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人与机器人活在同一屋檐下的时代不远了

市场资讯
31 Jul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第一财经资讯)

2025.07.31

本文字数:2965,阅读时长大约4分钟

作者 |第一财经 彭海斌

人到中年,不由自主地操心老年生活。

今年36岁的邵天兰,是机器人产业链公司梅卡曼德的创始人和CEO。近期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他说自己60岁的时候,中国年轻劳动力将远少于今天的数量。届时,许多老年人需要被照管,也有许多老年人仍需要工作。

人工智能技术飞速迭代,机器人介入工作和生活,将不可避免。中国的人口结构的巨大变化、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共同塑造了老年人的未来。工厂也罢,养老院也罢,白发人与机器人活在同一屋檐下的时代不远了。

并肩工作

邵天兰算了一笔人口数量账。

他出生在1989年,那一年中国的出生人口数量是2432万人;到了2024年,中国新生儿只有954万。这意味着等邵天兰60岁的时候,25岁的年轻人将不到他这一代人的一半。

“想一想,这是蛮可怕的一件事情。”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中国是世界工厂,从衣服到无人机,从电脑到光伏面板,中国所制造的产品在全球市场占据主导地位。这背后是数以百万计的年轻工人,数量庞大的年轻工程师。年轻人口的大量减少,意味着生产制造,乃至于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转变。

即便当下,工厂里一些重物搬运、涂胶、喷涂、打磨、抛光等环节的工作,已经越来越没有人愿意做了。梅卡曼德提供的是通用机器人的“3D眼睛+AI大脑+灵巧手”,客户包括了各类机器人企业,以及汽车、家电、物流、食品饮料、工程机械等行业客户。邵天兰认为,等到中国老龄化加深,这些枯燥、辛苦的工作更需要大量的具身机器人来填补社会劳动力的缺口。

如同今天的日本。

日本已经是发达经济体,且进入老龄化社会多年。日本社会同样存在许多老年人由于养老金不够支撑生活而不能退休。在日本的工作体系里,白发人与机器人协作的场景,已经并不鲜见。

2025年6月底,第一财经记者走访了亚马逊位于日本千叶县的配送中心。在这座配送中心的员工数量2000人左右,部署了2600台机器人,超过员工数量。这些机器人更多是搬运货物的自主移动机器人、流水线中上下料的机器人,而非今天中美企业大力投资和开发的人形机器人。

这座配送中心里工作着不少老年人。

“在日本,65岁是退休年龄。但是,在这个年龄段,很多人的身体状况仍是良好的,他们愿意继续从事工作,亚马逊也很欢迎他们来工作。”亚马逊日本物流运营总监Hiroaki Watanabe对记者表示,亚马逊在机器人协作方面整体操作系统相对简单,工人在短时间内可以掌握,同时他们工作所接触的屏幕端也会有很多关于如何进行工作的提示,对老年人来说整体难度相对较低。

亚马逊方面没有透露千叶配送中心60岁以上工作者的数量,不过据记者观察有5%-10%左右的老年工作者。他们已经无法搬运沉重的包裹,但可以在流水线上做产品的分拣。亚马逊日本平台每天处理的包裹数以万计,产品五花八门,目前机器人还没办法分辨出不同产品,机械手更没有灵巧到足以处理形态万千的产品。

日本目前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接近30%。与此同时,日本经济增长动能有所恢复,带动就业人口数量。据日本官方数据,2024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98.1%,达到二十年来新高。在机器人的协作之下,老年人仍能在劳动力短缺的日本找到用武之地。

日本老年人与机器人协作的模式,可能也会大量出现在中国。

在中国的沿海城市,疫情前工厂曾出现招工难的情况。浙江、江苏等地不少传统制造类企业,早早进行了自动化改造,并引入了移动机器人、协作机器人等完成货物搬运、上下物料等工作。一家玩具工厂的创始人告诉第一财经,当时在工厂里一成以上的工人岁数超过60岁。

目前机器人正在快速进化,对物理世界有更好地理解能力,处理更复杂的工作。这会进一步扩展和放大了人类的潜能。

在最近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智元机器人通用业务部总裁王闯对记者表示,目前机器人搬运物品的失误率大概千分之一,他们的目标是降低至万分之一,实现比常人更高的水准。

进入家庭的潜力

机器人直接服务于人类家庭,比进厂打工更难。

现在不少企业的人形机器人,已经有一只脚迈进了工厂。比如智元的机器人在富临精工的绵阳工厂内,已经用于搬运物料箱。优必选的人形机器人也已经进入东风柳汽、吉利汽车等工厂开始做分拣、质检等多项任务。但人形机器人进入家庭场景,服务于老年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目前的生活场景下,人形机器人能与老年人做的基本还是轻互动。

今年5月份的数字中国峰会期间,智元的远征A2机器人与另外一台机器人合作说了一段相声。这吸引了不少老年人的围观。

如果说年轻人需要情感陪伴,那老年人也更怕孤单。情感陪伴的价值不可估量。老年人的家庭数据可以植入机器人。家人们的照片、珍贵的录像,以及子女成长过程中的文档等,可借助机器人对话和讲述,把老年人带回旧日的时光。

大模型出现之后,机器人进化速度加快。机器人今后进入养老院或者家庭,能做的事情会越来越多。它可以带老年人跳舞,教老年人打太极,带着老年人早上晚上去活动。

“机器人会记得老年人每天吃什么药,接下来一步就是给老年人的衣服收一收,把他的床铺一铺,拿一些外卖进来。”王闯说。智元已经和部分企业探索养老的场景,“因为年轻人去养老院陪护老人,缺乏足够多的劳动力,即使去干也缺乏足够的耐心。”

老年场景分很多层次。现在很多老年人的身体非常好,需要的是陪伴,机器人也许让他的老年生活更精彩愉快;至于照护卧床不起,甚至失智失能的老人,这已经远远超过现在机器人的能力范围。

除了技术能力,价格同样是制约机器人进入家庭的重要因素。那些买一台机器人的家庭,绝不仅仅是希望它讲故事、打扫卫生,毕竟这些功能完全可以靠手机上的APP和扫地机完成。

“消费者花10万元购买一台机器人,是希望他把家庭的各种家务都承包了。”王闯说,这些繁多的家庭应用场景的开拓,对机器人的泛化性要求很高,需要人工智能再进化。“家庭场景是一个巨大市场,占百分之几的份额都是一个巨无霸公司。但是进入家庭对安全性要求、对成本要求、对技能要求都非常高,现在还不能大规模地往家里去推。”

如果技术的进步,不足以令人形机器人直接帮助失去行动能力的老人,那它可能以一种曲线方式发挥作用。邵天兰认为,中国机器人的发展突飞猛进,可以在越来越多的脏乱差的工作场景中替换出年轻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可能会进入养老服务产业。汽车越来越被视作移动的机器人。特斯拉已经发布Robotaxi产品,中国企业如百度旗下萝卜快跑,小马智行等也在开发同类产品,这类产品使得驾驶员免于长时间驾驶的疲劳,也使得劳动力从出租等产业中释放出来,进一步充实养老产业的劳动力需求。

从两百年前的工业革命时代开始,每一次机器(人)的技术跃迁,都伴随着机器替代人类的担忧,这一次也不例外。

一些工作岗位,比如手工纺纱、制造马车等几乎彻底消失了。不过技术带来了劳动效率的提高,以及新型工作的出现,比如研发和制造机器人的岗位。两百年来,世界人口数量和劳动就业人口数量已经极大增长。

机器人大发展,对于仍在工作岗位或者已经退休的老人,都不是坏事。

微信编辑| 雨林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