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BITWU.ETH(@BTW0205)
来源:X
$JELLY 币暴涨暴跌事件全面复盘:Hyperliquid陷入猎杀风波始末——当算法和机制设计不足以应对人性的贪婪与狡诈时,巨鲸们就会把看似严密的系统变成提款机和猎场。
昨晚睡的比较早没有看到这场世纪大战可惜了;Hyperliquid 身上颇有比特币的风范,自从出世以来就备受争议屡受打压;
事件复盘:从巨额空单到紧急拔网线
3月26日晚,去中心化衍生品平台 Hyperliquid 上演了戏剧性一幕:某交易员在20:53左右向平台存入350万美元USDC作为保证金,大胆开出了4.3亿枚 JELLY代币的巨额空单,开仓价约为0.0095美元 。该空单名义价值约408万美元,杠杆高达50倍级别。
由于JELLY是一种市值较小、流动性有限的meme代币,巨额空仓使Hyperliquid的平台资金池(HLP)面临巨大风险。
空单建立后不久,链上出现可疑操作:一位持有1.26亿枚JELLY的巨鲸开始操纵市场价格 。
首先,该地址抛售大量JELLY砸盘,导致JELLY现货价格暴跌。这一操作使得交易员的空头仓位一度浮盈,并在21:03部分平仓了3000万枚JELLY空单(约31万美元),随后又撤走了276万美元保证金 。保证金的抽离直接引发剩余3.98亿枚JELLY空单(价值约450万美元)被强制平仓,由Hyperliquid的清算机制接管——
HLP被动承担下这笔巨额空头头寸,接手价约为0.0113美元 。
转瞬之间,整个协议资金池被逼上火线。
空头头寸被HLP接管后,这位巨鲸立即掉头大举买入JELLY拉抬币价,引发JELLY瞬间暴涨。短短一小时内,JELLY价格飙升了515%,从不到1美分涨至3美分以上 。
HLP持有的空头仓位随之深度套牢,浮亏迅速扩大:据链上数据,HLP账面亏损一度超过1200万美元 。
截至当晚21:45,Hyperliquid金库浮亏已超千万美元,几近爆仓边缘 。有链上分析师警告称,若JELLY涨至0.17美元附近,HLP金库将触发清算,可能损失高达2.4亿美元(相当于金库几乎归零) 。
这一消息无异于给市场敲响警钟:Hyperliquid仿佛成了刀口舔血的猎物,资金随时面临被掏空的危险。
随着局势升级,社区和友商的反应火上浇油。当晚23时前后,有加密KOL在社交媒体发文“建议”币安上线JELLY交易,以利用其影响力进一步推高JELLY价格,从而清算作为竞争对手的Hyperliquid。
几乎同一时间,OKX和Binance相继宣布将上线JELLYJELLY永续合约,助长了市场的投机热情 。
CEX的介入被很多人解读为趁火打劫,意在狙击Hyperliquid 。面对内忧外患,Hyperliquid被逼到了悬崖边——用户开始恐慌撤资,HYPE平台币价格短时从16美元跳水至13美元 。
最终,Hyperliquid选择“拔网线”止血:23:21左右,官方紧急下架了JELLY交易对并冻结行情 。
随后,平台以远低于市价的0.0095美元强制结算了全部JELLY空单(这一价格正是最初空头的开仓价),确保协议金库不再扩大亏损 。
这一强力干预使得Hyperliquid避免了灭顶之灾:金库不仅没有遭受损失,反而净赚约70.3万美元 。
JELLY币价则在消息放出后应声崩盘,短时间内下跌60%至0.0248美元附近 。HYPE平台代币则因危机暂缓而出现反弹,一度回升约20% 。
事后,Hyperliquid团队迅速在Discord发表官方回应,称“因发现可疑市场操纵行为,验证者委员会通过投票决定下架JELLY永续合约” 。官方承诺:除恶意地址外,所有受影响用户的亏损将由Hyper Foundation全额补偿,补偿根据链上数据自动执行,无需用户提交工单 。Hyperliquid强调此举是为了维护网络完整性,未来将提升治理投票机制的透明度和健壮性,并吸取教训优化系统风险控制 。
至此,这场令市场瞠目结舌的风波暂告一段落。
市场观点目前是鲜明的两面性
有些人坚定的支持 hyperliquid ;
比如@kiki520_eth;他坚定的认为链上衍生品赛道是值得下注的。hyperliquid确实给市场撕开了一道口子,杀出了一条血路,如果hyperliquid最后还是走向下坡路,那也是它自己的问题,而不是链上衍生品的问题;
比如 Lookonchain等链上追踪账户第一时间披露了巨鲸地址的操盘细节,他们认为资金来源的集中与专业,更加深了市场对事件幕后有组织操纵的猜测。
也有很多人抨击 Hyperliquid;
比如@GracyBitget直言:Hyper有望成为 FTX 2.0;
Arthur Hayes 直言不讳地嘲讽道:“HYPE承受不起JELLY事件的冲击。别再假装Hyperliquid是去中心化的,我打赌HYPE代币很快会跌回起点” 。
链上侦探 ZachXBT 则从另一个角度指出Hyperliquid官方行为的双标:“愤怒的是,Hyperliquid团队随意划线操控价格;可当朝鲜黑客用盗来的资金在上面持有大额空单时,他们却无动于衷” 。
其实如果把所有细节归类,去还原的路径,是可以看到这是一次精心策划的多账户联动收割的。先有老地址开空砸盘,后有新地址建多推高。
例如一未知的新钱包(0x20e8开头)在JELLY暴涨之初开设了3倍杠杆的多单,建仓价同为约0.0113美元,一度获得高达800万美元的浮盈 。这种新旧地址配合、空头主动爆仓移交给对手盘的操作,被认为是有意为之,目的是引诱Hyperliquid系统自动大量吃进空单,再反手拉盘令其巨亏。
幕后黑手可能通过在其他平台做多JELLY、做空HYPE等对冲手段,从HLP金库的损失中对冲获利。这也解释了为何攻击者愿意自损(强平空头)来逼迫HLP上钩——
他们另有收益渠道。
值得一提的是,Lookonchain等还发现此前Hyperliquid上的一系列异常操作痕迹:包括几天前一名50倍杠杆的大户多单自爆,引发数百万损失等事件,背后可能是同一批资金在反复试探系统漏洞 。
投资者社区情绪与平台反应
JELLY事件在社交媒体、论坛和交易群中引起轩然大波。普通投资者的情绪大致分化为两类:
一方面,不少人认为自己成为了巨鲸博弈的炮灰,对Hyperliquid失去信任;
另一方面,也有人同情地将Hyperliquid视作本次被恶意狙击的受害者,但同时担忧平台设计存在漏洞。
许多Hyperliquid用户在事后表示经历了“过山车噩梦”。瞬息万变的JELLY行情令散户多空两端都损失惨重,有人调侃“散户分分钟爆仓,神经都要打结了”。
事后来看,这更像是一场有预谋的围猎行动,散户和平台一起被巨鲸算计。
Reddit等论坛上有用户贴出自己的经历:
因为使用Hyperliquid导致钱包被无故标记为高风险、账户资金无法提现,向官方求助却被敷衍甚至踢出交流群 。这类帖子将Hyperliquid形容为“诈骗平台”,认为其过度中心化(可以冻结用户资金),已经背离了去中心化金融的精神。
一些网友直言,Hyperliquid此举和FTX等中心化交易所挪用用户资产并无区别,信任几乎被消耗殆尽。
官方公关与补救
面对信任危机,Hyperliquid团队迅速采取了补救措施。除了在Discord公告补偿方案 外,团队成员也在社交媒体上安抚用户情绪,强调“用户资金安全无虞,本次损失将由基金会承担”。
这一举措多少挽回了一些信誉——
至少相比某些出事后卷款跑路的平台,Hyperliquid选择了兜底用户亏损。
不过,也有用户质疑:Hyperliquid凭借何种权限和资金来“弥补亏空”?如果说好是去中心化自治,关键时刻却由团队说了算、拿基金会的钱买单,这和CeFi究竟有何区别?即便损失被填平,去中心化交易所的公信力缺口已然出现 。
数据也反映了这种信任动摇:事件后短短数小时内,Hyperliquid的HLP金库TVL从2.4亿美元骤降至约1.95亿美元,流出了接近20%的资金 ;
据DefiLlama统计,平台上的USDC也出现了1.75亿美元的大规模净流出 。不少资金用脚投票,选择撤离这个“险地”。
当下情况
综合事件整个走向和现在的余波;
主流观点对Hyperliquid此次危机的评价偏负面。
无论是认为其机制被恶意狙击,还是质疑其处置方式违背去中心化原则,Hyperliquid在用户心中的信任度都受到严重打击。
平台机制分析
Hyperliquid缘何频成“猎杀场”?Hyperliquid自称是构建在自有高性能L1链上的订单簿式永续合约DEX,提供低延迟高吞吐的交易体验 。
其创新之处在于结合了链上撮合和共享资金池(HLP)机制,为用户提供丰富交易对和高杠杆。
然而,这些优势在极端行情下却暴露出明显的漏洞,使得Hyperliquid频频沦为巨鲸猎杀的场所。
综合此次事件和业内评价,主要原因包括:
1. 混合资金池的系统性风险:Hyperliquid的HLP资金池对所有交易对提供流动性支持,本意是提高资金利用率和深度。然而**“大锅饭”式的资金池设计埋下了系统性风险:只要找到池中薄弱的环节(如流动性差的小币种),攻击者就有机可乘。
本次选中的JELLY正是市值低、易控盘的山寨币,一旦其行情被极端拉高,HLP不得不承接巨额亏损,差点动摇整个平台根基 。
正如Bitget CEO@GracyBitget所指出的,“混合资金池让用户面临系统性风险,不受限制的持仓规模则给了操纵市场的机会” 。
相比之下,传统CeFi交易所通常有分级风控,不会让单一小币种的剧烈波动威胁整个资金池安全。
而Hyperliquid过于激进的池子共享模式,相当于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难怪巨鲸们趋之若鹜,视之为提款机。
2. 高杠杆与持仓限制缺失:Hyperliquid允许高达50倍甚至更高的杠杆,而对单一账户、单一交易对的持仓上限控制 aparentemente(显然)不严。
此次攻击中,巨鲸一口气开出数百万美元规模的空单又强平出数亿美元空头仓位,表明平台对大额建仓缺乏有效限制。著名开发者Andre Cronje就评论道:“仓位大小不是杠杆的固定函数,而是取决于可用流动性和实际波动。小仓位可以1000倍杠杆,大仓位可能只能1.2倍。在DeFi中不应存在固定倍率杠杆” 。
可见,Hyperliquid当前的规则允许大户在低流动性市场施加高杠杆敞口,这本质上是把风险放大器拱手交给了投机者。当巨鲸嗅到血腥味时,反而能利用这些自动化规则作为猎杀武器 。相比之下,成熟平台如dYdX对不同规模订单实际可用杠杆有所动态调整,GMX也在升级版本中引入了限仓和滑点保护机制来防范类似攻击。Hyperliquid在风控参数上的滞后,为自己埋下雷。
3.清算机制的脆弱与被动:按照设计,Hyperliquid的自动清算机制本应保障市场健康:当用户保证金不足时,系统平仓接管头寸。然而本次事件揭示出该机制在极端情况下的无力——算
法未能有效缓冲流动性枯竭,反而触发连环强平,逼得资金池被动背上巨额空单 。这一过程中没有任何电闸熔断机制,直到人为“拔网线”干预才停止恶性循环。理论上,理想的清算机制应能在市场异常波动时逐步减仓或引入第三方承接,以免平台自身大幅敞口。
然而Hyperliquid显然缺乏二级市场做市商介入或分级减仓制度,以致在巨鲸狙击下束手就擒。CZ提到某些衍生品采用自动减仓(ADL)避免此类问题,就是提醒这种改进思路 。
Hyperliquid需要检讨其清算与风险引擎,防止再次沦为“连环爆破”的受害者。
4. 去中心化治理的理想与现实:Hyperliquid标榜去中心化,但本次危机中不得不依靠验证者人工介入投票下架交易对,瞬间打破了代码即法律的神话。这暴露出去中心化平台在设计紧急刹车”时的两难:要么预留后门,人为干预(牺牲去中心化);
要么听任市场摆布(可能导致灾难性损失)。Hyperliquid选择了前者,在保护资金的同时也引发巨大争议——
社区质疑其去中心化程度不过是表面文章 。
更麻烦的是,官方事后对攻击地址进行了标记冻结,并承诺赔付其他用户。这种中心化的损失分担方式短期稳住了局面,却给平台信誉埋下长期隐患:用户会担心下次自己的盈利仓位会不会被判定为“异常”而被强制平仓?平台会不会再次选择利益相关者说了算而非透明规则?一位网友尖刻地评论:“我们创造了无需信任的系统,却不得不信任人性不会作恶——这本身就是悖论” 。
如何在去中心化与安全性之间取得平衡,是Hyperliquid机制设计需要深入反思的问题。
5. 市场定位与参与者结构:Hyperliquid自问世以来凭借HYPE代币暴涨神话、一度超越Uniswap的交易量,吸引了众多高风险偏好的投机者 。然而快速崛起也意味着缺乏沉淀的风控经验和相对稳健的用户基础。
当平台上聚集的大户多为逐利的“羊毛党”或灰产资金时,发生激进操纵的概率大增。而普通用户(散户)在这样的环境中处于劣势,极易成为猎物。相较之下,dYdX、GMX等经过牛熊洗礼的平台,其用户结构和资产列表更为稳健保守,不大会出现单日500%暴涨的品种和开天辟地的豪赌。
所以,有观点认为Hyperliquid之所以频频成为猎杀场,并非偶然,而是其激进的产品策略吸引了不恰当的参与者。正如业内人士总结的那样:“赌徒终究是赌徒”,如果平台以高杠杆刺激交易量,那么也要承受高风险投机者反噬的后果 。
综上,Hyperliquid频繁遭遇极端爆仓事件,可以看作是DeFi领域高风险高收益”模式碰壁的典型案例。
当算法和机制设计不足以应对人性的贪婪与狡诈时,巨鲸们就会把看似严密的系统变成提款机和猎场。
从机制角度看,Hyperliquid需要在资金池隔离、限仓限杠杆、清算保护以及治理透明度等方面做出改进,才能摆脱“杀猪盘”印象,真正成为健康可持续的衍生品平台。
未来展望:Hyperliquid还能跻身一线赛道吗?
这个答案我认为,并非黑白分明的,但可以从机遇和挑战两方面审视。
一方面,Hyperliquid依然拥有不可忽视的技术优势和先发成果。作为少数自主研发L1并实现链上高性能订单簿交易的项目,Hyperliquid证明了去中心化交易可以接近集中交易所的速度体验。这一点在追求用户体验和多样交易对的衍生品市场是难得的卖点。
此外,团队在事后迅速补偿用户损失、金库最终避免重大亏空并小有盈利 的结果,某种程度上保全了基本盘——普通用户并未蒙受直接损失。这与FTX崩盘时用户资产一夜蒸发形成了鲜明对比。
因此,Hyperliquid并非完全声名扫地:hyperliquid确实风控存在问题,早点暴露也挺好,只要平台真诚汲取教训、加强治理和风控,仍有机会赢回部分用户的信任。毕竟,高性能DEX赛道目前选手不多,Hyperliquid曾创造的亮眼业绩(如HYPE代币高峰时百亿市值、市值一度跻身前30 )说明市场对这类产品是有需求的。如果团队愿意调整策略,避免再犯致命错误,Hyperliquid并非没有东山再起的可能。
但另一方面,信任危机的阴影短期难以消散,Hyperliquid此前缺乏KYC/AML,被质疑助长洗钱等行为 。未来在合规压力增加的环境下,这种模式可能受到打击。而一旦平台引入合规审查,又会削弱原有的无许可优势,进退两难。
更为严峻的是,竞品将趁机巩固领先地位。
dYdX早已在建立自主区块链并强化风险控制,其成熟度和品牌信任远胜Hyperliquid;GMX等也在持续迭代,强调稳健运营和社区治理。相比之下,Hyperliquid必须拿出非常亮眼的改进成果才能重新赢得市场青睐。
例如,引入分层保证金和自动减仓机制、防止单一资产穿仓;提升治理透明度,让重大决策有章可循;公开安全审计和风险储备金状况,以重塑用户信任。如果这些改进能够落实,并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再出现类似恶性事故,则Hyperliquid还有望逐步恢复元气,在细分市场与一线平台竞争。
反之,如果后续改进不力或再爆出纰漏,那么很可能应验Arthur Hayes的预言——HYPE价格和影响力都会“回到起点” 。
综上所述,Hyperliquid能否重返一线取决于自救与创新的力度。DeFi衍生品赛道瞬息万变,机遇与风险并存。Hyperliquid这次从天堂跌落人间,是一次痛苦但宝贵的教训:唯有在性能、风控、治理三方面齐头并进,才能既吸引高阶玩家又保护平台长久生存。如果Hyperliquid团队能深刻反思、浴火重生,那么它未必没有卷土重来的一天;否则,它可能逐渐被用户遗弃,成为行业发展中的一个反面教材。
正如社区所言,此次事件给整个Web3圈上了一课:去中心化金融要赢得未来,光有速度和梦想不够,规则透明度与风险管理才是走向主流的基石。
对Hyperliquid而言,此役是一次系统抗压测试,虽保住资金,但信誉和稳定性将受市场重新评估。
对整个市场,这是一次提醒:
去中心化衍生品平台需要更强的风控设计,否则将成猎场;而Meme资产已不只是情绪博弈,更是高阶资金局。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