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正式签署《大美丽法案》,影响有多大?

中金点睛
Jul 07

2025年7月4日,特朗普正式签署《大美丽法案》,基本兑现了其竞选期间提出的核心减税承诺。该法案分为五大部分,涵盖企业减税、个人与家庭减税、削减清洁能源补贴、压缩医疗补助(Medicaid)以及削减补充营养援助计划(SNAP)。整体来看,《大美丽法案》将在未来推升财政赤字,但部分赤字可通过关税收入予以对冲。我们测算显示,法案对2026年实际GDP的拉动在0.5个百分点以内,对通胀的推升作用不超过0.15个百分点;未来十年,关税+减税的组合将增加净赤字约1.3万亿美元,赤字率将维持在6%左右。鉴于当前失业率低、通胀温和、私人部门资产负债表健康,美国政府债务尚无迫切风险。中期来看,财政的约束将更多取决于通胀过高与财政效率下降,但目前这两种情形尚未出现。在通胀可控的前提下,美国财政的空间可能比过去40年来主流经济学所想的要更大。

1. 《大美丽法案》的核心内容有哪些?

该法案基本实现了特朗普在去年竞选时提出的“企业与家庭减税永久化”的主张,同时秉持了共和党所倡导的“小政府”理念,针对医疗补助与营养援助计划等社会福利支出进行了压缩削减,以达到“不养懒人”的目的。此外,法案还加快取消清洁能源补贴,这与特朗普支持化石能源、反对新能源的观点也是一致的(图表1)。具体来看:

图表1:《大美丽法案》的核心内容

资料来源:CBS News,New York Times, Bipartisan Policy Center, PWC, Bloomberg, 中金公司研究部资料来源:CBS News,New York Times, Bipartisan Policy Center, PWC, Bloomberg, 中金公司研究部

1) 企业减税:法案整体延续了2017年《减税与就业法案》(TCJA)的核心措施,明确将三项关键企业税收优惠永久化:首先是设备全额折旧,允许企业在购置特定资产时一次性抵扣全部成本,提升投资回报效率;其次是研发费用全额即时扣除,有利于鼓励技术创新,对高研发支出行业有益;第三是基于EBITDA的利息扣除限额,这有助于降低融资成本,对资本支出密集的行业尤为有利。

为了进一步减轻跨国企业的税务负担,法案取消了原定于2026年对全球无形低税收入、境外衍生无形收入以及税基侵蚀与反避税的上调计划,维持当前较低的优惠税率水平。此外,法案删除了具有争议的第899条款(即报复税)。此前财政部长贝森特宣布,美国已与其他G7国家就OECD全球税改框架中的“第二支柱”达成一致:低税利润规则和收入纳入规则将不适用于美国跨国公司及其子公司,从而有效保护了美国企业在全球税务规则变化中的竞争力。

2)个人及家庭减税:法案将永久延续《减税与就业法案》(TCJA)中较低的个人所得税税率与分档结构,维持当前37%的最高边际税率。同时,法案加大了税收抵扣:永久保留TCJA设立的加倍标准扣除额,并自2025年起在现有基础上一次性上调750美元。在州和地方税抵扣方面(SALT),将上限从目前的1万美元提高至4万美元(自2025年开始实施),但同时设定“日落条款”,自2030年起恢复至1万美元。法案也对劳动收入中的部分项目给予税收优惠:小费收入在2.5万美元以内可免税,加班工资则有最多1.25万美元的免税额度。

此外,汽车贷款利息每年可抵扣最多1万美元;年满65岁的老年人可享受最高6000美元的年度社会保障金专项抵税额度。法案还永久化了第199A条款下的20%合格商业收入抵扣,继续支持个体经营者和合伙制企业。在家庭税收方面,儿童税收抵免将从目前的每名儿童2000美元永久性上调至2200美元;儿童与受抚养人照护抵免比例则从现行的35%提高至50%。法案还提出设立“特朗普账户”,专门针对2025年至2028年出生的新生儿:联邦政府将为每名新生儿一次性注资1000美元,家庭每年可追加存入最多5000美元,账户余额将投资于跟踪美国股票指数的基金。雇主也可以为员工账户出资最多2500美元,且这部分金额不计入员工收入。

3)削减清洁能源补贴:法案对2022年《通胀削减法案》(IRA)中多项清洁能源税收抵免条款进行了调整,并提前终止部分优惠政策。具体而言,原本提供的每辆电动车最高7500美元的税收抵免将于2025年9月30日正式到期,不再延续。针对清洁电力项目,法案规定:风电和太阳能等项目仅在法案生效后12个月内开工,或最迟在2027年12月31日前建成投产,方可继续享受生产税抵免(PTC)和投资税抵免(ITC)。相比之下,核能、地热等其他可再生能源项目的税收抵免则可保留至2032年,时间更为宽松。

同时,法案进一步强化对“受关注外国实体”(FEOC)在关键材料供应和资本投入方面的限制。具体措施包括:细化“指定外国实体”与“受外国影响实体”的法律定义,设立关键零部件来源比例上限——若某项目中FEOC来源比例过高,将被直接取消享受税收抵免的资格。此举意在通过供应链审查和准入限制,强化美国在新能源领域的国家安全把控。

4)削减医疗补助(Medicaid):法案对联邦与州共同资助的医疗补助计划(Medicaid)进行大幅收紧。Medicaid主要服务于低收入人群、残疾人、老年人和儿童,覆盖美国约21%人口,并承担了全国约五分之一的医疗支出。法案新增一项对获取福利的工作要求:无业成年人每月需完成至少80小时的工作、培训或志愿服务,方可维持Medicaid资格。法案还加严了资产审查和资格复核程序。此外,用于州级配套资金的“医疗服务提供者税”上限将从目前的6%逐步下调至2032年的3.5%,这将减少州政府的出资额度,并相应缩减联邦政府的补贴配比。

根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BO)测算,这些改革措施在未来十年预计可削减约1万亿美元联邦支出,但也将导致约1180万人失去Medicaid医保覆盖。由于农村地区居民对Medicaid依赖程度普遍高于城市,此举可能使大量乡村医院陷入财务困境。为缓解影响,法案提出设立一项为期5年的专项基金,总额达500亿美元,用于支持农村医院维持运营与服务能力。

5)削减补充营养援助计划(SNAP):法案通过了三项改革措施削减SNAP支出:一是调整节俭食品计划,二是扩大受益人的工作义务,三是重新分配联邦与州政府之间的成本分担机制。在现行制度下,SNAP福利发放所需资金由联邦政府全额承担,而行政管理费用则由联邦和州政府按1:1比例分摊。新法案要求各州将行政成本的承担比例从50%提高至75%,并引入新的成本共担机制:如果某州存在较高的“错发率”(即错误发放福利的比例),该州还需分担一部分本应由联邦支付的福利发放费用。

此举实质上将更多财政压力转移至州一级政府。根据CBO的预测,这些将在未来十年使联邦政府减少约1860亿美元的SNAP支出。而根据CBPP的研究,这些削减最终可能会影响到4000多万人的福利,其中包括约1600万儿童、800万老年人和400万非老年残疾人等。

6)提高债务上限:法案将新增联邦债务上限从原先众议院版的4万亿美元上调至5万亿美元。

2.《大美丽法案》的刺激作用有多大?

不同机构测算显示,《大美丽法案》总体上会推高财政赤字,然而,由于特朗普政府同时在使用关税增加财政收入,我们必须综合考察“对外加税、对内减税”这一组合的经济刺激效果。根据CBO与CRFB的估计,在现有的《大美丽法案》下,考虑利息开支与关税收入,2024财年赤字率为6.3%,2025财年回落至5.6%,2026财年上升至6.1%。这表明,财政在2025年是边际收紧的,但到了2026年将重新转为扩张。如果我们假设财政乘数约为1,那么财政对2026年GDP增长的拉动约为0.5个百分点。此外,文献显示财政冲击对于通胀的影响乘数在0.1-0.5之间,我们不妨假设这个乘数为0.3,那么对2026年通胀率的推升作用约为0.15个百分点。

财政扩张推高GDP增长,这将增加对货币的交易需求。与此同时,美联储仍在继续“缩表”,这相当于将更多的美国国债投放向市场,同时回收流动性,货币供给将下降。另一方面,财政赤字意味着政府将发行更多国债,要让投资者放弃流动性而持有更多国债,这要求更高的利率水平。由此,短期美元利率将面临上行风险,美元汇率的贬值压力也可能随之减弱。

另一个观察是,《大美丽法案》鼓励企业投资和劳动力供给,但对低收入群体的消费支出可能产生抑制作用。这使该法案有利好大企业、不利低收入者、“劫贫济富”的嫌疑。例如,法案永久化了多个企业税收优惠政策,降低了企业面临的政策不确定性,有利于资本开支。对小费和加班收入的免税处理有助于提高劳动激励,而更严格的Medicaid与SNAP资格审查将促使部分劳动力重新进入市场,增强劳动力供给。但另一方面,法案削减了针对低收入人群的福利支持,这部分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实际可支配资源减少势必削弱其消费能力。根据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测算,减税+关税的组合可能导致美国收入后80%的家庭在税后和转移支付调整后的平均收入下降,而前10%的家庭的收入则可能上升(图表2)。从收入分配的角度看,《大美丽法案》可能加剧贫富差距;但从通胀影响来看,这种分配效应反而可能提高供给,抑制需求,从而缓解通胀压力。而通胀风险可控,也将增强财政扩张的可持续性。

图表2:关税与“大美丽法案”或加剧贫富分化

资料来源:Yale Budget Lab,中金公司研究部资料来源:Yale Budget Lab,中金公司研究部

3.《大美丽法案》的赤字成本有多高?

根据CBO测算,《大美丽法案》在2025-2034年间将使联邦赤字净增约3.4万亿美元。在此基础上,再计入约0.7万亿美元的新增利息支出后,赤字增幅将上升至约4.1万亿美元。另一方面,CBO预计关税或可在未来十年带来约2.8万亿美元的潜在收入,若扣除这部分收入,未来十年新增净赤字规模将缩减至1.3万亿美元。我们也参考了CRFB、JCT和Tax Foundation等不同机构的测算,平均来看,四家机构对于未来十年新增净赤字规模的预测中枢为1.5万亿美元(图表3)。根据这些估算,我们预计2025-2034年的赤字率将维持在6%左右(图表4)。从节奏来看,赤字率呈现出“前高后低”走势,这是因为大部分减税措施将在2026-2029年期间推行,到了2030年后,多项减税措施将陆续到期(图表5)。

图表3:不同机构对《大美丽法案》的赤字成本预测

注:利息支出统一使用CRFB测算,关税收入统一使用CBO测算  资料来源:CBO,CRFB,JCT,Tax Foundation,中金公司研究部注:利息支出统一使用CRFB测算,关税收入统一使用CBO测算 资料来源:CBO,CRFB,JCT,Tax Foundation,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4:美国财政赤字率或将维持在6%左右

资料来源:CRFB,CBO,中金公司研究部资料来源:CRFB,CBO,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5:赤字率呈现“前高后低”走势

资料来源:CBO,中金公司研究部资料来源:CBO,中金公司研究部

对于美国财政前景,目前市场存在争论。主流观点认为,随着联邦政府债务水平不断攀升,美国财政状况不可持续,因此应采取财政紧缩政策加以遏制。这种观点深受古典主义学派的“平衡财政”理念的影响,其核心在于将政府财政视为家庭收支账户,强调政府应削减开支或增加税收,避免长期财政赤字,减少对经济的过度干预。为了约束政府发行货币和财政扩张的行为,古典主义者认同商品货币论,并主张实施“金本位”制度。

然而,凯恩斯主义者对此持不同看法。他们强调政府在经济运行中应扮演积极角色。当经济陷入衰退时,政府应加大财政支出以提振需求,哪怕出现赤字也无妨;相反,在经济过热、通胀上升时,才需要通过增税或削减支出来降温。这种观念的一个延伸是“功能财政”理念,财政政策的出发点不是维持预算平衡,而是服务于宏观经济目标——如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财政赤字或盈余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财政对整体经济运行是否“有效”。这并不是说凯恩斯主义者就不担心政府债务,而是他们认为政府债务的主要约束来自通胀,而非债务率本身。

进一步地,凯恩斯主张国家货币论,反对“金本位”,并将其称为“最后的野蛮”。而由凯恩斯主义演变而来的现代货币理论认为,政府债务与私人债务有本质区别,对于拥有货币主权的国家,其财政约束较小。由此存在一种可能:在通胀可控的前提下,美国财政扩张的空间比过去40年主流经济学所想的要更大。

我们认为凯恩斯主义视角更符合当下的宏观环境:当前美国经济充分就业,通胀温和,财政不需要进一步扩张,但也不必要刻意追求紧缩。维持当前的赤字规模不必然增加政府债务风险,反而是过于追求财政平衡容易造成非必要的失业,不利经济稳定。事实上,《大美丽法案》已经包含了诸多削减福利支出的措施,而且如果法案中的减税条款不能得到延长,叠加关税冲击,将带来显著的财政紧缩效果。

中期来看,美国财政扩张的约束主要来自通胀压力及财政效率下降,但截至目前,这两种情况尚未显现。 此外,疫情后的经验表明,控制通胀其实并非难以实现。即便美联储在2022年加息有所滞后,最终仍成功将通胀压制下来。由此带来另一个推论:在财政相对宽松的环境下,美国货币政策可能在较长时间处于相对偏紧的状态。美联储将从“主角”转为“配角”,货币政策关注点将从“抗通缩”转向“防通胀”。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