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是怎么被“抬”上5万亿的?

虎嗅APP
Oct 30

10月29日,美股一开盘,英伟达成为了史上第一个市值突破5万亿美金的公司。

一天前,在GTC DC大会上,英伟达CEO黄仁勋展示出来自AI的强劲需求。比如,他表示,今年及2026年,Blackwell和Rubin架构芯片可带来的收入超5000亿美元,这个收入将来自2000万颗GPU。5000亿美元收入将是2023年~2025年Hopper架构芯片所带来收入的5倍。

在演讲中,黄仁勋又一次驳斥了AI泡沫论。

他当然要驳斥,作为AI时代核心资源——GPU的卖铲人,英伟达一手掌握稀缺资源的定价权。可以说,英伟达的市值取决于市场对于美国AI未来的乐观程度。

然而,伴随着英伟达5万亿市值的到来,“AI泡沫论”的质疑声音也空前高涨。

这,要从一笔关联交易说起。

9月22日,英伟达宣布,将向OpenAI投资一笔高达1000亿美元的巨款。作为“回报”,OpenAI承诺了一份价值10GW GPU的超级订单。

这种“左手倒右手”的方式,瞬间引发了资本市场对AI泡沫的更深担忧。

近日,IMF总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奥尔基耶娃在华盛顿演讲中表示,全球股价在对AI提升生产率潜力的乐观情绪推动下飙升,但金融状况可能“突然转向”,当前估值“正逼近25年前互联网热潮的水平”,如果市场发生剧烈回调,将拖累全球增长。

英国央行的金融政策委员会(FPC)也表达了类似担忧。其最新季度报告称,美国股票市场“在若干指标上显示估值过高”,尤其是集中在AI相关科技公司。而这种高度集中使市场在AI预期降温时特别容易受到冲击。

在这场游戏中,英伟达们既是演员也是观众,钱从左口袋进,右口袋出。这究竟是通往未来的高速公路,还是一场比2000年互联网泡沫更盛大的烟火?

一场资本的内循环

要讨论AI的泡沫,就绕不开一个词:循环融资。

一群科技巨头,正用彼此的钱,共同吹起一个巨大的估值气球。

我们来看看巨头们如何玩转这场资本牌局。整个牌局的核心逻辑在于,你买我的服务,我投你的公司,他再买我的芯片。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商业合作,更像是一个资本闭环。

让我们把这个闭环拆解开:

1.芯片供应商英伟达,向AI模型公司OpenAI投资1000亿美元。

2.拿到钱的OpenAI,则需要向英伟达下了一张价值10GW的GPU超级订单。这意味着英伟达的投资款,有相当一部分又以收入的形式流回了自己的口袋。

3.OpenAI要运行如此庞大的GPU集群,需要巨大的云基础设施。于是,它向云服务商甲骨文(Oracle)采购了高达3000亿美元的云服务。

最终,甲骨文要支撑如此海量的云服务,唯一的选择就是向英伟达采购更多的芯片。

一个完美的资金闭环就此形成。钱在三家公司之间转了一圈,每一家公司都能获得营收和订单,故事也因此变得更加动听。

这还不是全部。

2025年10月,英伟达的头号对手AMD也加入了这场牌局。

AMD宣布与OpenAI达成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合作协议,未来将为其部署6GW的GPU算力。作为交换,AMD没有直接收钱,而是授予了OpenAI 1.6亿股认股权证,相当于让后者间接拿到了AMD近10%的股份。

在这场“铁索连舟”式的资本游戏中,供应商、客户、投资方,甚至竞争对手的角色边界正变得愈发模糊。

作为“卖铲子”,英伟达也想通过投资的方式,企图通过分一杯AI应用发展的羹。巨头用关联交易和巨额订单将彼此的命运紧紧捆绑在一起,共同将AI的故事讲得更大。

这个故事的兑现周期,被拉长到了遥远的2030年,并且牵扯到算力、电力、储能等一系列长周期、高投入的重资产领域,回报前景却很模糊。

巨头的钱也不是无穷无尽的,钱不够了怎么办?

举债,继续投。

如果说,前两年巨头们为AI投入的数百亿资本开支,主要还来自自身富余的经营现金流,以及通过裁员“降本增效”挤出来的资金,那么现在,牌桌上的玩家们开始动用更危险的工具——“加杠杆”。

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七巨头”的自由现金流总额已较2024年年底下降了62.45%。

(数据来源:wind)

巨头们不再满足于依赖自由现金流,而是将外部融资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Meta等公司纷纷通过发行债券、股权融资,甚至寻求私募信贷等方式,为AI数据中心的建设筹集资金。

例如:Meta联手私募巨头Blue Owl通过发行私募债券筹资270亿美元建设数据中心,创下私募债发行纪录。该债券获标普A+评级,但收益率高达6.58%,接近垃圾债水平。

更重要的是,这股热潮背后还有一只若隐若现的“手”。

美国政府已将AI视为国家战略竞争的核心,这意味着它要在这个领域更大举的加码。

可以预见,未来对市场资本流入的监管将持续宽松,这无疑会进一步放大杠杆化和估值过热的问题。

宽松的融资前景和历史低位的企业信用利差,都在诱惑着巨头们继续借钱,押注一个可能无比辉煌、也可能一地鸡毛的未来。

故事讲得再好,但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就是OpenAI至今亏损。

OpenAI在2025年上半年的营收约为43亿美元;但上半年该公司的亏损达135亿美元,其主要是用于研发人工智能以及运行ChatGPT的相关费用。

随着Deepseek时刻来临,AI大模型的定价权正从“技术垄断”转向“市场竞争”。OpenAI的大模型也被迫降价。未来要想提价,OpenAI必须拿出革命性的、短期内无法被复制的新能力,否则只能陷入苦战。

不仅OpenAI,其他AI巨头同样面临“不赚钱”的尴尬。

据券商预测,谷歌的Gemini大模型,2025年月度收入预计也只能达到亿美元级别;字节跳动的豆包大模型,月度收入也只在千万至亿人民币级别。这点收入,对于其母公司千亿、万亿美元的体量来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但比大模型本身盈利更严重的问题,出在下游应用生态。

近期,MIT(麻省理工学院)发布的一份关于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的报告。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投资领域,95%的投资几乎未为企业带来收益,仅有5%的项目成功落地商业化。此外,S&P Global在2025年初也提到42%的生成式AI项目被中途抛弃。

可见,下游应用的商业化进展,远远无法支撑起上游那动辄数万亿美元的算力资本支出。

即便如此,AI也必须得赢。

要知道,AI未来将影响到企业的生态地位、社会底层逻辑、世界秩序。美国把AI当作武器,用于控制;中国把AI看作工具,用于发展。

而AI大模型企业无法自我造血,但需要钱。那么,钱从何来?

美股必须涨

今年以来,标普500上涨了17.16%,其表面上推动因素是企业盈利前景。实际上,是美国政府正在通过美股间接为AI输血,同时用AI叙事通过“绑架”美股,稳固其金融霸权。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先从美股对美国的工具价值是什么说起。

众所周知,美国凭借美元强势地位,构建金融霸权体系。通俗来讲,就是,美国用一张纸(美元),就能换你一辈子的劳动,你还不敢不用。

全球贸易需要用美元结算,而美国自己想花钱,就可以开印钞机印美元。而当美国花太多了,就发国债,让别的国家买。谁不听话,美国就把谁踢出“世界支付群”(SWIFT),让你连钱都用不了。

而在这个体系中,美股主要为了金融霸权提供了流动性。

充裕的流动性有助于美元在全球范围内的顺畅流动,促进了美元从美国的流出和回流,维系并强化以美元为基础的金融霸权。

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和进口国,美国与大多数主要经济体都存在贸易逆差,2024年美国商品贸易逆差达1.2万亿美元,美国通过贸易向全球输出美元;而美国回收美元,则依赖于美债及长牛的美股,即各国用美元买美债和全球资本用美元配置美股。

这样一来,美元霸权体系就能顺利循环。

值得注意的是,一旦流动性泛滥或者过度宽松,美国不断输出美元,但无法通过美债、美股回收美元,可能会导致美元贬值预期增强,侵蚀美元的信用基础。

一旦市场对美元的价值稳定性失去信心,可能会减少对美元资产的持有,寻求其他更稳定的货币或资产作为储备,从而削弱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

为了美元的流动性,美股必须长牛。

美股只有不断“造梦”,向全球出售持续上涨预期,才能收获真金白银、回收美元,进一步巩固金融霸权。

与以往不同,这次“AI叙事”推动美股上涨程度远高于其他时期。这实则也说明,对于美国经济和美股而言,目前只有AI能带来巨大的增量和想象空间了。

据统计,2025年标普500指数中前10大权重股票(总市值加权)占比达到41.43%,前10大权重股有:英伟达、微软苹果谷歌(GOOG)、谷歌(GOOGL)、亚马逊、脸书、博通、特斯拉伯克希尔,基本上都与AI相关。

(数据来源:wind)

此前,前10大权重股占比最高的时候是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阶段,比重为23.52%。当时的前10大权重股有:通用电气、埃克森美孚辉瑞花旗集团思科系统、沃尔玛、微软、美国国际集团默沙东英特尔

此外,现在的美股“七朵金花”——苹果、微软、谷歌、亚马逊、英伟达、特斯拉和Meta,占据了标普500指数总市值的37.29%,而这个数字在五年前还不到20%。

而这轮标普500上涨的主要原因是,企业盈利改善与对AI相关投资的持续乐观情绪共同驱动,以及宏观环境对风险资产的支持预期,包括美联储降息等。

具体而言,从美股收益率拆分来看,推高的美股市值,不仅有企业盈利,还有市盈率变化、分红回购。

西部证券统计,2022年9月-2025年9月的美股23.1%年化收益中,企业盈利增长为4.9%、市盈率估值增长为17.3%、分红回报增长为1.5%。

也就是说,近3年美股上涨靠估值提升为主,即资本市场给予一定的溢价。如果这个溢价无法被业绩增长消化,将成为泡沫。

当然,特朗普为首的美国政府肯定不会让美股的泡沫被戳破。

一方面,“美股的上涨”是特朗普政绩的表现。

在美国,大多数家庭通过共同基金、指数基金或401(k)等退休账户间接持有股票,一小部分人直接持有股票。

历史上,特朗普在2017-2020年任期内推动美股牛市(标普500涨幅超50%),这一政绩成为其2024年竞选的核心筹码之一。部分选民会因股市上涨、钱包变厚而支持他。

而特朗普即将经历2026年11月的国会中期选举,美股上涨对其选举的作用不言而喻。

另一方面,美国政府也是美股上涨的受益者。

2025年8月,美国政府同意以将近90亿美元先前拨款转为股权的方式,获得芯片巨头英特尔近10%的股权。而英特尔的股价自2025年8月已上涨近100%。

这也标志着美国政府对AI产业政策从“补贴驱动”转向“资本控制”。

AI,美股的绝对叙事主导

英伟达五万亿市值的背后,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新变量,就是是美国一直在推行“美国优先”的AI霸权战略。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美股和美债必须给力。

2025年7月白宫发布《赢得竞争:美国人工智能行动计划》,提出90条具体政策,核心目标只有一句——“确保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长期主导地位”。

美国希望将AI技术优势转化为地缘政治影响力。美国企图通过主导全球AI治理规则,将“美国价值观”嵌入国际标准,让盟友在政策层面不得不与美国捆绑,形成“技术依附-政策协同”的粘性关系,最终建立起一个AI技术联盟。

该计划直截了当地指出,美国不仅要在国际组织中对抗中国的影响力,更要向盟友出口完整的AI技术栈(硬件、模型、软件、应用和标准),以防止这些国家“转向我们的竞争对手”。

“星际之门”计划是美国争夺AI主导权的关键举措,其核心目标是通过5000亿美元投资构建全球最大规模的Al数据中心网络。

在这个“星际之门”的计划中,由OpenAI、软银、Oracle和MGX将成立一家合资企业stargate project进行统筹,还有Arm、微软、英伟达也将参与项目公司。

这个PPT计划最关键的因素,就是项目的5000亿美元从何而来。

具体来看,在首批1000亿美元的资金中,OpenAI和软银将分别出资190亿美元,甲骨文和中东主权财富基金MGX将共同出资70亿美元,四家公司总计注资450亿美元。其余资金将由尚未确定的新投资者提供。

妙投认为,仅靠这几家企业的自有资金完全不够,还需债务融资,才能保证AI战略能够顺利执行,这就需要美股持续创出新高。

从参与“星际之门”的企业名单来看,多数已在美股上市。而美国上市公司的融资依赖股票市值。

例如:在债务融资方面,在公司上市后,公司的价值有了明确的确认,因此银行贷款相对容易。同时,公司甚至可以用公司股票作为抵押进行贷款。

除了融资扩产、企业经营等,美国上市公司还能借钱来回购股票,由于发行的股份数量减少,在每年产生相同利润的情况下,每股收益就会增加,这样股票市值就会被抬高。

企业通过借钱就可以拉高市值,通过拉高市值可以借更多的钱,就形成了“融资-提升市值-再融资”的循环。

为了“星际之门”计划的资金缺口,还需更多的美国上市企业或资本加入,美股就必须涨。这样一来,AI的泡沫也就越来越大。

一旦AI泡沫破裂,冲击的将不单纯是股市,危机还会进一步向债券市场和银行信贷体系传导。

届时,如果整个金融体系的流动性再收紧,则可能引发更大的金融危机。1999-2000年美联储连续6次加息至6.5%,也是互联网泡沫破裂的重要原因。

最终,这场万亿美金堆出的AI未来与盛大泡沫,将走向何方,依然是个大大的问号。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