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美团交流会上,Scarlett被问的全是抖音——对到店业务的影响。而且目前,有大买在出货美团了。”
这是最近和二级市场朋友交流时,捕捉到的情况。
起因是,今年以来,抖音对本地生活业务持续加码,反馈在数据上,本地生活GMV爆炸增长。
雪球球友更甚,直接爆料道:“抖音的到店业务,近期GTV,接近美团的一半。”
作为交叉验证,我们也了解到,在前不久的美图3Q22 call back中披露:到店餐饮及到店综合业务GTV增速,10月起开始转负。
相关信息,大家或多或少有一些预期,但谁也没想到,会来得这么快、这么强烈。这让人不禁担忧,短视频平台会像当初冲击阿里那样,攻陷美团,掀翻它的“现金牛”和护城河。
在与业内人士进一步交流中,表示:“目前卖出,完全是大买不想冒险了,因为市场上,没有人能说清楚抖音究竟影响多大,会怎么演绎。”
而据晚点LatePost消息,美团内部已经有反馈了,态度非常忌惮,“成立了专门的项目组防御抖音”。
从这些信号中,大买求稳是很容易理解的。
毕竟抖音在本地生活这块,还是有相较美团一些明显的竞争优势——如营销和广告场景紧密、投放精准且集中、引流更精准等。
然而,当下市场分析论证多集中在如何影响美团。显然,大家更感兴趣的是——抖音对其影响究竟多大?
在本篇研究中,我们或许也回答不了这一问题,但应该能够向答案靠近一两步(未来还有两篇系列研究,试图回答)。
基于上述,本文将分析抖音做大做强本地生活的一些实现难度、约束条件。对后面抖音本地生活的侵占份额、天花板做一些基础分析工作。
种种掣肘下,GMV转化大概率低空飞行
“不能光看华丽的GMV,要看核销金额。”抖音本地生活板块的一个分享视频里,为超过50%的退单率苦恼的达人,如此总结道。
这简单理解就是,你晚上刷抖音,被一家烤肉店视频吸引,在实惠价格刺激下,立马下了明天的单,贡献了GMV。你第二天去吃了,就是核销了;没去吃、退单了,就是没有核销。
从交易链条看,线下核销是本地生活独有的特性。
而这相当于给消费行为上了一条枷锁。推流式团购刺激的是兴趣消费,冲动交易性质较强,后续可能会因时间过长遗忘、距离过远等等原因,出现退订情况。
某本地生活商家在抖音的公开销售数据显示,核销率只有55%。相比之下,据中泰证券测算,主动搜索式团购的核销率在90%以上。
不过,核销之外的交易链条,本地生活和电商是一致的,参考电商的交易规模,不难想象本地生活的增长空间。
此前,抖音内部对电商增长的底层逻辑归因为「高效的“创作—分发—互动”增长飞轮」,具体演绎就是:
达人帮助商家创作内容,抖音凭借精准的算法将商品内容推荐至用户,刺激用户购买。过程中,创作者获得了商业价值,商家生意得到增长,用户也买到了感兴趣的商品,各方都受益。
到本地生活,逻辑也是一样的。
然而在实际落地中,囿于业务属性,处处受限。
就创作到分发这一环节,对连锁大商家,可以算法分发全国流量,但对区域性强的小商家,这样的分发是流量浪费。也就是说,抖音的算法分发优势被地理位置弱化了。
当然,相信抖音也知道,所以才有抖音团队,全力以赴实现“根据用户所在区域精准推送同城内容”目标。
而分发到互动环节,从本地生活板块的达人和商家实际反馈来看,似乎也不太顺利。
不少抖音团购达人表示,抖音不给流量,想要靠探店赚钱非常难。比如,有MCN培训机构披露,其本地生活达人7月一条视频报价20多元,8月降到5元,达人劳动逐渐变成“白菜价”。
商家这边,则有不少人抱怨称:“做抖音团购,内容没用,还得靠低价套餐。”
之所以会这样,一方面,本地达人更加区域化、创作门槛也比电商带货更低,有很多素人在不断地往里面涌入,达人的专业度参差不齐。
另一方面,平台可能不需要那么多达人。
据抖音官方近期披露的数据,本地生活业务已经覆盖了80多个垂类。但品类扩展里,容易转化的却不多。
如下图,餐饮美食卡券类占据了抖音本地生活大类销售份额,而游玩、休闲娱乐等品类虽然播放次数多,转化率却一般。
原因很简单,美食类相对高频刚需;而如住宿、游玩等,高客单价又低频,对用户评价等依赖度也高,而抖音目前评价体系还在建设中,转化可想而知。
还有一些品类,天然不具备内容属性,比如类似SPA等部分到综品类,视频表现容易触及平台内容“红线”。
转化悬殊下,大量创作者涌入美食品类。可以看到,美食类相关的探店视频作品数量占据一半以上,达52.45%。
但可供发掘的好店却不多,目前热卖的连锁店铺基本自带流量,压根不需要普通达人加持。
于是,同一家店被达人反复“探店”的情况时有发生,但很多门店客源本就是附近几公里的人,不仅容易“审美疲劳”,推广效果也不佳。
传导到商家这边,本来抖音要求的“低价套餐”已然压缩利润空间,额外的达人带货佣金又不能落地转化,往往“入不敷出”。
而有些商家为了挤出利润空间,压缩食材成本,从而导致用户体验差。比如,不少用户在社交平台反馈,抖音到店商家买家秀和卖家秀差别很大。
换言之,地理位置和品类受限的情况下,本地生活业务高效分发飞轮难以轮转。
当然,抖音已经意识到问题了。
据报道,今年下半年起,其开始引导商家及服务商从“拼价格”转向“拼好内容”。但仍明确要求,调整后的价格要比美团有明显优势。
此外,抖音也正逐步推动本地生活发展方向,转为更高效的直播。
据抖音内部员工透露:因为短视频没办法孵化到同城,所以交易转化率会低,因此会通过直播去进行转化率的提升和GMV的增长。内部目标是到2022年,直播贡献比例希望能达到35%以上。
从五一期间抖音本地生活带货情况可以看出,品牌自播号以27.4%的数量占比撬动了64.8%的市场份额,转化率确实相对较高。
但这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本地生活的核心在到店核销,商家线下就这么多门店,考验门店对线上流量的承载力。
可以看到,即使消化能力较强的品牌,自播也相对克制——肯德基、coco和海底捞等,除了10月底开始双十一活动之外,其余时间的直播频次都不高。
总的来说,本地生活业务线下核销天然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而受地理位置和品类限制,“创作—分发—互动”飞轮也比电商更难轮转。戴着镣铐起舞下,GMV转化很难一飞冲天。
受限于商家结构,take rate高度有限
“家底儿厚的商家一定要入场,反之就要仔细斟酌行动。”一位本地生活老玩家在社交媒体平台,如此总结自己在抖音团购创业的教训。
这一现象反映了,不同量级商家,在抖音本地生活上的分化。
国海证券的研究报告显示,抖音本地生活商家呈现出明显的头部效应,头部商家占比高。
不过,这并非抖音有意为之,而是路径依赖之下,自然而然形成的生态。
众做周知,抖音有一套屡试不爽的业务增长路径——先培育“标杆”,再借标杆宣传造势,吸引同类客户,最终实现快速复制、裂变。
抖音电商就是如此起势的,在本地生活业务上,玩的依旧是同样的套路。
·前期,主要通过短视频挂POI和链接的方式,在培育达人方面发力,推出如“大LOGO吃遍中国”的达人代表;
·自去年开始,通过打造“标杆案例”,带火了麦当劳、肯德基、瑞幸咖啡等品牌直播。
然而,到复制、裂变环节,抖音的运营法宝似乎失灵了。
拆解麦当劳们的成功经验可以发现,它们基本都迎合了抖音打入本地生活市场的“低价”卖点,毕竟对于大众消费,便宜就是消费决策第一权重,目前商家给到抖音的优惠力度普遍大于美团。
麦当劳中国CMO须聪更是放出豪言:“要让每一位来到(抖音)直播间的观众,尽可能实现麦当劳自由。”
其之所以如此,在于连锁快餐依仗强规模效应,能实现较低成本下的较高翻台率,做到薄利多销。
此外,连锁KA品牌在核销确认上,也颇具优势:门店数量众多,可以触达更多本地消费者。
当然,要达到良好的曝光效果,除了先天条件契合,后天的“努力”也很重要。
麦当劳的抖音直播间除了自己的电商运营团队,还有第三方DP、传统4A公司、艺人经纪公司、抖音团队等实时沟通,堪称“豪华配置”。
并且,麦当劳还多次强调要用“非常抖音的方法”,比如在达人选择上,改变了以往邀请大众明星的思路,转向了与目标人群更匹配的精准达人。
也就是说,抖音的“低价吸睛”标杆策略,利好连锁KA品牌,尤其是有足量门店的品牌,并且还必须要熟悉抖音玩法或有专业团队协同,三者缺一不可。
如此高的门槛,自然劝退了部分商家。
比如,有基础流量和用户、靠会员体系存活的酒旅行业,就不太感冒。一连锁酒店集团的员工在豹变的采访中表示:“从集团角度出发,单门店去做抖音一定会破坏会员价格体系,因此集团会进行监管,统一价格。”
因此,这部分商家对抖音本地生活相对保守。如餐饮行业里看重会员体系的中餐正餐类,给到抖音的价格优惠就十分有限。
对抖音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损失。
而有些品牌商家则困于门店数量不足,以2021年占餐饮市场份额过半的正餐为例,单一品牌门店超50家的品牌仅占10%,尾部参与者居多。
其他如早教、健身房等行业,连锁率比餐饮、酒店还低,门店更加稀少。
这意味着,抖音可拓展的KA商家在走向饱和,“标杆”对后期商家拓展,借鉴意义不大。
不仅增量空间有限,抖音对KA商家议价权还低,收入也很微薄。据豹变消息,抖音对SKA/KA商家签年框还有额外季度返佣,最高返100%。
不过,这并非无解之局,我们曾在《抖音广告靠电商续命》一文中说过,在电商业务上,抖音通过引入众多中小商家,共同在有限的流量池中竞争,激发商家投放更多更贵的广告,从而提升平台流量的议价权。
类似地,如果抖音能够引入本地生活板块的中小商家入局,也能够抬高take rate。
对照中小商家占大头的美团来看,抖音显然处于前期拓店阶段,似乎还有很大掘金空间。
然而对于拓展中小商家,抖音或许还是无法摆脱本地生活被束手束脚的“魔咒”。
我们知道,中小商家的竞争范围很小,门店服务能力也有限,需要的是适量、精准的流量。
比如,美团2021Q4电话会议提到:我们一直在通过优化在线营销工具提高商家的ROI,这对中小商家很有效,比如基于位置的工具可以更好地实时匹配商家和消费者。
抖音本地生活业务的服务商也有所反馈:电商基本都是付费流量,但本地因为有POI地址,所以更多是通过投流去撬动自然流量。
可见,本地生活商家的投流需求是相对较弱的,抖音如果想卖更多流量,就需要“走量”,即拉动更多的中小商家入局。
但就目前市场消息,中小商家对抖音本地生活,基本浅尝辄止。
北京某商家在接受燃财经采访时表示:我们自己琢磨过一段时间,弄了抖音号、团购套餐,但效果不好,没有流量,一个人也没有。
原因上文提到过,大多数中小商家不具备“麦当劳式”的内容生产和运营能力,内容质量低,难以带来GMV转化。
而交给服务商代运营打理,对于小本生意的商家来说,又很难负荷。
从这些角度看,无论是向KA商家还是向中小商家拓展,抖音的赚钱效率,都是大打折扣的,能抢走的份额,也是有瑕疵的。
小结
王兴早在2017年就说过,“大家得接受竞合是未来的新常态。”
话虽如此,当抖音挥着流量利刃,切走本地生活的一块肥肉时,美团的内心应该是煎熬的。
好在抖音业务虽然起量明显,但长期来看,在GPM转化方面,受地理位置和品类限制约束,很难起飞;而在take rate方面,受商家结构限制,KA商家贡献有限,叠加中小商家入驻难,天花板也有限。
本地生活变现效率不足之下,更像是抖音完善内容生态的“配菜”,毕竟整体流量倾斜给电商和广告,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而这也是资本特质决定的必然选择。
也就是说,抖音本地生活不可避免会对美团产生挤压,但其志不在美团。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