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刚入门的投资者都会以为,只要一家公司上市了,就肯定在赚钱。但事实并非如此——有些上市公司不仅不盈利,甚至状况可能截然相反。对于新手来说,知道如何避开这些所谓的“僵尸公司”真的至关重要。
那到底什么是僵尸公司?接下来我们来解析这个概念,帮你规避投资血汗钱之前的种种新人风险。
什么是“僵尸公司”?
“僵尸公司”这个概念最早出现上世纪90年代资产泡沫破裂之后的日本(后文详细展开)。所谓“僵尸公司”,就是那种收入勉强够维持运转、付上贷款利息,但既还不了本金,也没有任何实际增长的企业。按正常的市场环境,它本该倒闭或重组,但却靠各种方式苟延残喘。
这类公司高度依赖银行融资,它们之所以还能活着,往往是因为低息贷款、政府纾困,或银行放任不管。
因为这种状态,它们被称为“僵尸”:不算真正活着(没利润、没发展),但也没死掉(没破产、没清算),就这样一瘸一拐地耗着资本和资源,却创造不了多少价值。也因此,它们的股票被叫作“僵尸股”。
为什么“僵尸公司”能存活?
正常情况下,一家公司如果还不上债(比如贷款、账单等),又没办法向好发展,基本就会倒闭或关门。但僵尸公司之所以还能拖着不死,往往是因为这些原因:
借钱太便宜:利率低,公司可以不断滚新的债来续命。
政府出手:为了保就业或避免经济出事,政府或银行有时会扶着这些企业不倒。
银行不想拆台:有些银行宁愿继续借钱,也不愿意逼企业破产,因为清算带来的损失可能更麻烦。
简单说,它们不是活得好,只是死不掉。
起源与真实案例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僵尸公司”这个概念起源于日本。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资产泡沫破裂后,进入了所谓的“丢失的十年”。在那段时间里,银行持续向经营不善的企业放贷,让它们不用盈利也能继续存在,但几乎没有任何业务增长,更谈不上企业扩张。这些公司占着社会资源,却没有为经济带来应有的产出,由此,本来可以流向更健康企业的资金就这样被拖住了。
在美国,近年来一些零售企业也被视作僵尸公司,比如 Bed Bath & Beyond。这家公司长期负债高且销售不断下滑,却靠借贷坚持了多年,但始终没能恢复盈利。最终,它在全美关闭大量门店,走上破产程序,把资产卖给 Overstock,并通过重组完成“清算重生”,才算摆脱“僵尸”状态。
在澳大利亚,咨询公司科尔尼(Kearney)的一项研究显示,2023年僵尸公司数量上升了13.6%。此外,毕马威澳大利亚(KPMG Australia)在2024年的报告中指出,ASX上市的僵尸企业从2024年3月的94家增加到同年9月的122家。更深入的是,科尔尼的研究还发现,2023年僵尸公司的增长自2010年以来平均每年能达到8.8%,截至2024年,它们约占全球上市公司总数的5.8%。
投资者面临的风险
所有投资都有风险,但“僵尸公司”对于投资人来说属于风险等级极高的一类,是非常明显的红色警告!这类公司的生存时间往往不可预测,而其可能带来的问题也就包括:
回报低:因为缺乏增长动力,这类企业很难带来长期稳定的收益。
违约风险高:一旦贷款利率上升或外部扶持被切断,“僵尸公司”可能瞬间轰然倒下。
资金错配:把钱投在僵尸股上,会占用本来可以投向更健康、有创新能力企业的资本。
如何精准狙击“僵尸公司”
大多数预警信号,其实都能从公司的财报和营收数据里看出来。在投资之前,做好尽职调查是必要步骤。想辨认一家公司是否可能是“僵尸企业”,新手投资者可以从以下特征着手:
是否多年来经营状况低迷,没有出现真正改善。
赚来的钱是否大多拿去还利息,而不是投入业务发展。
即使整体经济环境不错,销售和利润仍几乎没有增长。
是否缺乏在研发、创新或业务扩张方面的投入。
经济层面的影响
“僵尸公司”带来的问题不只是在害投资人,它们还可能拖慢整个经济的增长。除了个人亏损之外,这类企业还会对市场结构和资源配置造成长期负面影响。它们会挤压更健康的竞争者,占用资本,拉低整体生产力,最终引发一连串的经济后果,例如:
涉及产业的就业机会减少
供应链中断,因为上游厂商失去重要客户
信贷市场恶化,放贷机构面临坏账风险
资产抛售造成市场价格下滑
不确定性蔓延,经济活动降温
如果“僵尸企业”长期存在,会导致经济增长乏力,日本和部分欧洲国家已经深受其害。
在欧洲,其中一个典型案例是 2023 年法国电信及有线电视集团 Altice France 的崩盘。这家特殊集团的倒闭导致了欧洲多个行业的重大创伤,也给其他行业的稳定公司带来了严峻的资金挑战。
会有“复活”机会吗?
虽然极少见,但僵尸公司有时也能“复活”,不过通常需要出现重大变化,比如换管理层、重组债务、着手创新或能被并购,亦或是外部市场环境出现利好。没有这些因素支撑,大多数公司只会勉强拖着,最后还是倒下,对投资人来说风险极高。
僵尸公司看起来可能是体面或知名企业,但对投资者来说(尤其是新手或风险承受度较低的人),往往是死胡同。理论上它们可以重生,但难度非常大、成功率极低。多数公司的结局,就像 Bed Bath & Beyond 一样,被竞争对手收购后再通过重组来结束“僵尸状态”。
了解“僵尸公司”的特征,并学会识别它们,能帮助投资人避免把钱投进只是在苟延残喘、而非真正创造价值的企业。在投资前,我们强烈建议新手投资者们做好尽职调查,查看财报、盈余报告及公司经营状况;如果拿不准,也应该咨询金融专业人士。
即刻加入Tiger Trade,即可投资澳洲、美国和香港股市,查看更多更深入的市场数据,以及你感兴趣公司的财务与盈余报告。现在开户并完成首次入金,还可享有以下福利:
每月 4 次免佣金交易*
每月高达 2,000 澳元等值金额可享零换汇费**
入金即可获得 20 澳元现金券^
*仅限新用户及未入金的现有账户,适用于 澳股、美股、指数基金或美股期权,仅免除最低佣金,仍需支付第三方费用及其他收费。**零换汇费用仅适用于澳币和美金互换,买卖价差仍会适用。^现金券可能设有限制,详情见条款与细则。
投资有风险,请量力而行。在交易前,请于官网查阅 FSG、PDS、TMD 和 T&Cs。本文可能包含未考虑你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求的泛用信息。过往表现不代表未来结果。图表仅供示意。Tiger Brokers (AU) Pty Limited. ABN 12 007 268 386 AFSL 3007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