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校园里,一份无声的关怀正在悄然传递。“暖心饭卡”,通过分析学生校园卡消费数据,精准识别出那些可能面临经济困难却不愿主动申请补助的学生,并直接将餐补打入其卡中。这一创新,不仅免除了传统资助模式中“填表自证”的尴尬,保护了学生的尊严,更生动诠释了人工智能(AI)如何为高校管理注入“精准”与“温度”。它启示我们,AI绝非冰冷的机器,而是高校实现更精细管理、更人性化服务的强大引擎。
如今,AI技术正深度融入课程设计、教学评估、校园管理、后勤服务等各个环节,推动高校从“经验驱动”向“数据智能驱动”,从“粗放管理”迈向“精准服务”的深刻变革。
AI重塑教学:让学习更精准、更有效
传统教学常面临“众口难调”的困境:统一的课程进度难以满足所有学生需求,教学效果的评估也往往滞后且片面。AI的介入,正在让教学变得更“懂”学生。
课程设计的“智能导航仪”——过去课程设计主要依赖教师经验和固定大纲。现在,AI可以充当“智能导航仪”,它能分析海量的学生学习数据,比如在电子教材上的停留时间、在线讨论的活跃度、作业完成情况等,动态绘制出每个学生的“学习地图”,识别出他们的优势、短板和兴趣点。浙江大学“智云课堂”就是典范。当系统发现某学生在《高等数学》的“多元微分”上频频出错,它能精准定位到可能是某个更基础的知识点没有掌握牢固,并自动推送针对性的复习资料和练习题。这就像为每个学生配备了专属的“学习导航”,让课程内容能动态调整,更贴合个体需求。此外,AI还能成为教师的“知识雷达”,持续扫描全球最新学术动态和跨学科知识。例如,加州伯克利分校的课程设计智能工具曾建议在《环境工程》课程中融入区块链技术来解决碳排放追踪难题,成功促成了跨学科新课程的诞生。
教学评估的“超级显微镜”——传统教学评估受限于抽样调查、专家听课、试卷考核等离散化手段,存在数据维度单一、反馈滞后等痛点。AI则像一台“超级显微镜”,能进行全流程、多维度的追踪评估。在时空上,它能整合课堂互动、在线学习平台行为,甚至图书馆使用数据,描绘出更完整的学习轨迹。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发现,通过分析大量电子教材的标注行为,可以洞察不同时间段学习效果的差异。在评估维度上,AI不仅能考察知识掌握情况,还能评估高阶能力。剑桥大学开发的系统,通过分析学生提问的深度和类型(比如提出假设检验问题的比例),就能有效预测其科研潜力。东京工业大学的实验则表明,AI分析学生回答问题的语音语调变化,可以作为对知识理解深度的辅助参考。更重要的是,AI有助于揭示教学因果。北京大学的研究利用知识图谱发现,教师在课堂上恰当使用类比案例的频率,与学生(尤其学困生)知识迁移能力的提升呈显著正相关。麻省理工学院的“虚拟课堂”甚至能模拟海量教学实验,帮助找到最优的教学节奏(如理论讲解时长控制在某个区间效果最佳)。正是AI助力的这些精准洞察让教学改进不再“凭感觉”,而是有据可依。
AI在教学领域的核心价值,在于将“标准化流水线”升级为“个性化成长路径”,释放教师精力使其专注于启发与引导,让学生获得更有效、更适配的学习支持。
AI升级治理:让校园更智能、更有温度
“暖心饭卡”项目展现了AI在校园关怀上的精准力量。而这只是AI赋能高校治理的一个缩影,它正将传统的“被动响应式”服务,全面升级为“前瞻性精准服务”,让校园运转更高效、关怀更无痕。
后勤服务的“智慧管家”——食堂管理正变得智能化。智能餐盘结合图像识别,能分析学生的膳食结构,为连续选择高油盐食物的同学推送健康建议。除此之外,AI能预测用餐需求,结合历史消费数据、课程安排,甚至天气情况,精准预测各时段、各餐厅的人流和菜品需求。这不仅大大减少了食物浪费和食材损耗,也让供餐更合理。在食品安全领域,AI图像识别结合区块链技术,构建起全流程溯源链,一旦发现问题食材,能在几秒内锁定源头,显著提升了安全监管的效率和响应速度。
学生关怀的“隐形守护者”——AI的“精准”能力在关怀学生身心健康方面大放异彩。它像一位“隐形守护者”,通过多维度数据分析(如校园卡异常消费、图书馆出入时间突变、在线行为、获得授权的社交平台情绪倾向等),构建起早期预警网络。某高校建立的模型,能比传统方式更早地识别出可能存在心理压力的学生,成功将危机干预的响应时间从几十小时缩短到几小时,为及时提供帮助赢得了宝贵时间。这体现了AI在守护学生福祉上的巨大潜力,关怀在问题萌芽时已悄然启动。
资源调度的“高效引擎”——AI也是优化校园资源利用的高手。通过分析教室、实验室的历史使用数据、课程安排和学生流动规律,AI算法能实现空间和设备的动态预约与智能调配。某高校应用后,教室空闲率显著下降,高峰期拥堵得到缓解,让宝贵的校园空间得到最大化利用。在能源管理上,AI物联网平台能实时监控楼宇能耗,结合天气、课程表和人流预测,自动调节照明、空调等设备,实现精细化节能,为绿色校园贡献力量。在宿舍管理方面,AI也能优化资源配置。有的高校通过分析晚归记录、公共设施使用频率等数据,优化了国际学生与本土学生的混住比例,有效促进了文化交流,减少了冲突。
AI在高校的应用前景广阔,但前行之路也需谨慎。“精准”的前提是数据。高校必须建立最严格的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机制,明确数据采集、使用的边界,恪守透明、授权、最小化原则,筑牢学生信任基石。要坚守人本核心,AI是强大的工具,但教育的主体永远是人,需要明确AI的辅助定位,避免陷入“技术万能”的误区。
从“暖心饭卡”的隐形关怀,到动态调整的智能课堂,再到早期介入的心理守护,AI在高校大显身手的画卷正徐徐展开。它带来的核心变革,是精准化与人性化水平的飞跃。国内一些民办高校已经开始积极探索AI助力。比如春来教育集团2024年提出数字化发展战略,旗下的多个校区成立了AI学院,利用AI技术的独特优势,在数据流动和算法运转之下,构建一个更懂学生、更善管理、更有温度的育人生态。总之,AI赋能高校创新发展的真谛,在于帮助我们发现每一个需要关注的个体,优化每一份资源的配置,激发每一位师生的潜能。当精准的技术服务于育人的温度,高校才能真正成为启迪智慧、滋养心灵、孕育未来的沃土。
(作者系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常务理事、
河南省第十二届人大代表)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