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道只是簡單的AI惹得禍?國內大廠又該如何應對?
文/每日資本論
「末日博士」、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教授努裏埃爾·魯比尼(Nouriel Roubini)曾預言,粗放式增長模式無法持久,終將崩塌。風水輪流轉,這回該科技巨頭了?
近日,IBM 宣佈本季度將啓動裁員計劃,預計影響數千名員工。此次調整正值該公司將戰略重心轉向高利潤軟件業務之際,華爾街正密切關注IBM能否把握人工智能相關雲服務需求帶來的機遇。
需要注意的是,自去年開始,美國已經颳起了裁員風暴。如果說上一輪裁員還帶有疫情後經濟復甦乏力的普遍性特徵,那麼如今的裁員潮則呈現出鮮明的科技行業集中化趨勢。公開數據顯示,美國企業在今年10月宣佈的裁員人數超過15.3萬,創下20年同月最高紀錄。
科技行業更是寒風刺骨。據Layoffs.fyi數據顯示,僅2025年初以來,已有200多家科技公司裁減了約9.8萬名員工。比如,微軟在今年7月啓動了2025年第二輪大規模裁員,預計削減約9000個崗位,佔其全球員工總數的不到4%。5月份該公司啱啱裁撤了6000名員工。亞馬遜也計劃裁減多達3萬個企業崗位,這佔其企業職員總數的近10%。
更令人咋舌的是,谷歌25年來首次大裁員1.2萬人,相當於裁掉6個曠視科技的人數。
弔詭之處在於,這場裁員潮並非由企業經營困境引發。微軟、Meta、亞馬遜、谷歌等多家美國科技大廠的2024年三季報均顯示,這些公司的盈利增長依舊強勁。不僅如此,微軟、谷歌、亞馬遜都雄心勃勃地表示之後要砸重金髮展。比如,谷歌2025年資本支出預期上調至910億-930億美元,並暗示2026年將「大幅增加」。
一邊盈利,一邊大幅裁員,這些美國科技企業又唱得哪出呢?
一個小細節是,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微軟、Meta、亞馬遜和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等科技巨頭,正通過 「反向人才收購」 這一非常規手段爭奪 AI 頂尖人才。除了開出高達10億美元的多年薪酬方案,這些企業還通過收購小型創業公司,將整個團隊納入麾下,只為獲取核心技術人才。
要知道,硅谷的繁榮,始終建立在 「以巨大風險換取同等巨大回報」 的創業信仰之上。大多數創業公司會失敗,但成功的企業能為投資者帶來百倍回報,也讓懷揣股權夢想的員工實現財富自由。對於風投支持的創業公司員工而言,這是一場豪賭,他們將命運押注於單一企業的未來。
但反向人才收購的興起,讓優秀人才有了更安全的選擇——直接進入待遇優厚、穩定性強的科技巨頭。更嚴重的是,這種趨勢正在摧毀創新生態的多樣性。科技巨頭通過資本優勢壟斷人才,短期內可能加速AI技術落地,但長期來看,缺乏競爭與試錯的創新環境,終將反噬自身。
簡單說,這種模式看似高效,卻正在侵蝕硅谷的文化根基。
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前期美國衆多科技企業為了爭奪人才,同步秉承着儘可能不讓對手招到人才的院長,進行了過度招聘,導致大量崗位人員重疊,冗餘員工人數迅速增多。這有點類似國內某段時間的科技企業,你有的,我一定要有,哪怕不行,也要分一杯羹。
顯然,這種狀況不可持久。在需要進一步加碼砸錢發展項目,且AI進步能夠替代掉部分崗位職能時,裁員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
現在的問題是,當太平洋東岸的科技巨頭在裁員與搶人中重構格局,那麼,太平洋西岸的國內大廠能置身事外嗎?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2011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裁員潮。2012年春節期間,筆者曾深入深圳、廣州、東莞等地實地走訪。從上到上市公司老總下到做外貿生意的老闆,他們無一例外地表示,未感受可能存在的風險。甚至,某當地空調企業還大規模招聘。
唯一當時某家電綜合企業不僅大規模裁員,而且關閉了部分虧損或微利的細分電器製造企業。彼時,輿論對其粗暴的裁員行為口誅筆伐,但不得說,這家企業的確有遠見。通過那次危機之後,又再造了一個千億。
慣性問題是,如今面對美國科技行業的劇烈調整,國內大廠也會受到影響嗎?
答案或許並非簡單的Yes或No。中國擁有龐大的國內市場和應用場景,這為AI技術落地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而且,政策支持也為中國大廠提供了獨特的發展環境。「人工智能+製造」 戰略的深入實施,讓AI技術在工業互聯網、智能製造等領域獲得政策紅利。
但不意味着大廠們就可以高枕無憂。美國科技巨頭過度擴張的教訓,警示企業人才招聘必須與業務發展、現金流狀況相匹配。那麼所有的大廠都要問問自己AI人才薪酬水平是否已接近硅谷?巨大人力成本投入若不能及時轉化為商業回報,是否會引發類似裁員潮?
當然,也不要想當然認為,國內科技企業這回就能在美科技企業裁員裏「撿漏」。因為全球科技人才流動的政治不確定性、AI 技術倫理監管的加強,以及本土創業公司與大廠的人才競爭,都可能影響國內大廠的人才戰略佈局。
更深層次思考在於,美國科技企業的裁員潮,本質上是資本驅動下的短期利益最大化選擇,通過裁員降低成本,通過反向收購壟斷人才,最終陷入創新枯竭的困境。而中國大廠能否依託本土市場的包容性,平衡短期商業回報與長期技術積累,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答案還需要時間來檢驗。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市場總是獎勵那些在危機中抓住機遇的企業。未來,中國大廠的核心競爭力,將不再僅僅取決於人才數量的多少,而在於人才質量的高低與技術轉化效率的強弱。
【文章只供交流,並非投資建議,請注意投資風險。碼字不易,若您手機還有電,請幫忙讚好、轉發。非常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