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IPO潮汹涌:从云迹科技敲钟,看企业破局的“资本+场景”双引擎

洞见咨询
Oct 20

当万豪电梯里的服务机器人用稚嫩声线主动搭话时,很少有人会想到,创造它的云迹科技,已在近期由创始人支涛带领敲响上市钟声。

 

这声敲钟不只是一家企业的里程碑——今年以来,宇树科技官宣冲刺年底上市、智元机器人传赴港计划,仅9月就有优艾智合等5家机器人企业递表,超15家产业链公司冲击港股。对硬科技企业主而言,这波“机器人IPO热”不是遥远的行业新闻,而是一面照见自身的镜子:如何从“烧钱研发”走到“资本认可”?如何在细分赛道挖出不被替代的竞争力?

 

作为从业十年陪跑企业对接资本的公司金融顾问,今天就从云迹科技的案例里,拆解一套可复用的“破局公式”。


一、云迹11年闯关记:硬科技企业的“生存三法则”

支涛的创业路,是无数硬科技企业的缩影——从带着机器人敲遍酒店大门被拒,到如今覆盖3.4万家酒店、年服务超5亿次,再到登陆资本市场,其背后藏着3条关键决策,值得所有企业主参考。

1. 选赛道:抓“高确定性”场景,比追风口更重要

2014年云迹成立时,服务机器人赛道还很模糊,但支涛团队没贪大求全,反而锁定了“酒店场景”:一是酒店人力成本高(单店年均人力支出超百万)、标准化服务需求强,痛点真实;二是酒店有稳定付费能力,且单一场景跑通后可快速复制。

这个选择直接决定了云迹的“生死线”:2020年疫情爆发,酒店对“无接触服务”的需求激增,云迹订单量翻倍,当年就合作1300多家酒店——反观同期一些布局“全场景”的企业,因精力分散陷入停滞。

对企业主的启示:选赛道不是“看哪个火”,而是找“痛点明确、付费意愿强、可复制”的“三有场景”。比如农业机器人盯准“规模化种植的植保需求”,医疗机器人聚焦“医院物资配送”,都是同样逻辑。

2. 做模式:从“一锤子买卖”到“持续收钱”,毛利率是关键

早期云迹靠卖“润”系列机器人赚钱,2022年毛利率仅24.3%;但后期它转向“硬件+AI系统订阅”模式——卖机器人的同时,通过调度系统帮酒店管理多台设备、统计服务数据,订阅收入占比逐年提升,到2024年毛利率飙至43.5%。

这正是资本最看重的“商业模式升级”:一次性硬件销售只能赚短期钱,而持续服务能带来稳定现金流,也让企业估值翻倍。就像极智嘉做“仓储机器人租赁(RaaS)”,收入持续性远超纯硬件销售。

3. 控资本:借势不借力,创始人要握“决策权”

云迹的融资路很典型:早期拿科大讯飞的天使轮(借技术背书),中期引腾讯、携程(借场景资源),后期靠启明创投、阿里(借IPO前的资金储备),但始终保持“创始人主导”——支涛直接持股9.73%,通过投票权安排控制36.52%的表决权,比任何单一投资方都高。

很多企业主容易犯的错是“给钱就拿”,最后被资本稀释话语权。云迹的做法是:每轮融资都选“能带来资源的投资方”(比如携程帮它对接酒店渠道),且提前通过股权架构设计(如AB股、一致行动人)锁定决策权。

二、为什么机器人企业现在扎堆IPO?看懂底层逻辑,找自己的机会

今年机器人企业密集上市,不是偶然,而是“行业阶段+资本规则+市场需求”共振的结果,这背后的逻辑,对所有硬科技企业都适用。

1. 先上市,再盈利:政策给了“窗口期”

过去硬科技企业要上市,必须盈利;但现在科创板“1+6”规则、港股18C章,允许“未盈利但研发投入高、有技术壁垒”的企业上市。比如云迹2024年仍亏损1.85亿,但因“年营收超2亿、研发投入占比超30%”,仍能满足上市条件。

对企业主而言,这意味着“不用等盈利再规划上市”——只要核心技术过硬、有明确商业化路径,就能提前通过IPO获得研发资金,避免在“烧钱阶段”被淘汰。

2. 不上市,难生存:行业进入“资本竞速期”

机器人行业是“重研发、重落地”的赛道,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每年研发投入都超亿元。而IPO是最直接的“输血通道”:极智嘉上市后募资15亿,用于扩大产能;云迹上市后,计划把30%募资投入AI大模型研发。

现在行业已经出现“内卷”:同个场景里,有资本加持的企业能更快降价抢订单、拓展新市场。对企业主来说,“是否上市”不再是选择题,而是“能否留在牌桌”的必答题。

3. 上市不是终点:资本要看“长期价值”

虽然机器人企业扎堆上市,但资本不傻——极智嘉、博雷顿上市后股价涨超40%,核心是它们“商业化路径清晰”;而部分企业上市后破发,问题在于“只有技术,没有落地场景”。

这提醒企业主:IPO只是“阶段性胜利”,真正的考验是上市后能否“持续兑现业绩”——比如云迹计划从酒店场景拓展到医院、工厂,本质是通过“多场景复用技术”降低成本,提升营收规模。

三、给企业主的4条实战建议:从“机器人IPO潮”里学什么?

不管你做的是机器人、智能制造,还是其他硬科技领域,都能从这波IPO潮里学到4个核心动作:

1. 找“小而美”的场景,先做“单项冠军”
不要贪多求全,像云迹锁定酒店、极飞科技深耕农业那样,选“自己能做透、别人难替代”的细分场景。比如做工业机器人,先聚焦“3C行业的装配环节”,比做“全行业通用机器人”更容易出成果。
2. 提前设计“可持续商业模式”,让资本看到“长期钱景”
别只靠卖产品赚钱,尽早布局“产品+服务”模式:比如卖设备的同时,提供运维、数据分析服务;或者做“租赁+按次收费”(如物流机器人按配送单收费),这些模式能让毛利率提升10%-20%,也更受资本青睐。
3. 融资要“选对伙伴”,不做“资本的傀儡”
每轮融资前想清楚:“这家投资方能给我什么资源?”(比如产业资本给渠道、财务资本给IPO辅导);同时通过“股权架构设计”(如设立员工持股平台、一致行动人协议)锁定决策权,避免“钱拿到了,公司管不了”。
4. 借政策“窗口期”,把上市提上日程
如果你的企业符合“研发投入高、有核心专利、商业化初期”,可以重点关注科创板、港股18C章:比如科创板对“硬科技企业”的市值要求最低仅10亿,港股18C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先进制造企业”上市。提前3-5年规划,才能少走弯路。

最后:上市是“成人礼”,不是“终点站”

云迹科技的敲钟声,本质是“技术+场景+资本”成功闭环的信号。对企业主而言,这波机器人IPO潮不是“别人的热闹”,而是一次“实战教学”——它告诉我们:硬科技企业的成功,不是靠“技术炫技”,而是靠“把技术落地到真实场景,再通过资本加速放大优势”。

就像支涛在上市仪式上说的:“机器人终会走进千家万户,但在此之前,我们要先把每个细分场景的服务做透。”对所有企业主来说,道理同样如此:IPO或许能帮你“站上更高的舞台”,但能让你“站稳脚跟”的,永远是“解决用户痛点的能力”。

下一个敲钟的企业,会是你的吗?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