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手提高可灵AI的优先级,组建一级部门

晚点LatePost
Yesterday

《晚点 LatePost》独家了解到, 快手-W 在今日成立了可灵 AI 事业部。该事业部下设可灵 AI 产品部、运营部和技术部,负责可灵、可图等系列大模型业务,快手高级副总裁盖坤担任可灵 AI 事业部负责人,继续兼任社区科学线负责人。

与此同时,社区科学线下成立基础大模型与应用部,负责 LLM 大模型、多模态理解大模型以及应用技术研发。

调整后,可灵 AI 将作为与主站、商业化、电商、国际化、本地生活并列的一级业务部门,向快手董事长兼 CEO 程一笑汇报。这也是近 3 年时间里,快手唯一成立的独立事业部。可灵与可图分别是快手自研的视频生成大模型与图片生成大模型。2025 年 3 月 25 日的快手财报电话会上,快手 CEO 程一笑称,目前可灵 AI“图生视频” 功能的综合效果处于全球第一。

根据官方数据,自商业化以来至今年 2 月,可灵 AI 累计营业收入已超过 1 亿元。我们了解到,可灵 AI 今年前三个月的营收,已超过 2024 年下半年的总和。

一位快手人士称,AI 一直是快手的公司级战略,此次组织升级,意味着可灵 AI 在快手大模型整体战略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团队能更灵活地发展业务、获取并调动更多的资源,以保持在视觉大模型领域的竞争优势。

快手不是国内第一家将 AI 业务升格为一级部门的互联网公司。2023 年底,字节跳动组建了独立于原有组织架构的新部门 Flow 和 Seed,前者做 AI 产品,后者做大模型研发。

另据我们了解,就在此次组织架构调整公告发布之前一周,快手内部员工已收到了可灵 AI 的内推及 “活水” 通知,招聘的岗位涵盖研发、算法工程、产品、运营及商务合作等多个职位。

一位快手战略人士告诉我们,内部对可灵有很大的期待。在最近的一次内部干部会上,盖坤提到,可灵在发展路径选择上要优先保证模型效果,并聚焦 P 端用户(professional creators),要求可灵能在 AI 视觉生产领域可以做到 “全球领先”。他还多次表达了,希望能用 AI 把《三体》的场景复现出来的想法。

快手 CEO 程一笑此前在财报电话会上也提到,AI 大模型有机会极致降低内容创作的门槛和成本,并带来 AIGC 内容生产数量和质量的爆发式增长,从而形成新的商业模型。

瞄准一个方向,更坚决的投入

快手是押注视频模型最坚定的中国互联网公司之一。

据我们了解,快手在 2023 年初启动 AI 战略并制定了相应目标规划。当年 3 月底的内部干部会上,程一笑便提及,AI 是个新时代,对快手来说,推荐和视频生成领域是发力点。“在下一个十年想在风口找到自己的位置,要做长期而正确的事。” 一位在场的快手人士转述他的话。

在 2023 年以来的 9 次干部会上,AI 始终是最高管理层反复强调的重点话题。“一笑关注 AI 如何赋能现有生态,也提出要加快 AI 创新业务的发展节奏。”

2023 年下半年,快手成立专项,探索视频生成技术。次年 2 月,OpenAI 的 Sora 问世,快手进一步向视频生成倾斜开发资源,并很快被定为了公司级战略。一位可灵人士告诉我们,程一笑经常关注可灵的业务发展情况,还要求公司优先保障可灵的 GPU 供给。

当时多数互联网公司的重心都在应用前景更明朗的大语言模型和图片模型上。即便 Sora 让行业看到了视频模型的潜力,“但优先级依旧没提高多少。” 一位字节跳动大模型研发人士说。

百度 CEO 李彦宏就曾公开称,不会投入视频生成模型,他认为从长期来看,视频模型无法带来收益;字节跳动则把多模态的优先级放在了视觉理解和图片模型上;在腾讯,文本模型也一度被认为更重要,“因为这是任何产品都能用上且需要的能力。” 一位混元大模型研发人士说。

2024 年 6 月,可灵大模型上线,这是全球第一个与 Sora 一致采用 DiT 路线,且直接面向普通用户开放的视频大模型。“完全没想到是快手最先做出来。” 上述字节跳动大模型研发人士说。

除了较早开始坚决投入,可灵能迅速崭露头角也得益于组织优势。

可灵大模型是由快手社区科学线的团队开发的,其中许多成员原本的日常工作就是处理千万量级的视频内容,包括对视频的画质和内容做分析、标注等,而在做大模型时,“这种能力和工作流程是可以直接复用的。” 一位可灵人士说。比如,团队只花了很短的时间便完成了训练数据的规范化处理,并按照需求筛选整合至训练集中。

相比之下,在不少公司里,研发大模型的团队多是新组建的,他们得先花大量时间从零搭建数据处理的管线、重新打磨算法和工程效率。一位头部互联网公司视频模型研发人员告诉我们,团队组建好后,仅将每日处理的视频数据量从 1000 万提升至 2000 万,就耗费了大半年时间。

根据 AI 基准测试机构 Artificial Analysis 发布的全球视频生成大模型榜单,快手可灵 1.6pro(高品质模式)以 1000 分的 Arena ELO 基准测试评分登陆图生视频(Image to Video)赛道榜首,Google Veo 2、Pika Art 位居榜单第二、三名。

一位 AI 创业者称,在各家公司豪掷大模型资源 “军备” 的阶段,快手选择了一条更能发挥出自身禀赋的赛道并专注投入,这是明智的选择。

长跑才刚刚开始

创立于 2011 年的快手最早是一款 GIF 动图产品。2013 年转型为短视频平台后,快手的日活跃用户数在一年时间从万级上涨到了百万级。

可灵的出现让快手看到了,在 AI 时代复刻这个成功路径的可能性。

2025 年 4 月 15 日,面世不到一年后,快手发布了可灵 2.0 视频生成模型及可图 2.0 图像生成模型。快手高级副总裁、社区科学线负责人盖坤在发布会上称,两款模型在团队内部的多项胜负率评测中,均稳居业内第一。比如在文生视频领域,可灵 2.0 对比谷歌 Veo2 的胜负比为 205%,对比 Sora 的胜负比达 367%。

不过一位快手人士称,内部对于将可灵打造为一个超级入口并不着急,目前最重要的任务还是将资源投入到研发上,保持可灵大模型和可灵 AI 在技术与产品上的领先,“毕竟以市面上各个视频生成模型的能力来看,它们连数字媒体市场 20% 的份额都吃不下来。”

各公司对于什么是 AI 时代超级入口也尚无共识。在字节跳动,由抖音集团原 CEO 张楠带队的 AI 创作平台即梦,其远期规划与快手类似——打造一个 AI 时代的抖音。

一位即梦人士称,内部判断,至少还要再等 3-5 年才可能找到 AI 视频平台真正应有的形态。据我们了解,如今市面上的一众视频生成应用,30 日的用户留存率普遍在 4%-5% 的低水位。“产品的使用者仍然局限在有创作需求的人,以及 AI 爱好者们。”

对快手来说,复刻一个 AI 时代的快手,也有很现实的挑战。一位深入研究 AI 的二级市场人士告诉我们,目前的主流 AI 产品如果服务 1 亿日活用户,需要约 40 万张卡的算力,这大约对应十个新的算力中心。对多数公司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一位快手人士说,今年 3 月,盖坤在可灵 2.0 发布前的公司干部会上强调了 “保持模型效果持续领先” 的重要性,同时在营收规模上,也提出了 2025 年要实现 “跨越式增长” 的目标。

在这场长跑式的竞争里,快手要保证可灵的模型能力和 “造血” 能力的始终领先,这并不容易。

目前行业内对视频模型的技术路线仍存在争议。一位字节跳动 Seed 人士称,当前视频生成技术虽与文本模型使用相似的底层架构,但缺乏对内容的真正理解能力。

可灵 2.0 模型发布会上,盖坤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尽管 AI 在辅助创意表达上拥有巨大潜力,但当前的行业发展现状还远远无法满足用户需求。” 他当时提出了一个新的视频生成的交互理念 Multi-modal Visual Language(MVL),称希望用户可以借此更自由地引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模态信息,生成符合想法的创意视频。

无论如何,“可灵还是带给了快手久违的兴奋感和战斗力。” 一位快手人士说,“影视、广告和互联网行业里,可灵都在加速渗透。”

十二年前,快手从 GIF 社区转型短视频社区,抓住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机会,如今成为了中国总流量排名第三的应用程序。“在一笑看来,AI 是一次全新的起点,大概率将再次给各公司与产品带来跃升的机会,这是快手一定要抓住的。” 上述快手人士说。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