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视科技:人工智能的“无限游戏”

中欧商业评论
20 Apr 2021

旷视科技专注的三大战略市场,在逻辑上具有良好的协同效应:消费物联网提供底层技术平台,城市物联网和供应链物联网则是技术落地变现的理想渠道。在现实中又如何呢?

CBR精华抢先看:

01.从2018年开始,旷视科技在营业收入大幅提升的同时,应收账款也同步出现大幅提升。

02.在依然有大量融资可供的情况下,以账期换市场的行为,短期内对公司影响不大,甚至可能会赢得一定的市场机遇。但长期看对公司发展会有较大的负面影响。

03.2020年开始,旷视科技研发投入大量增加,大规模的研发支出可以看出公司对保持创新优势的执着,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但另一方面,如果研发遇到困难,公司现金流的压力会过大。

04.科技公司在形成一定规模,走向成熟期的过程中,组织能力有时会成为阻碍公司发展的不利因素。除了技术因素外,科技公司组织的稳定性也值得关注。

2021年3月,旷视科技向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提交上市申请。作为AI四小龙之一(商汤科技、旷视科技、依图科技、云从科技),旷视科技有望冲刺“AI第一股”。

在世界高科技产业高度集聚、垄断格局基本形成的背景下,我国部分“两头在外”的低端产业链,受上游产业掣制较大。

科技创新在促进国内生产、分配、流通、消费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一方面科技驱动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能够推动我国产业链从低端向高端转型,为扩大内需提供物质基础,是释放国内需求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科技驱动产业升级才能真正带来居民生活品质的升级,激发国内消费市场,摆脱对国外高品质产品的依赖。

因此,在“双循环”的新发展之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发展模式,实现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全过程的循环流动,就必须提升高科技产业。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测算,2017~2019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高达52.8%,预计到2023年,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可达2346亿元。

我国人工智能企业在国际上已初具较强的竞争力。在2021年3月的CB Insights全球独角兽榜单中,中国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有15家上榜,仅次于美国的23家,位列榜单第二位。从估值看,中国人工智能独角兽总估值为1752.7亿美元(含字节跳动1400亿美元),超越了美国的918.2亿美元,位列全球第一位。全球前十大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估值,旷视科技以40亿美元的估值,位居全球人工智能独角兽榜第7位,中国第3位。

而以旷视科技为代表的科技产业,正在“双循环”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来自清华“姚班”的创始团队

清华“姚班”是无数学子梦想的地方。

中国唯一获得有计算机界“诺贝尔奖”之称的“图灵奖”得主——姚期智院士,2005年在清华创办了“清华学堂计算机科学实验班”,也就是大家常称的“姚班”。可以说清华“姚班”汇聚了中国最优秀的计算机人才。

大二时,公司创始人印奇在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实习经历,让他认识到图像识别的庞大市场潜力,智能机器人、金融科技、无人驾驶、安防、智能家居等场景都需要以图像识别作为基础技术支持。这让印奇萌生了在图像识别领域创业的想法。2011年夏,三位“姚班”同学——印奇、唐文斌、杨沐三人一拍即合共同出资3万元创办了旷视科技。

技术精英的聚集,使得旷视的新品推出,似乎并不困难。2012年,公司推出了第一款产品Face++。Face++是一款人脸识别SaaS平台,提供基础的人脸检测、人脸关键点定位、人脸属性分析等功能。利用Face++平台,可以实现人脸识别、美颜等功能。2012年智能手机开始兴起,得益于智能手机强大的网络功能和运算能力,美颜拍摄功能迅速俘获大批用户。作为美颜相机的底层功能,Face++迅速成为智能手机厂商首选的服务商之一。

Face++作为一个SaaS平台为旷世科技赢得了先发优势,在人脸识别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护城河。但是技术出身的创始团队非常清楚,决定人工智能行业竞争优势的是算法、算力和数据。

于是在2014年,旷视科技启动了Brain++平台的开发。Brain++包括深度学习框架天元(MegEngine)、深度学习云计算平台(MegCompute)以及数据管理平台(MegData)。天元框架是Brain++最核心的组件,支撑着整个旷视科技的研发和产品化。云计算平台则为天元框架提供算力支持,旷视科技的各类应用、人工智能算训练都可以在云计算平台上完成。最后,数据管理平台为人工智能业务的海量数据,提供数据处理、数据管理、数据安全等功能。

Brain++搭载了旷视科技自主研发的AutoML(自动机器学习)技术。通过自动机器学习技术,Brain++可以应用深度神经网络,自动实现参数调整及设备适配等过程自动化,面对不同类型的机器学习任务,可以通过海量训练自动寻找规律、优化参数实现不同的功能,实现了不用重复造轮子的过程。Brain++上线后,旷视科技在图像识别领域具有了通用性的平台,除“人脸识别”之外,与图像处理相关的大量功能如“物体识别”“文本识别”“图像分类”“物体检测”等功能均可快速实现,从而支持旷视科技向垂直领域快速扩张。

从消费物联网到城市物联网

手机人脸解锁、App人脸识别、美颜相机等功能是旷视科技定义的消费物联网领域。

早在2012年旷视科技就将Face++作为SaaS服务提供给各类手机厂商,作为手机开屏解锁、美颜拍照使用。2014年蚂蚁金服投资旷视之后,支付宝的人脸识别登录也纳入旷视科技的服务范围。此外,网约车、直播平台、金融科技等领域,也大量采用旷视科技的SaaS平台作为人脸识别后台服务使用。

凭借先发优势,旷视科技在消费物联网人脸识别领域占据了较为领先的市场地位。据灼识咨询测算,旷视科技在云端人脸识别市场的占有率为60%,手机人脸解锁市场的占有率为70%。2019年上半年,旷视科技日均人脸识别验证次数为2.4亿次,实现收入1.25亿元,单次验证收入为0.0029元。

虽然近几年消费物联网发展迅速,但是该市场未来增长空间不大,行业天花板即将显现。2012年智能手机开始逐渐进入消费市场,手机行业掀起一轮换机潮,带来了行业的大幅增长。而目前手机行业出货量已开始放缓,市场逐渐进入存量阶段。为手机App提供人脸识别验证SaaS服务的市场空间似乎更大一些,但是除了少量金融类App外,其他App使用人脸识别并非刚需。

此外,手机App往往还搭载指纹识别、手机验证码登录、传统密码登录等多种验证方式,人脸识别的场景进一步被压缩。最后,随着国家对人脸识别隐私保护的加强,未来使用人脸验证的App可能会受到更严格的管制,因此市场规模上限较为明显。

消费物联网的另一个痛点是收费单价难以提高,除了少量超级App外,国内手机App运营商大多为价格敏感型用户,旷视科技很难上调服务单价。如2018年上半年,人脸识别的单次验证费用为0.0036元,而到2019年上半年,单价已经下降到0.0029元。

在增量有限的情况下,坐稳消费物联网市场领导者地位的旷视科技,需要寻找新的业绩增长点。

2015年前后,智慧城市概念开始兴起。在城市机场、长途汽车站、火车站、酒店、道路、写字楼等场所安装摄像头配合人脸识别、物体检测、物体识别等功能,实现安保、车流量监控优化、门禁等功能。

旷视科技敏锐地发现这一市场机遇,凭借Brain++平台强大的垂直功能扩展能力,旷视科技迅速切入这一市场,并取得了高速发展。与软件服务收费不同,城市物联网需要提供综合解决方案,除软件系统外,解决方案还包括摄像头、存储器、服务器、视频采集器等硬件产品,变现更为容易。

为摆脱依靠软件平台变现难的问题,旷视科技的研发工作向产业链上游的硬件端延伸,推出了人工智能摄像头、边缘计算设备等。目前公司的城市物联网解决方案,已在百余座国内城市中获得应用。2019年旷视科技城市物联网服务营收达到8.3亿元,2017~2019年度复合增长率(CAGR)达到129%,是公司所有业务中收入增速最高的业务。

新的台阶:供应链物联网

旷视科技的最后一块人工智能商业落地拼图,是供应链物联网。

而进入这一领域,则缘于2016年的一次走访。旷视科技CEO印奇和CTO唐文斌到天猫超市的一个仓库考察,发现在2万多平方米的硕大仓库中,顾客每下一个订单,工人们都要一件一件分拣出来再打包,一个人一天的行走距离不少于30公里。工人非常辛苦,分拣效率也难以进一步提升。

能否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改造物流行业?

理论上说,行得通。

因为仓储物流行业,与图像识别技术高度相关,例如对商品二维码的识别、对商品方位定位、工程车辆的自动行驶等,都需要图像识别的相关技术支持。

而物流行业也正在经历人工智能的改造。与城市物联网类似,物流物联网也需要大量硬件设备的配合,其变现相对容易。

2017年旷视科技进入物联网供应链领域,推出了智慧物流操作系统“河图”。“河图”的作用是连接用户的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WMS(仓库管理)系统,将传感器、智能机器人与软件系统打通,实现自动控制。2018年,旷视科技全资收购了艾瑞思机器人公司,以增强机器人的研发能力。在旷视科技收购之前,艾瑞思已与心怡科技、科捷物流等合作伙伴合力打造智能仓库,并在富士康工厂实现了场内“点到点”的物料搬运服务。

收购艾瑞思机器人公司使旷视科技获得了不错的技术和市场资源。2018年旷视科技在供应链物联网市场获得了4.6亿元的收入,而2019年收入增加52%,达到了约7亿元。目前,公司在供应链物联网领域,向包括鞋服、医药、智能制造、零售电商等多个行业的仓库、工厂及零售店提供智能化升级改造服务。

研发:“算法-软件-硬件”的协同设计模式

由于人工智能领域存在大量开源算法框架,因此有些所谓的人工智能企业,采用开源算法框架,在此基础上针对垂直行业进行参数优化,进而推出面向垂直行业的产品。这类公司往往被质疑为“调参”公司。这类公司受制于开源框架的技术限制,很难发展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作为科技导向的公司,旷视科技一直将研发置于公司发展的重中之重。自进入城市物联网领域之后,旷视科技探索出了一条具有行业特色的研发模式:“算法-软件-硬件”的协同设计模式。该模式在产品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将三大系统要素进行统一。基于人工智能定义硬件、协同定义产品的研发理念。公司将人工智能能力和软件能力固化到硬件产品中,构建起由传感器模组、传感器终端与边缘设备、机器人和自动化装备构成的,由人工智能重新定义的硬件产品体系。

从旷视科技所持有的专利情况看,我们收集了旷视科技《招股说明书》中所列的500多条发明专利名称,运用分词技术进行词频统计,并制作成词云,结果如图 1所示。虽然此方法不够精准,但是可以大致判断出,旷视科技所持有的专利,包括软件、硬件、算法与公司所专注的消费物联网、城市物联网、供应链物联网所需要的技术基本保持一致。

从投入看(图2),公司研发费用快速增长,这说明旷视科技非常注重以技术创新实现领先优势。但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旷视科技不断向城市物联网和供应链物联网领域扩展业务,公司面对的竞争对手也在不断增加。例如安防领域的海康威视,在城市物联网领域就拥有强大的先发优势,技术积累也较为深厚。

面对新领域的竞争对手,旷视科技目前的技术能力,尚不能说完全领先。尤其是公司成立时间不长,技术优势主要在软件框架和算法方面,在硬件领域积累时间较短。因此,在现阶段继续保持较高的研发投入,以增强公司竞争力的做法,仍然十分必要。

成长的烦恼

不断增长的应收账款

旷视科技公司战略所定位的三个市场:消费物联网、城市物联网和供应链物联网,从逻辑上看非常明晰,具有范围经济的特征,能够实现协同效应。业务上也能够相互促进,消费物联网提供底层技术平台,城市物联网和供应链物联网则是技术落地变现的理想渠道。

但是从公司财务报表披露的数据显示,从2018年开始,公司在营业收入大幅提升的同时,应收账款也同步出现大幅提升,甚至在2019年,应收账款提升已超过营业收入的增幅(图 3)。

我们推测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不同于消费物联网按次结算的收费模式,城市物联网和供应链物联网的客户,以大型企、事业单位为主,这类市场在交易模式上账期通常较长。此外在议价能力上,旷视科技在面对大型企业时也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因此造成账期较长的情况。

账期较长对于旷视科技这样的企业,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因为目前旷视科技尚未实现盈利,充裕的现金流是支持公司研发及日常运营的保障。在现阶段,旷视科技还有大量融资可供使用,以账期换市场的行为,短期内对公司影响不大,甚至可能会赢得一定的市场机遇。

但是如账期过长,长期看对公司发展会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如果公司冲刺上市未果,可能造成公司资金的紧张。

难以回避的问题:如何盈利

目前人工智能企业最大的问题依然是,如何盈利?

从旷视科技公布的数据看,2019年度,公司净亏损66亿元,到2020年9月底,公司累计亏损约143亿元。从绝对数来看,旷视科技的亏损可谓不小,但有几个数据值得注意。

首先是2020年1~9月,公司研发投入大量增加,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104.16%,如此大规模的研发支出可以看出公司对保持创新优势的执着,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但另一方面,如果研发遇到困难,公司现金流的压力会过大。

其次从公司业务布局看(图4),目前城市物联网已成为公司最大的收入来源,而城市物联网业务更易变现,如果公司在该领域能够保持优势,相信未来前景仍然可期。此外,公司在供应链物联网成长迅速,这可能与阿里持有旷视科技股份有关,如果能够打开阿里供应链物联网的庞大市场,对旷视科技是比较大的利好。

一个关于公司组织的有趣发现

技术精英出身的创始人团队,让旷视科技带上了深深的技术基因。根据公司招股说明书显示,截至2020年9月底,公司拥有研发人员1431人,占员工总数的53%。与研发相关的数据管理人员为290人,占员工总数的11%。

旷视科技主要面向企业端市场,而且在早期,公司有蚂蚁金服这样的大型客户存在,公司市场相对稳定。因此旷视科技的销售团队规模相对较小,248人的销售团队仅占公司员工总数的9%,是公司人数最少的团队。

但有趣的是,旷视科技的管理人员达到387名,占公司员工总数的14%,是公司第二大团队。作为一个创业10年左右的科技公司,管理团队人员似乎有些偏多。这是否说明,旷视科技在组织管理上,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效率低下问题?

我们暂时不能轻易下结论。但近年来科技型创业公司,曾多次爆出过一些内部管理的问题。科技公司在形成一定规模,走向成熟期的过程中,组织能力有时会成为阻碍公司发展的不利因素。除了技术因素外,科技公司组织的稳定性也值得关注。

旷视科技CEO印奇曾告诉投资者,旷视科技投身的是一场“无限游戏”,“有限游戏通常受时间限制,有赢输双方及明确的规则,但无限游戏会一直持续,规则和参与者也会不断改变。人工智能创新就是一场无限游戏:它始于几十年前,并终将超越这个时代。”

印奇的技术信仰,究竟会走到哪里?我们都将见证这个时刻的来临。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