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对标OpenAI,智谱AI要背水一战

DoNews
Sep 18, 2024

撰文 | 张 宇

编辑 | 杨 勇

近日,AI大模型“独角兽”智谱AI以200亿元的投前估值,完成了由中关村科学城公司领投的新一轮融资,融资金额高达数十亿元。据悉,该轮融资为智谱AI自2024年以来完成的第三轮融资。

2024年6月,有报道称,中东石油巨头沙特阿美(Aramco)旗下风险投资部门管理的基金Prosperity7对智谱AI进行了投资,投资金额为4亿美元,该轮融资直接助推智谱AI的估值进入了“200亿元俱乐部”,而200亿元估值,也被普遍认为是进入行业第一梯队的基准线。

截至目前,在智谱AI的股东名单中,既有高瓴资本、启明创投、红杉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也有美团战略投资部、蚂蚁集团阿里巴巴腾讯投资等互联网巨头的身影,此外,还有社保基金中关村基金、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基金、中关村科学城等国资力量。

智谱AI成立于2019年6月,由清华大学知识工程实验室(KEG)技术成果转化而来,是目前国内唯一全内资、全自研的大模型企业,早在2020年开始GLM预训练架构的研发,并训练了100亿参数模型GLM-10B;2022年合作研发了1300亿级超大规模预训练通用模型GLM-130B;2023年,智谱AI推出千亿开源基座对话模型GLM系列,并在2024年1月推出GLM-4,此后,智谱AI又在6月发布了GLM-4-9B开源模型,以及在7月上线了视频生成工具清影。

“追赶OpenAI”“对标Open AI是智谱AI的目标”,是智谱AI CEO张鹏在对外分享时屡次提及的口号,然而当前大模型的竞争已经不再是从0到1的有与无之争,而是落地之争,在众多资本力量的加持下,被称为“中国OpenAI”的智谱AI能否在大模型角逐战中顺利突围?

一、OpenAI仍是领先者

自智谱AI成立以来,一直将OpenAI作为追赶目标。截至目前,智谱AI已经打造了完整对标OpenAI的模型产品,包括AI提效助手智谱清言、高效率代码模型CodeGeeX、多模态理解模型CogVLM和文生图模型CogView等等。

不过,尽管智谱AI号称中国第一开源大模型,但对标OpenAI却并不容易。

比如智谱AI在2024年1月举行的首届技术开放日(Zhipu DevDay)上发布了新一代语言模型GLM-4,虽然GLM-4整体性能相比上一代大幅提升60%,号称“比肩GPT-4”,但实际上也只是达到GPT-4约90%左右的水平。

张鹏也坦言,和国外大模型相比,国内的大模型发展起步晚了一些,加上高性能算力限制、数据质量的差距等,国内大模型在规模和核心能力上都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这样的差距大约在一年左右。

首先,从技术路线来看,OpenAI更加注重通用性、可移植性和可扩展性,其GPT系列模型可以在多个场景下应用,并且具有高度的可定制性。相比之下,智谱AI的技术路线是“大模型+小模型”,通过大模型的预训练和微调,来适应不同场景和任务的需求,这种技术路线可以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和应用范围,但也存在着模型复杂度高、计算量大、训练时间长等问题。

其次,OpenAI的GPT系列模型规模较大,可以处理大量的自然语言数据,从而获得更好的模型性能。相比之下,智谱AI的模型规模可能较小,处理数据的能力有限,这可能会影响其模型性能和泛化能力。

此外,在数据资源方面,OpenAI拥有大量的自然语言数据资源,可以用来训练和优化其模型,而智谱AI的数据资源可能相对较少,导致其模型训练的效果和性能受到限制。

双方的差距在用户数上体现得最为直观。2022年11月,OpenAI旗下ChatGPT仅上线五天用户数便突破百万,2023年1月其月活用户数突破了1亿,成为历史上用户数增长速度最快的消费级应用。相比之下,截至2023年11月,智谱AI旗下智谱清言的日活用户数区间仅为10万至40万。

实际上,智谱AI与OpenAI之间的差距正越拉越大。9月13日,OpenAI发布o1系列模型,包括o1预览版和o1-mini。在一系列基准测试中,o1相比GPT-4o再次有了巨大提升,甚至在物理、生物、化学问题的基准测试中“与人类专家相媲美”。

比如在在国际奥数考试(IMO)中,GPT-4o得分13.4%,o1的得分高达83.3%;在Codeforces编程比赛中,o1拿到了89%的优异成绩,而GPT-4o准确率仅为11%。此外,在GPQA-diamond测试中,人类专家的准确率为69.7,而o1则高达78%。

可见,智谱AI距离OpenAI还很遥远,尽管智谱AI取得的成绩已非常难得,但面对OpenAI新推出o1系列模型,智谱AI无疑还需要更努力一些。

二、价格战愈演愈烈

自2024年5月开始,大模型领域的价格战至今已经打了四个多月,导致越来越多的大模型企业被卷进了价格战的漩涡。

这场价格战始于私募巨头幻方量化旗下的AI公司DeepSeek。5月6日,DeepSeek宣布开源第二代MoE大模型DeepSeek-V2,标价为GPT-4-Turbo的近1%,百万tokens只需1元。

智谱AI紧随其后,5月11日,智谱AI宣布个人版GLM-3Turbo调用价格从5元/百万tokens降低至1元/百万tokens。在6月5日举办的智谱AI Open Day活动中,智谱AI再次宣布全模型矩阵价格下降。其中,GLM-4-Air和GLM-3-Turbo价格降低至0.6元/百万tokens,Embedding-2模型低至0.3元/百万Tokens,GLM-4-Flash模型的价格最低降到了0.06元/百万tokens。

字节跳动也加入了价格战,打着低于行业平均价99.3%的旗号,宣布豆包主力模型(豆包通用模型pro)在企业市场的定价为0.0008元/千Tokens,而市面上同规格模型的定价一般为0.12元/千Tokens,是豆包模型价格的150倍。

此后,阿里、腾讯、百度科大讯飞纷纷宣布大模型降价。如阿里云将Qwen-Long的输入价格降至0.0005元/千tokens,输出价格直降90%至0.002元/千tokens;百度智能云则宣布文心大模型的两款主力模型ENIRE Speed、ENIRE Lite免费开放。

OpenAI也是价格战的主力军,其GPT-4o价格较GPT-4-Turbo再次减半,这是自2023年初以来OpenAI进行的第4次降价。按照OpenAI的预期,其大模型将以每年50%-75%的幅度继续下调。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大模型定价的持续走低有望带来更快的商业化落地,但同时价格战往往意味着大模型企业需要在价格上做出让步,对于智谱AI而言,其自身盈利能力本就有限,如果再进行持续的价格战,或将导致利润进一步下降,实现盈利也将变得更为艰难。

相比之下,价格战对于OpenAI的影响或许更小,毕竟早在2023年12月,OpenAI CEO山姆·阿尔特曼就曾透露,OpenAI目前的月收入已经达到上亿美元级别,年化收入很可能突破15亿。第三方机构也预测,OpenAI在2024年的收入很可能将达到2023年的一倍以上,乐观估算将达到50亿美元。

可以预见,价格战叠加技术差距,智谱AI在2024年的日子或并不好过,张鹏也坦言,2024年智谱AI所面临的挑战是非常艰巨的:一方面,2024年OpenAI在超级认知、超级对齐上的技术会实现新的突破,这要求智谱AI不断迭代技术,跟进世界领先脚步;另一方面,2024年大模型会迎来商业化落地潮,智谱AI的商业化竞争压力也会加大。

三、加速生态投资

产品布局和投资布局是智谱AI实现商业化落地的两条主线。

张鹏曾公开解释过智谱AI的投资思路:“我们希望打造一个大模型生态,在这个生态中我们与合作伙伴携手共进,把生态圈越做越大,这是我们更长远的商业化目标。”在谈及2024年商业愿景时,张鹏表示:“让大模型真正落下来,接地气,是我们的重要任务。”

2024年,智谱AI将发起开源开放的大模型开源基金,该计划包括三个“1000”:智谱AI将为大模型开源社区提供1000张计算卡,助力开源开发;提供1000万元的现金用来支持与大模型相关的开源项目;为优秀的开源开发者提供1000亿免费API tokens。张鹏表示,大模型开源基金的目的在于推动大模型研发的大进展,促进大模型整个开源生态的大繁荣。

面对全球大模型创业者,智谱AI将升级“Z计划”,联合生态伙伴发起总额10亿元的大模型创业基金用于支持大模型原始创新,覆盖大模型算法、底层算子、芯片优化、行业大模型和超级应用等方向。

2024年8月,在智谱AI“Z计划”企业路演日活动中,张鹏正式宣布智谱AI联合生态伙伴推出AGI生态基金:Z基金,以支持更多大模型赛道有潜力的早期项目。9月3日,人形机器人厂商动易科技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领投方便是Z基金,这也Z基金的第一笔对外投资。截至目前,智谱AI已对外投资AI模型层企业“聆心智能”、智能法律服务产品提供商“幂律智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商“数道智算”、生成式AI应用提供商“生数科技”等等11家企业。

客观而言,在产业链配套不足的情况下,投资布局全产业链不失为一种破局方式,但更关键的破局方式在于,如何打造拓展用户想象力的产品,以及如何把这些产品化作生产力,这将是智谱AI接下来的必答题。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