽車K線】原創,內容參考素材源自上市公司公告和行業公開信息(相關公司和機構應有義務對其真實性負責);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號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同時,文章內容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股市風險大,投資需謹慎!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