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外卖的对手,从来不是美团饿了么

蓝鲸财经
28 Apr

文|降噪

2025年开年,京东跑步入场外卖行业,让沉闷已久的互联网公司终于又有了一丝“活人感”。

4月21日,社交网络有人晒出了刘强东亲自为其配送外卖的合影,画面颇为诙谐。有网友扒出,刘强东上一次亲自送外卖还是2018年为了力推京东奢侈品快递服务。时隔7年,刘强东再次亲临一线。

当然质疑声也随之而来。人们似乎常常忽略,外卖是一个已经成熟发展十几年的赛道。饿了么诞生于2008年,美团外卖诞生于2013年,但因为商业模式问题,外卖天生就是“Hard模式”,赔本吆喝是行业特性。摩根大通曾估算,美团2024年外卖净利润率仅为2.8%,而日单量仅有美团四分之一的饿了么甚至至今没有盈利。

此前,字节和快手都希望在外卖领域大有作为,但最终还是把业务重心转至到店。

一位从业者告诉《降噪NoNoise》,京东可能期望在618前让外卖达到某一个量级,如果单量能够稳定在大几百万就可以做下去。现在的大额补贴并不知道能持续多久,但撤掉大额补贴后的真实单量,才是验证其可行性的关键,这一结果最快几个月内就能看到。

尽管有日均1000万订单量和一定的配送基础在手,但想要真正深入美团饿了么腹地,这场持久战的消耗也可以想见。有江浙沪区域的本地生活服务商估计,京东目前一天补贴约有2000万元。

面对这样一个结果未卜的低净利市场,京东为何孤注一掷、狂砸百亿补贴?唯一的可能是,外卖之外还有托底之物。

 外卖只是打头阵

京东正通过这场空前绝后的“补贴战”将外卖战局推至高潮。

百亿补贴后的外卖价格有多夸张?3块9的库迪生椰拿铁已经卖掉了2000万单。蜜雪冰城茉莉绿茶三杯6块8,霸王茶姬5块一杯,有网友分享,作为京东Plus会员,他几乎可以天天喝到1块2的茶百道。

▲社交媒体上有网友发布的相关截图

面对京东的攻势,美团也不甘示弱。除了正式发布即时零售品牌“美团闪购”,美团外卖宣布,未来三年美团外卖将投入1000亿元用于红包补贴。

有本地生活服务商从系统看到的数据显示,前几天通过美团“神抢手”补贴,一点点、奈雪、蜜雪冰城、星巴克等都有几百万单销量。也有用户发现,9块9的瑞幸、18块5的星巴克同时出现在“限时加倍补”活动当中,充当引流品。

▲美团外卖上线的“限时加倍补”活动

即便是京东过去强势的3C领域,美团也选择正面硬刚。近期,美团家电数码全部上线国补,在国补基础上,美团还额外提供平台优惠券。在美团闪购页面随处可见满3999减200、满1999减100的手机大额优惠券。

这场战事涉及的不仅有用户补贴、骑手社保、餐饮商家佣金。上述服务商透露,目前京东外卖给到服务商的政策是流水返点1.5%,部分地推与之前做支付宝碰一碰的是同一拨人。据他了解,京东在2024年挖来原美团最高决策机构“S-team”核心成员老K——郭庆统筹达达、京东秒送业务后,郭庆又挖来原美团苏州市场外卖负责人等原美团外卖干将。

也就是说,京东外卖与美团现在是“最熟悉的陌生人”模式。

不管是对服务商的高比例流水返佣,还是挖人的生猛,都可以看出这一次京东拿下外卖市场的决心。

过去三年,包括京东在内的电商平台增速放缓已成事实。

与此同时,美团通过“外卖送万物”的方式切入电商,在医药、3C、日用品等品类对传统电商形成威胁。美团CEO王兴去年表示,从长远来看,即时零售或将占据电商市场10%以上的份额,后续会考虑如何进一步提升即时零售的渗透率。

在行业竞争语境下,京东做外卖被认为是不得不做的“防守”,是围魏救赵——这个“赵”,从业务层面看是电商核心业务。

但这未必是一场战争的全貌。

牵制式的互入腹地,是美团打车上线后出现的滴滴外卖,是程维的“尔要战,便战”,但刘强东不是年轻气盛的创业者。

美团闪购高峰期日均1800万订单的数据,与其说刺激到了京东,倒不如说启发了京东,令其重新审视战略布局、用新的逻辑重估一些业务的战略价值。

有机构预测今年即时零售市场或达7000亿 图源:开源证券

目前来看,即时零售的“框架”有望让之前那个散大的京东,被粘合起来。

比如去年下半年,京东旗下线下商超业务——七鲜就大力推行“击穿价”、“降低运费门槛”、“京东Plus会员免邮服务”,显示出对即时零售的迫切渴求。同时,七鲜也在加快布局,计划在今年6月底前在天津新增20家仓店,北京也在加速扩张。

而据媒体报道,美团小象超市(原美团买菜)近期正在考虑重启线下开店,首批门店或将落地北京、杭州等地,目标5月开出首店。

在竞争对手的陪衬下,京东在即时零售领域的既有投资,有了新的价值。

 百亿补贴之外京东还有底牌

京东CEO许冉日前受访时提到,全国有超10万家京东品牌线下店上线京东秒送。

在《降噪NoNoise》看来,即便京东外卖最后高开低走,只要补贴够持久、占住用户心智,仍可以盘活京东之前重金投入却长期不见起色的那些重资产、创新业务。从这个角度来看,外卖百亿补贴花得并不亏。

这些业务布局大多围绕线下零售展开。如果细数各大电商公司的线下零售布局,大概没有几家能比京东更激进。

即时零售的风只是这三年才吹到了美团、饿了么——2022年二季度,美团将即时零售纳入核心本地商业板块,同年5月,饿了么通过全能超市业务将赛道扩展至即时零售,但京东涉足即时零售的时间要早得多。

刘强东的即时零售梦始于十年前。2015年京东上线了O2O平台“京东到家”。为了支持平台业务,京东彼时通过频繁外部投资、战略合作补齐配送能力和商家资源。

在业务资源端,京东首先布局的就是外卖。2015年1月京东成为饿了么E轮投资人,几个月后,市场上一度传出京东洽谈收购饿了么并准备将其整合到“京东到家”。

这大概是京东距离孵化“美团闪购”最近的一次。

在饿了么短暂出现在京东到家外卖频道的同时,京东又火速入股当时的生鲜行业翘楚——永辉超市,斥资近43亿获得后者10%股份。永辉的生鲜供应链是京东和电商同行们的一大短板,永辉的全国门店则为京东到家提供商超类订单的履约职能。

沿此逻辑,京东还投资了北京华冠超市、湖南步步高超市,收购沃尔玛1号店。作为收购1号店的一个随赠品,沃尔玛全国门店上线京东到家。2017年,京东再度出手投资社区生鲜店钱大妈。

生鲜、食品和日化,都是即时零售的主需求品类,也是京东在O2O领域合纵连横的重心。不过从事后发展来看,从非餐品类切即时零售,与从餐饮品类切即时零售,难度不是一个量级。

在即时运力层面,2016年4月,达达与京东到家合并为达达-京东到家,京东以2亿美元获得达达47.4%股份,成为其最大单一股东。因为持续亏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达达一直被贴上“京东最失败的投资”的标签。只能说,彼时达达的时代还没有到来。

如果从时间线来看,2017年是京东即时零售梦从高举高打到归于冷却的一个转折点。在O2O叙事驱动下,京东到家补齐配送、供应等基础设施,但即时零售的用户消费习惯、需求远未培育起来。

2017年达达-京东到家收入12.2亿元,当年11月,公司日单量峰值刚刚突破800万。而现在,京东外卖从日单100万到500万,仅用了22天。2017年-2019年,京东到家同比收入增速一路下跌。

2017年开始,新零售成为比O2O更性感的一个大方向,京东也是从这一年开始进入疯狂下场开店的阶段。

此时互联网公司的业态拓展有两条主线:一是以盒马鲜生为代表的生鲜超市,实现线上线下流量打通。2018年,京东的首家线下生鲜超市“7FRESH”开业,并喊出5年开店1000家的目标。但在当时语境下,7FRESH被认为是京东对标阿里的跟随性业务,只是“人有我有”的角色。生鲜超市背后的半小时达、极速达有可能对即时零售产生的影响,在当时并未受到重视。

二是在低线市场的便利店改造。京东、阿里不约而同都盯上夫妻老婆店。2017年,阿里开始讲天猫小店的故事,京东则宣布推出百万便利店计划,宣称未来5年将在全国开设超过100万家京东便利店。

但此时,京东布局便利店的目标并不是为了即时零售,而是输出供应链和金融服务。京东便利店和天猫小店都属于雷声大雨点小,此后关店新闻屡有传出。有小店店主提到,加盟京东便利店除了品牌优势,其他优势好像并不多,而自己最关心的线上线下打通的问题,却没有实现。

同样在2017年,京东宣布年内将开设1万家家电专卖店。很明显,这些专卖店无非是京东3C家电业务在线下的延伸,目标是捍卫垂类市场份额。

▲京东家电专卖店 图源:京东黑板报

2019年开始,阿里、京东都从拼多多带给的危机感中回过神来,开始布局下沉市场。在一次高管闭门会议中,京东明确了将下沉市场作为接下来的投资重点。京喜、淘特都是这时期的战略产物。

相较之下,这一阶段的线下零售投资乏善可陈。业内关注比较多的是斥资近30亿元对五星电器的全资收购。作为在华东地区拥有超220家直营店、近500家乡镇店的五星电器,正好补充了京东家电在低线市场的真空。

整体来看,这个阶段的京东暂时无暇顾及即时零售的旧梦,而美团闪购却在同一时期开始发力。

在这之后,京东还跟进过社区团购、线上买菜等创新业态,但都没有等到一个可以将线下零售业务全盘打通的机会。

突然的疫情加速了消费线上迁移,也让即时零售一下子打开局面。历史的偶然性往往会改变许多事态的进程,远如1453年的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围攻战期间,士兵忘了关城墙上的一道小门,结果导致一个帝国诡异陷落;近如前几年经过抢菜的全民历练,用户对半小时买万物的品类越来越有想象力。

消费习惯培养起来了,京东到家却没有吃到最大红利,反而是要“送万物”的美团,找到了增长新故事。

尽管达达2020年上市时强调,“即时零售,以及零售的本地电商化将是我们最大的历史机遇”,京东小时达、秒送等对应业务布局也在跟进,但美团闪购此时已经壮大。

2021年,代表京东大店业态的京东MALL正式落地。这也意味着京东开始回归和专注自身战略,开始思考其家电3C优势与新业态的融合。此后,京东又陆续开设了京东新百货和京东城市旗舰店。

▲2021年9月,首家京东MALL落地西安

京东方面去年就曾表示计划在全国布局20家京东Mall、200家城市旗舰店以及超2.5万京东家电专卖店和家居专卖店,实现从一线省会城市到县乡镇村的线下门店全覆盖。

如果说要在存量市场找增量,那么京东线下布局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京东即时零售养兵千日,现在有了大机会

可以预见一旦外卖有所起色,过去京东在线下零售的布局将会被激活。之前分散的线下零售投资将可能通过外卖这张大网牢牢粘合到一起。

从业务层面动作来看,京东2023年前后开始又燃起了即时零售的雄心。先是京东集团新成立了创新零售部,整合了七鲜、京东拼拼、前置仓(京东买菜)等业务成为独立业务单元,使命是深入零售线下业务布局,探索创新模式。

至2023年7月初,京东便利店1500家门店入驻京东到家,为全国消费者提供“小时购”服务;8月,京东便利店被曝重启招商,准备扩大规模。

同样在2023年,之前一直在收缩的七鲜超市,开始进入开店扩张周期,且在并入京东买菜后开启了围绕店仓协同的重新整合。2024年,完成融合后七鲜开始纳入“1店+N仓”即时零售新模式的布局。

零售商超+前置仓的辐射模式,可以说是山姆会员店凭借一己之力,给国内零售商带了路。这一点,山姆配送商达达应该最有体会。

所以沿着京东即时零售布局的起伏来看,高调送外卖只是新一轮进击的开始。而美团更像那个标靶,与其说牵制,倒不如说京东借势继续盘活线下零售渠道,做厚京东零售。

有时候,大公司的许多业务创新看似任性、感性或者跟风,但在长期战略和时机的串联下,那些零散的布局随时有可能发生新的化学反应。

比如美团也不是在所有创新业务中所向披靡,2017年的小象生鲜超市、2020年试水电商方向的团好货、社区团购方向的美团优选、线上自营的美团买菜(现名:小象超市),都遭遇过碰壁、收缩和暂时“关小黑屋”,但现在小象超市已经是美团食杂零售事业群最重要的业务,小象生鲜据传5月也会重启。

▲小象超市的推广近期频频出现在朋友圈广告

关键是保持定力和进化的能力,留存火种。因为时机有的时候真的太重要了。

对于京东而言也是如此。早年间,京东众多线下投资布局都不被看好,甚至在阿里等电商巨头积极售卖新零售资产的同期,京东仍然没有停止线下狂飙。结果就是,近十年京东已布局数十种线下实体业态。不声不响间,这些业态已完成从大型零售门店到小型社区店的覆盖。

如今回看,在电商改造夫妻老婆店、线上线下数据打通的背景下出现的京东便利店,发展遇阻,但在门店+前置仓的新模式,便利店正在成为即时零售在日用品领域的主要供给方之一。

而高开低走的七鲜,在新零售故事中只落得亏损、关店、规模草草收缩的境地,毕竟拥有500多家门店的盒马也只是刚实现年度盈利。但在京东展开的即时零售版图中,七鲜又回到了重要位置,此时盈亏似乎并不是最重要指标,自营规模才是。

沿着相似的逻辑,京东清仓步步高、永辉超市等商超。因为大型零售商都要自己掌控线上业务和用户数据,建自己的APP,即便入驻第三方平台,他们也不介意多一个渠道,对京东想要的用户黏性和频次来说,导流效果未必好;不如做自营模式,以差异化培养用户或消费人群的下单习惯。

和京东当初构建的物流体系相似,那些庞杂的线下店也开始辐射到地方城市的“毛细血管”,成为民生基础设施的一部分。伴随着即时零售概念的渗透,可能随时产生新的裂变。 

不难看出,外卖只是拓宽消费频次,盘活全部场景的流量入口。京东的真正目的,或许是整合线上资源、社区团购、自营店仓等场景,调动全部业务线、外卖骑手,去拓宽零售基本盘的时效和渠道。

只是想要实现这个宏图,眼下京东面临的挑战不小。首先是百亿补贴取消后的流量留存问题。 补贴后的用户留存,会员转化,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观望。 此外,消费者发现在京东App界面上,外卖商家商品数量,页面设计等,丰富度远不如美团。想去冲击撼动美团的地位,可能还需要相当的耐心。

尽管刘强东对外强调,京东外卖净利率永不超5%,为商家减负,为骑手缴纳社保,用利他形象打破行业困局,但外卖本质还是旧世界的故事。

有关即时零售和线下复苏的新故事,新增长,将会给京东下一阶段发展带来更大价值,这才是京东真正想要的。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