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湯醫療」再獲數億元戰略孖展,A輪投後估值超30億元|36氪獨家

36氪
昨天

本輪孖展認購金額已超5億元。

海若鏡

封面來源企業官方

36氪獨家獲悉,「商湯醫療」近日完成數億元Pre-A+輪戰略孖展,投資方包括聯想創投、聯創資本、九弦資本、申冉投資等。今年年初,商湯醫療已獲得美的系盈峯控股、人民衛生出版社集團旗下人衛科發等產業資本的上億元投資。

據商湯醫療介紹,當前公司已啓動A輪孖展,投後估值超30億元,本輪孖展認購金額已超5億元。

商湯醫療正依託AI技術,以「通專融合」為技術路徑,推動「未來智慧醫院」建設,其核心技術引擎包括:醫療健康大語言模型「大醫」、多模態醫學圖像基礎模型羣。

「大醫」模型,以千億參數規模的商湯日日新「商量」大語言模型為基模,利用海量高質量醫學知識數據訓練而成,具備感知、推理及規劃能力。該模型目前可覆蓋智能自診、用藥諮詢、影像報告結構化、臨牀輔助決策等多個細分醫療場景。

多模態醫學圖像基礎模型羣,涵蓋醫學圖像、文本、生物信息等數據模態;可針對放射、病理等不同圖像模態,實現檢測、分割、分類等任務,並支持小樣本、弱標註的高效率模型訓練,以突破醫療「長尾問題」數據樣本少、標註難度高的瓶頸。

商湯醫療CEO張少霆認為,「在內卷的醫療AI行業,純技術可以成為先發優勢,但很難成為長期壁壘。在技術賦能下,豐富的產品矩陣、資本助力的產業生態,則相對不容易被複制。」

因此,早在2018年,商湯醫療就提出了「賦能全院診療愈」的平臺化理念,發展至今形成了臨牀診療、智能決策、患者服務、醫學科研等實踐場景應用,覆蓋醫療全流程。

這種平臺化戰略,也符合醫院方的隱性需求。很多醫院希望供應商能提供有延展性的產品,而不是裝十幾款軟件、對應十幾家廠商。澳門鏡湖醫院便是一個案例,該院多年來接連採購了商湯醫療十餘款人工智能產品。

為了避免陷入「軟件標品」的價格戰,商湯醫療搭建了智能體開發、模型應用生產雙中臺體系,形成「自主可控+靈活調配」的差異化優勢。醫院不僅能調用底層大模型能力;還可結合自身優勢,利用雙中臺,生產特定領域專屬模型及智能體,實現智慧醫院的升級。

據介紹,商湯集團實行「1+X」戰略後,商湯醫療實行獨立市場化運營,商業化路徑逐步清晰:一方面,繼續深耕「全院智慧化」大單;另一方面,將標準化的軟件模塊向基層醫院輻射,擴大收入規模。

「商湯做醫療已有七八年的積累,前期的投入換來了豐富的產品矩陣。獨立孖展,也是考慮希望引入有資源的股東,孖展並不僅僅是為了獲得資金,更是為了促成合作生態。」

張少霆表示,未來將持續引入具備生態協同能力的產業合作方、財務投資人,共同構建AI醫療生態,加速醫療行業智慧化升級。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