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安全之爭,終於從 「口水戰」 打到了 「數據擂臺」!11 月 15 日,特斯拉在官網全新板塊甩出迄今為止最詳細的 FSD(全自動駕駛監督版)安全報告,用一組懸殊到顛覆認知的數據打破行業爭議 —— 其碰撞事故率不僅遠超美國平均水平,就連事故高發的非高速場景也實現 「降維打擊」。這份遲到的 「安全成績單」,不僅正面回應了多年來的質疑,更直接點燃了自動駕駛行業的安全比拼,讓這場暗戰徹底白熱化。
一、數據炸裂:每繞地球 200 圈才撞一次,非高速場景照樣碾壓
這份報告的核心亮點,是一組足以改寫行業認知的數據對比。特斯拉以北美市場為樣本,亮出 FSD 在兩大核心場景下的安全表現,每一個數字都透着 「技術底氣」:
在北美整體行駛場景中,搭載 FSD 的車輛平均每行駛 805 萬公里纔會發生一次重大碰撞 —— 這相當於繞地球赤道 200 圈,而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的統計顯示,全美其他車輛的重大碰撞間隔僅 112 萬公里,差距高達 7 倍;輕微碰撞的間隔里程更懸殊,FSD 達到 241 萬公里,而全美平均水平僅 37 萬公里。
更令人意外的是複雜的非高速場景。城市道路、鄉鎮小路等路況下,行人橫穿、車輛加塞、路口搶行等突發情況頻發,向來是事故高發區,但 FSD 的重大碰撞間隔仍高達 467 萬公里,輕微碰撞間隔 159 萬公里,而美國平均水平僅為 81 萬公里和 28 萬公里,優勢依然碾壓級。
數據不會說謊,這背後是特斯拉海量數據的 「餵養」。截至 2025 年 10 月,特斯拉智能輔助駕駛車輛累計行駛里程已突破 100 億公里,相當於往返月球與地球 1300 多次,海量真實路況數據讓 FSD 的算法持續迭代,場景應對能力越來越 「老練」。有行業專家直言:「自動駕駛的核心是數據閉環,特斯拉這 100 億公里的積累,就是最難逾越的護城河。」
二、透明為王:統計規則公開,這次為何能讓人信服?
過往特斯拉的季度安全報告常因 「數據模糊」 遭詬病 —— 比如定義不清、統計範圍不明,導致行業難以橫向對比。而這次報告之所以引發全網關注,關鍵在於其首次公開了清晰的統計規則,用 「透明性」 打消了質疑。
特斯拉明確表示,報告嚴格遵循美國聯邦機動車輛安全標準(49 C.F.R. § 563.5),對核心術語給出了無爭議定義:「重大碰撞」 特指觸發安全氣囊或其他不可逆煙火式保護裝置的高強度撞擊,避免了 「輕微」「嚴重」 等模糊表述帶來的爭議。更關鍵的是統計範圍:只要碰撞發生前 5 秒內 FSD 曾任意時刻激活,無論最終是駕駛員接管還是系統自動退出,都會納入統計。
這種 「不迴避、不篩選」 的統計方式,讓數據更具參考價值。特斯拉解釋,這能全面反映 FSD 在實際使用中的真實表現,而非只挑選系統完全控制的 「理想場景」。同時,報告將按季度滾動更新,統計過去 12 個月的累計數據,聚焦碰撞頻率、氣囊觸發率等可量化的客觀指標,確保能及時反映技術迭代的最新趨勢。有網友評論:「之前總說特斯拉數據‘自說自話’,這次把規則擺上臺,纔算真正的‘硬核背書’。」
三、行業暗戰:Waymo 早喊 「數據透明」,特斯拉終於接招
特斯拉這份報告的發佈,恰逢自動駕駛行業對 「數據透明化」 的強烈呼籲,背後更是兩大巨頭的 「暗戰升級」。作為美國領先的自動駕駛出租車公司,Waymo 早已亮出 「成績單」—— 其車輛安全性是人類駕駛員的 5 倍,行人安全提升 12 倍,事故率比人類駕駛低 91%。
就在幾周前的 TechCrunch Disrupt 大會上,Waymo 聯席 CEO 馬瓦卡納公開 「喊話」:「我無從得知名單上有誰為道路安全作貢獻,因為他們都沒有公開車隊運營數據。」 這番話雖未點名特斯拉,卻直指行業痛點。此前特斯拉的安全報告確實存在短板:不僅數據維度不充分,還只聚焦於先進程度更低、專為高速場景設計的 Autopilot 系統,而高速場景本身事故率就低,缺乏說服力。
如今特斯拉終於用詳細數據 「接招」,讓自動駕駛行業的安全比拼從 「誰嘴硬」 轉向 「誰數據硬」。兩大巨頭相繼公開核心安全數據,不僅能推動行業標準完善,更能讓消費者直觀瞭解技術真實水平,倒逼其他企業跟上 「數據透明」 的步伐。有行業分析師預測:「接下來,百度 Apollo、小馬智行等玩家大概率會跟進,自動駕駛行業將進入‘數據軍備競賽’時代。」
四、爭議仍在:傷亡率、Robotaxi 數據為何 「藏着不說」?
儘管報告亮點十足,但仍有兩處 「空白」 引發行業關注,成為網友熱議的焦點。
首先是傷亡率信息的缺失。特斯拉明確表示,報告不包含傷亡相關數據,理由是當前數據均由車輛自動採集,轉而聚焦碰撞頻率、氣囊觸發率等可量化指標。但對於普通消費者而言,「會不會出事」 固然重要,「出事會不會傷人」 纔是衡量安全的核心維度,這一信息的缺失難免讓人留有疑問。
其次,特斯拉今年在得州奧斯汀開展的自動駕駛出租車(Robotaxi)試駕項目,其安全性能信息也未在報告中披露。目前該項目仍配備安全駕駛員監控,其真實的無人駕駛安全表現、是否出現過緊急接管等關鍵信息,都是行業關注的焦點。有網友質疑:「普通場景的數據再好看,商業化落地的 Robotaxi 數據纔是關鍵,藏着不說是不是沒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