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转型加速推进的背景下,新能源电池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驱动新能源材料市场需求持续扩容。在这一高景气赛道,中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中伟新材”)以一体化佈局、技术创新为核心竞争力,已成长为全球新能源材料领域的领军企业。在锂离子电池用镍系和钴系pCAM领域,中伟新材自2020年起连续五年出货量排名第一。于2024年,中伟新材所有pCAM产品的销售价值位居全球第一。
11月7日,中伟新材开啓港股招股,拟全球发售104,225,400股股份,招股价介乎每股34.00港元-37.80港元,每手200股,最低入场费7636.24港元,预计于11月17日正式登陆香港联合交易所。此次上市由摩根士丹利与华泰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
技术突破+垂直一体化佈局,夯实竞争壁垒
中伟新材从新能源电池材料的研发起步,持续推进产品多元化、产业链一体化,已形成涵盖镍系、钴系、磷系、钠系、锰系等全方位的材料产品佈局,并在资源端、冶炼端进行持续佈局,建立了一套从上游新能源金属开採、冶炼和精炼至新能源材料生产再到回收的一体化运营体系,实现了从上游资源到下游材料的垂直整合。
在技术研发层面,中伟新材建立了覆盖矿物冶金、材料研发、量产工艺开发、制造设备设计、产品测试及评估、回收等整个生产过程及产品生命週期的一体化研发平台,多项技术成果引领行业创新,为产品竞争力提供坚实支撑。公司率先开发出超高镍 pCAM、4.55V 高电压钴系 pCAM 等高端产品,满足市场长续航、高功率需求;在生产工艺上,首家採用OESBF 火法冶金技术冶炼红土镍矿,较传统 RKEF 方法减少约 10% 碳排放,同时提升多金属回收率;离心萃取技术的应用则彻底革新镍钴湿法冶金工艺,大幅提升生产效率与环保程度。此外,中伟新材还在积极开发适用于多种应用的下一代技术和材料,在高镍、钠系、磷系、钴系材料的产业化路径处于行业前沿。
更关键的是,中伟新材通过垂直一体化佈局,彻底打通新能源材料全产业价值链。上游资源端,公司在全球战略佈局红土镍矿、磷矿及锂等关键矿产资源资源,并建立了冶炼和精炼能力,有效保障原材料稳定供应,并避免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增强期成本优势。在生产端,公司已在中国、印尼、摩洛哥、韩国建立多个个生产基地,可满足全球市场需求;下游回收端,公司建成黑粉回收设施,可从废旧锂电池中回收镍、钴、锂等金属,形成“资源 - 产品 - 回收”的闭环。通过一体化佈局,中伟新材在提升营运效率的同时,实现成本节约并提升盈利水平,进一步巩固了其在新能源产业链的话语权和竞争力。
财务表现稳健,增长潜力持续释放
强劲的竞争优势转化为稳健的财务数据,中伟新材近年业绩呈现“规模扩张、盈利优化” 的良好发展态势。营收端,2022-2024 年从人民币 303.44 亿元增长至 402.23 亿元,复合年增长率 15.1%;2025 年上半年延续增长,营收达 213.23 亿元,其中海外收入佔比达50.6%,全球化佈局成效显著。
分业务来看,新能源电池材料在贡献收入基本盘的同时,新能源金属产品收入增长显著,收入佔比已从2023年的9.9%,大幅提升至2024年的33.5%,并于2025年上半年达到43.5%,成为重要增长引擎,反映公司上游资源佈局带来的收益释放。
盈利端,中伟新材的一体化运营模式带来了显著的规模与协同效应。上游资源保障了原料稳定供应并降低成本波动风险,下游材料端则通过高纯度、高能量密度产品持续提升附加值,盈利质量持续优化。2022年-2024年,中伟新材毛利从33.80亿元增至48.42 亿元,复合年增长率19.7%;EBITDA 从26.78 亿元增至 2024 年的 42.83 亿元,EBITDA 利润率提升至 11.7%,较2022年增加了1.8个百分点。
从行业前景看,全球低碳和能源转型趋势以及AI产业的爆发,为新能源材料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2024-2030 年全球镍系 pCAM 出货量年复合增长率将达 21.6%,其中高及超高镍pCAM出货量年复合增长率为36.3%。全球钴系pCAM的出货量预计2030年将增加至209.8千吨,2024年至2030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2.7%。
作为全球 pCAM 领域的龙头企业,中伟新材凭藉领先的技术研发体系以及全产业链整合的商业模式,既在成熟领域稳固市场份额,又能在新兴领域抢佔先发优势,已构建起难以複制的竞争壁垒。在行业高增长的背景下,公司有望持续受益行业发展红利,迎来长期成长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