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京東2025年三季度財報出爐了。一句話總結——京東的業績還是一如既往的堅挺。
三季度,京東實現了2991億元(人民幣)收入,同比增長14.9%,超出市場預期。
其中,得益於多年投入建設的超級供應鏈,京東的核心零售業務市場地位持續增強,外賣等新業務穩步增長。
秋香發現,通過供給側升級,推動新供給創造新需求,以此推動良性發展、破除內卷,是京東超級供應鏈的發力點,也是京東持續突破的關鍵點。
今年京東推出外賣業務,相信大家都有所瞭解。那麼現在做得怎麼樣了呢?數據統計,目前入駐京東外賣的品質餐廳已超過200萬家;京東11.11期間,合作的TOP300餐飲品牌日均訂單量較京東外賣上線首月增長了13倍。
新推出的自營品牌七鮮小廚主打「新鮮現炒」、「食材透明」等特色,不僅單量持續增長,其火爆流量還帶動周邊三公里內品質餐廳的訂單量增長超過12%。
再比如,今年三季度,京東的定製重磅新品數量達到去年的5倍,家電、美妝、3C等品類定製重磅新品數量大幅增長。京喜自營正式開啓「產業帶廠貨優選計劃」,將推動超10萬家工廠轉型升級。京東汽車聯合廣汽集團、寧德時代推出的「國民好車」埃安UT super,也已正式開售。
很多人知道京東的供應鏈,是從它的物流能力上感受到的。但實際上,這份超級供應鏈能力,已經滲透到各行各業,在物流、零售、外賣、產業帶等各個領域發揮關鍵提效作用。
業內公認,京東的供應鏈能力已經達到全球領先水平。
確實是很高的評價。但有一說一,這個評價並不誇張。
自2017年全面向技術轉型以來,到今年三季度,京東的研發投入累計近1600億元,供應鏈基礎設施資產規模達到1743億元。
在持續堅定的研發投入下,京東打造了一項又一項科研成果,並應用到實際發展中。
比如,京東物流自主研發的智狼貨到人系統,在成功應對了京東618、京東11.11等高峯實戰考驗後,已經進入全國規模化複製與應用階段,目前,該系統在北京、福州、廣州、成都等多個核心城市的多種類型倉庫實現落地。
隨着AI技術和機器人的廣泛應用,市場對於供應鏈的要求在不斷提高,不僅要效率更高、成本更低,還要融入千行百業。
京東的超級供應鏈,可以說已經打了很好的樣。它讓那些偏遠地區的消費者、農村的種植戶、產業帶的特色產品生產者、街頭巷尾的餐飲門店,都能通過超級供應鏈公平地分享到產業和消費提升帶來的紅利,並且共同推動產業建設、消費發展。
供應鏈的發展本質,就是實現整個鏈條共同獲益。未來,隨着京東持續強化超級供應鏈,其有望助力更多產業、行業加速發展,讓商業告別內卷、迴歸初衷,讓消費體驗保持純粹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