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器人产业领跑全球!大摩“重估”特斯拉:410美元目标价背后的投资逻辑

老虎资讯综合
13 Jun

摩根士丹利最新研究报告《10 Reasons China Is Leading the Robot Race》指出,中国在物理 AI(包括自动驾驶、无人机、人形机器人等)领域已确立显著领先地位,这一优势正成为推动美国技术创新的重要催化剂。报告深入剖析了中国机器人产业崛起的十大核心驱动力,并对特斯拉在机器人时代的投资价值进行了全面评估,认为其在物理 AI 全产业链的布局将重塑行业估值逻辑。

一、中国机器人产业领跑全球的十大核心驱动力

(一)稀土资源的战略掌控力

中国在全球稀土产业链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控制着 65% 的稀土开采份额和 88% 的精炼产能。这种对关键磁性材料的掌控,使得中国能够直接影响全球汽车、机器人及国防工业的生产节奏。报告特别指出,西方企业虽已意识到这一供应链瓶颈,但新矿山的建设周期长达近 20 年,短期内难以改变中国的主导地位。稀土资源这张 "王牌",为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原材料基础。

(二)技术转移推动的产业升级路径

1979 年《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的颁布,开启了中国汽车产业的技术引进之路,促成了一汽 - 大众、北京 - 吉普等一系列重要合资项目。西方车企数十年积累的制造技术通过合资模式加速本土化,如今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技术和效率上已实现对西方的超越。这种 "引进 - 消化 - 创新" 的成功路径,正在机器人领域重演。报告认为,中国通过外资合作实现技术跃迁的能力,是其在机器人领域快速崛起的关键因素之一。

(三)政府引导基金的 "创造性破坏" 机制

类似硅谷私人风投推动创新的模式,中国政府引导基金(GGFs)通过加速 "创造性破坏" 过程,成为推进产业政策目标的关键力量。目前,几乎每个主要城市和省份都设立了专门针对具身智能 / 机器人领域的基金。报告指出,这种内部竞争的 "达尔文机制",是中国 AI 机器人技术快速发展的一个被低估的驱动力。据统计,中国各地政府已设立总规模约 1670 亿元人民币的机器人产业专项基金,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

(四)军民融合的双用途技术发展模式

军民融合(MCF)战略,即 "军民两用" 原则,是中国将解放军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目标的核心。这一战略引导研究、投资和战略规划向具有商业和军事双重应用价值的技术倾斜。无人机是 "军民两用" 技术的典型案例,大疆(DJI)目前控制着全球 70% 的市场份额,几乎所有生产的无人机都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中国供应链。这种军民技术双向转化的机制,正在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五)人口结构挑战催生的技术创新动力

中国的人口结构挑战为物理 AI 技术发展提供了天然动力。报告指出,尽管中国在顶尖超级计算资源的获取上可能存在不足,但其在数据 - 软件 - 硬件 - 制造 "闭环" 迭代方面的能力正在弥补这一差距。在这一闭环中,数据定义软件,软件定义硬件,硬件定义制造,而制造又产生探针收集数据,从而形成 AI 机器人发展的良性循环。这种基于实际应用场景的数据驱动创新模式,成为中国机器人技术快速迭代的独特优势。

(六)公众热情推动的创新生态构建

中国通过大量高度协调的公开活动来吸引公众兴趣,为新兴技术营造兴奋点。在人形机器人领域,近期的活动包括半程马拉松、拳击比赛和舞蹈表演等。报告甚至建议美国考虑举办类似 "机器人马拉松" 或 "美国机器人忍者战士" 这样的公众活动。这种公众参与度的提升,不仅激发了市场热情,也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广泛的应用场景和反馈渠道,推动了整个机器人产业生态的健康发展。

(七)职业教育体系支撑的人才储备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教育部的数据,2023 年中国有 3500 万学生就读于 11000 多所职业学校,这得益于政府推动的 "新质生产力" 发展战略。相比之下,美国国家学生信息交换中心研究中心最近估计,美国职业学校的学生人数为 92.3 万。这种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为中国机器人产业提供了持续的技能人才供给,支撑了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创新。

(八)研发补贴与激励政策的强力支持

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直接和间接的研发补贴政策,支持关键技术的发展,使企业能够在传统上研发成本高、资本密集的关键制造业中获得全球竞争力。例如,2023 年中国实施了 "加计扣除" 政策,允许制造业和高科技企业从税单中扣除 200% 的合格研发费用。这种政策支持有效降低了机器人企业的研发成本,鼓励了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提升了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九)基础设施投资奠定的发展基础

根据经合组织的数据,2021 年中国将 GDP 的 4.8% 用于国内基础设施建设,是世界上最高的。相比之下,第二高的国家花费 3.1%,而美国仅花费 0.5%,在披露数据的国家中排名第六低。高效的交通网络和制造效率密切相关,为机器人产业的规模化生产和供应链优化提供了坚实基础。这种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不仅降低了物流成本,也提高了整个产业的运行效率,是中国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

(十)"长远思维" 的战略优势

中国有着悠久的战略思维传统,从公元前 5 世纪的孙子兵法到现代地缘政治策略,都强调耐心和 "围而不攻" 的竞争哲学。这种思维方式在机器人产业发展中体现为长远规划和持续投入,与美国社会更倾向于短期思维形成对比。报告指出,美国企业和投资者历史上更关注短期结果(如近期增长、利润率扩张、股票回购等),而中国则能够从长远角度规划和投资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这种战略思维的差异是中国在机器人领域取得领先的深层原因之一。

二、特斯拉投资价值分析

(一)物理 AI 全产业链布局构建竞争壁垒

摩根士丹利维持对特斯拉 "增持"(Overweight)的股票评级,目标价设定为 410 美元,其中牛市情景下目标价可达 800 美元,熊市情景下为 200 美元。这一评级的核心依据是特斯拉在物理 AI 关键领域(包括自动驾驶、人形机器人和其他形态)的能力,以及其在数据、机器人技术、能源存储、计算、制造和空间 / 通信 / 网络 / 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综合优势,这些优势提供了远超传统电动汽车业务的增长和盈利机会。报告认为,尽管美国有越来越多的努力推动物理 AI 的发展,但在数据、机器人技术、能源、AI、制造和配套基础设施(从车队履行到通信网络等)方面,很难想到有其他公司比特斯拉更具优势。

(二)多元化业务协同创造长期增长动能

报告描绘了特斯拉各业务板块未来可能的战略协同效应:将 Grok AI 技术整合到汽车中,将 SpaceX 技术应用于 Cybertruck,将 Optimus 人形机器人的假肢技术与 Neuralink 的脑机接口技术结合用于患者,在 Optimus 和 Cybercab 中进行 xAI 训练,在 xAI 的大型语言模型(LLM)、视觉语言模型(VLM)和语言查询模型(LQM)中利用真实世界数据,在 xAI 的数据中心部署 Megapack 储能系统等。报告指出,这些可能性是巨大的,随着每个业务的进一步扩张,特斯拉各实体之间更多潜在的战略交叉授粉的时机正在临近。这种跨领域的协同创新,被认为是特斯拉未来估值提升的重要催化剂。

(三)估值模型与关键假设

特斯拉 410 美元的目标价由五个部分组成:

  1. 核心汽车业务:75 美元 / 股,基于 2030 年 470 万辆的销量,9.0% 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14 倍的 2030 年退出 EBITDA 倍数,以及 16.1% 的退出 EBITDA 利润率。

  2. 网络服务:160 美元 / 股,预计到 2040 年用户附着率达到 65%,每用户年均收入(ARPU)200 美元。

  3. 特斯拉移动出行:90 美元 / 股,基于现金流折现(DCF)模型,预计到 2040 年拥有约 750 万辆汽车,每英里收入约 1.46 美元。

  4. 能源业务:67 美元 / 股。

  5. 特斯拉作为第三方供应商:17 美元 / 股。

报告强调,这一估值模型充分考虑了特斯拉在机器人时代的多元化业务潜力,尤其是物理 AI 相关业务对传统汽车业务的价值提升作用。

三、风险因素与竞争格局分析

(一)上行风险因素

  1. 全自动驾驶(FSD)附着率超预期提升,带动软件服务收入快速增长。

  2. 新电池技术成本达到预期里程碑,提升车辆盈利能力。

  3. Cybertruck、多用途车、Semi 等新车型推出,市场接受度高于预期。

  4. 第三方电池业务取得重要客户,扩大市场份额。

  5. 地理扩张和新产能建设顺利,推动销量快速增长。

(二)下行风险因素

  1. 竞争加剧:传统汽车制造商、中国竞争对手和大型科技公司的竞争压力增大。

  2. 执行风险:多个工厂的产能爬坡不及预期,影响交付能力。

  3. 市场认知风险:市场未能充分认识到 Dojo 超算赋能的服务业务价值,附着率和每用户收入低于预期。

  4. 中国风险:中国市场政策变化或地缘政治因素影响特斯拉在华业务。

  5. 股权稀释风险:融资活动导致股权稀释,影响现有股东利益。

(三)中国机器人产业政策的双重影响

中国对具身智能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从 2023 年 2 月工信部发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到 2025 年北京、深圳等地发布的具体行动计划,形成了从国家到地方的全方位政策支持体系。这些政策在推动中国本土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可能加剧市场竞争,对特斯拉等外资企业形成一定压力。但摩根士丹利认为,特斯拉在技术整合和生态构建方面的优势仍然明显,能够在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结论:机器人时代的产业变革与投资机遇

摩根士丹利的研究报告清晰地勾勒出全球机器人产业的新格局:中国凭借在稀土资源、技术转移、政策支持等十大领域的综合优势,已在物理 AI 领域确立领先地位,这一趋势将深刻影响全球制造业和科技产业的竞争格局。与此同时,特斯拉通过在物理 AI 全产业链的战略布局,有望成为机器人时代的核心受益者,其多元化业务协同效应和长期增长潜力为投资者提供了独特的投资机遇。然而,投资者也需要密切关注来自竞争、执行和政策等方面的风险因素,以全面评估投资价值。在这个快速变革的机器人时代,中国产业崛起与特斯拉的战略布局无疑是值得持续关注的两大核心主题。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