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消费品研究:舌尖上的盛宴

中金点睛
Sep 11

中金研究

2025年,我们观察到市场对东南亚国家高度本地化产业的关注持续增强,这类产业相对独立于全球供应链及贸易摩擦。我们认为,食品饮料及餐饮服务相关的消费品牌可能存在系统性投资机会。根据欧睿2024年数据显示,酒精饮料(483亿美元)、软饮料(393亿美元)、乳制品(247亿美元)、主食类食品(429亿美元)及餐饮服务(116亿美元)为东南亚六国主要本地化消费细分市场。根据欧睿预计,上述行业的可投资市场总规模(TAM)在2024‒2029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7.7%、8.4%、6.0%、9.1%及3.6%,增长动力主要来自本地采购及供应链优势、文化偏好及政策保护。

摘要

本报告旨在构建分析框架,并识别有望从东南亚六国消费阶层崛起中受益的消费品类别及企业。我们认为以下关键信息有助于未来数十年的投资逻辑构建:

► 人口结构优越,并且购买力持续增强。东南亚六国的消费由约6.24亿消费者驱动,其中千禧一代(1980–1994年出生)、Z世代(1995–2009年出生)和α世代(2010–2024年出生)占比接近70%。我们认为庞大的年轻人口基数及教育水平提升,有望增强消费者的购买力,使东南亚成为未来20年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消费市场之一。我们进一步将东南亚六国划分为:1)日趋成熟的市场: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主要满足高层次消费需求;2)高速增长的市场:如印度尼西亚、越南和菲律宾,推动商品和服务消费升级及高端化。

► 食品饮料品牌投资或具投资前景。消费在东南亚六国经济中占比高且增长潜力较大。2024年,总量达2.1万亿美元,占GDP的55%。对于新兴东南亚国家而言,食品饮料是最大单一消费品类,占个人消费支出的24–36%,符合恩格尔定律。从人均支出角度来看,东南亚六国食品饮料年人均支出约为1,250美元,仅为韩国和日本等东亚成熟市场的66%及44%,表明行业仍具有显著增长及高端化的潜力。我们认为,随着家庭平均收入提升,该趋势有望持续。

► 具有泛东盟市场覆盖或拓展意愿的消费品牌或更具投资价值。尽管本土食品饮料企业在口味和渠道上具有先发优势,我们认为多品类和跨区域的企业在供应链及分销协同上具备成本优势,能够有效应对全球品牌扩张的竞争压力,并可通过并购实现更高增长。

风险

1)原材料成本上升及供应链中断;2)核心市场监管及税收压力;3)核心市场经济增速放缓;4)汇率波动风险。

正文

东南亚市场土壤

图表1:2024年东南亚六国的宏观经济概况、核心消费人群以及消费趋势

资料来源:欧睿,Haver Analytics,彭博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资料来源:欧睿,Haver Analytics,彭博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

东南亚消费市场的核心驱动力是什么?

私人消费支出是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和新加坡等东南亚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力。在这些经济体中,私人消费通常占国内经济总量较大的比重——2024年分别达到名义GDP的76%、61%、58%、55%、54%和31%,体现出内需对维持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我们认为,这一现象主要得益于东南亚相对年轻的人口结构(消费者在电子、时尚和食品等领域支出意愿较强)、持续扩大的中产阶级群体、较高的数字化普及率以及文化驱动型消费。尽管净出口和投资也在逐步增加,内需仍是该地区经济增长的核心支柱。

图表2:2000‒2024年东南亚六国消费占GDP比重

资料来源:欧睿,中金公司研究部资料来源:欧睿,中金公司研究部

东南亚市场具有明显的多样性,而其市场凝聚力主要依靠经济与安全合作的核心框架来维系。各国在经济阶段、监管成熟度及与外资融合的程度上均存在差异。此外,历史上所受的不同影响、文化偏好、地方口味及语言多样性,也要求消费品牌必须针对不同市场调整策略与产品方案,这同时为构建区域化业务增加了复杂性。我们认为,支撑东南亚强劲私人消费的因素包括以下几点:

► 人口结构:印度尼西亚和越南等国家的私人消费得益于年轻且不断增长的人口,这些国家拥有庞大的国内消费群体,二线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为消费提供了有力支撑。相比之下,新加坡等发达国家虽然面临人口老龄化,但其工资水平上升并且向金融科技等高附加值服务业的转型,有望推动消费增长。

► 城市化与中产阶级壮大: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等经济体中,千禧一代和Z世代的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叠加上日趋增长的数字经济发展浪潮,可能会带动消费升级、现代零售、线下餐饮体验及服务的需求。

► 海外劳工汇款:大部分的菲律宾海外务工人员(OFW)和印度尼西亚的海外劳工通过对收入缴税和向家人汇款为国家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汇款缓解了家庭预算压力并支撑了国内消费市场。自1970年代起,两国政府为应对就业市场压力而启动劳务输出政策以来,部分劳工便开始赴海外工作。根据菲律宾统计局数据,2023年菲律宾海外务工人员数量达216万(2022年为196万),同年侨汇规模达372亿美元(2022年为361亿美元)。

► 刺激政策:印度尼西亚和泰国的消费普遍受到政府补贴和强有力的服务业刺激措施支持。根据印尼国家营养局局长,印度尼西亚推出的免费午餐计划预计在2025年第一阶段投入75亿美元,并于2026年有望提升至214亿美元,该计划可能覆盖超过8,300万人,并有效推动乳制品、加工食品及饮料产品市场的增长。

私人消费仍是东盟经济体的关键增长支柱,但维持其增长动力需要综合管控好通胀与家庭债务,并通过结构性改革提升家庭收入。此外,我们认为内需强劲的国家(如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及对外贸易依存度较低的经济体,可能对全球关税摩擦具有韧性,其消费者信心也往往更为乐观。

东南亚六国的核心消费群体

年轻的消费群体:千禧一代及往后的人群正在主导消费和劳动力市场

2024年,东南亚六国人口结构呈现年轻化的显著特征,在其6.24亿总人口中,近70%年龄低于45岁。随着千禧一代(1980‒1994年出生)逐渐进入消费高峰期,我们认为东南亚人口红利的资本化有望在未来数十年持续扩张。然而,我们认为如何为持续增长的年轻人口创造充分的就业机会并培育消费市场,可能成为东南亚地区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到2040年,婴儿潮一代将逐步退出消费主力舞台,而Z世代(1995‒2009年出生)将进入消费高峰期,α世代(2010‒2024年出生)则将作为数字原住民一代崭露头角。这一代际更迭有望深刻重塑消费市场格局,使消费者更倾向于个性化、数据驱动的购物决策,从而对生活方式与零售行业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图表3:2024年东南亚六国的人口代际划分

资料来源:欧睿,中金公司研究部资料来源:欧睿,中金公司研究部

互联网普及率与电商渗透率的持续提升、家庭规模的逐步缩小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可能在未来十年显著重塑东南亚消费品牌的市场格局。我们认为,该地区的消费品牌市场或将更加注重性价比、便捷性、个性化及数字化整合。提供小规格的包装、更高的配送时效性及契合都市生活需求产品的企业有望占据市场先机,而转型迟缓的传统品牌则面临边缘化风险。除本土市场趋势外,我们还预见到全球范围内消费品及供应链的本地化与自给自足的趋势将日益强化,以应对不断升级的贸易摩擦。

图表4:2024年东南亚六国及部分国家的互联网普及率

资料来源:欧睿,中金公司研究部资料来源:欧睿,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5:2020‒2029年东南亚六国的在线零售渗透率

资料来源:欧睿,中金公司研究部资料来源:欧睿,中金公司研究部

更具价值洞察能力的消费者:教育水平提升或推动消费者从“看价格”转变为“品价值”的消费模式

我们认为大众的教育水平是推动生产力、工资增长以及最终消费支出的关键因素。1977‒2024年期间,东南亚六国的教育与职业培训迎来了蓬勃的发展。其中,越南、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中等与高等教育毕业生占比分别增长了70个百分点、66个百分点、49个百分点、48个百分点、40个百分点和37个百分点,达到75%、83%、65%、80%、57%和76%。未来十年,我们预计将涌现出一批成熟且具有价值判别力的消费者。这类消费者的出现可能提升市场对品牌更优、品质更高的消费品及服务的需求。

图表6:1977‒2024年东南亚六国15岁以上人口的教育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资料来源:欧睿,中金公司研究部资料来源:欧睿,中金公司研究部

具备强购买力的消费者:日益壮大的中产阶级将成为消费增长新动力

根据欧睿数据,2024年在东南亚六国中,低收入及中低收入家庭数量接近1.1亿户,形成了以该群体为主的“橄榄型”收入结构——超过60%的家庭属于这两个收入阶层。因此我们认为,现阶段东南亚家庭的消费重心在于追求“物有所值”,其核心需求主要集中于满足大众化消费和基本生活需求的品牌。

鉴于东南亚快速的经济增长与城市化进程,到2030年东南亚六国有望新增2,180万户的中高收入家庭及1,950万户高收入家庭。我们预期收入水平的提升有望推动东南亚从底层厚重的“金字塔型”经济结构转变为真正由中产阶级驱动的经济模式,进而引领市场转向品牌化与高品质的商品及服务消费。此外,我们将东南亚六国消费市场划分为两类:成熟市场(如马来西亚、泰国和新加坡)与高增长市场(如菲律宾、越南和印度尼西亚)。后者具备更高的可支配收入增长潜力,且到2030年预计有望新增更多的中高收入和高收入家庭。

图表7:东南亚六国的收入水平持续提高,中产家庭日益增多,有望刺激消费增长

资料来源:欧睿,中金公司研究部资料来源:欧睿,中金公司研究部

东南亚消费者的支出结构侧重哪些品类?

消费是东南亚六国经济发展的基石和较具潜力的组成部分,2024年消费总规模达2.1万亿美元,占GDP总量的55%。我们首先从人均消费支出的角度解析,将东南亚消费市场分为六大关键板块,分别为民生消费、餐饮服务、出行与通讯、住房和家居、穿戴、食品饮料。

2024年,除发达国家新加坡以外,食品与饮料支出是东南亚五个新兴经济体最大的单一消费类别,占个人消费支出的24%至36%——这一普遍现象符合恩格尔定律。然而,东南亚六国的人均年度食品与饮料支出仍处于较低水平,约为1,250美元,仅达到韩国和日本等更为成熟的东亚经济体支出水平的66%和44%。我们认为,随着家庭平均收入的提高,该领域的消费存在增长和消费升级的空间。

图表8:2024年东南亚六国的人均消费支出对比

注:住房支出包括实际租金、房屋维修、公用事业费用和其他相关服务费用;资料来源:欧睿,中金公司研究部注:住房支出包括实际租金、房屋维修、公用事业费用和其他相关服务费用;资料来源:欧睿,中金公司研究部

我们将通过以下方式解读投资机遇:第一,剖析东南亚特有的消费叙事与市场趋势;第二,借鉴成熟亚洲消费市场的发展模式并指出差异所在;第三,聚焦食品饮料板块的本土消费品牌企业龙头,最终为投资者提供一份完整的东南亚消费市场指南。

图表9:2024年东南亚六国的个人消费支出对比

注:住房支出包括实际租金、房屋维修、公用事业费用和其他相关服务费用;资料来源:欧睿,中金公司研究部注:住房支出包括实际租金、房屋维修、公用事业费用和其他相关服务费用;资料来源:欧睿,中金公司研究部

通过对比东南亚六国经济体与中国,我们发现越南、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快速增长经济体的人均消费支出水平与中国2010年代中期的水平相当(约为中国人均消费支出水平的45%-60%),这一阶段通常伴随消费升级和高端化消费的趋势。而泰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相对成熟的消费市场的人均消费水平则与2020年代及以后的中国相当,我们认为这些市场更可能出现追求更高品质的消费形态。

消费品市场洞察

酒精饮料:啤酒、烈酒、葡萄酒及其他

根据欧睿数据,2024年东南亚六国的酒精饮料市场规模达483亿美元,其中啤酒、烈酒和葡萄酒分别占据65%、27%和7%的市场份额。在零售额和销量层面,啤酒始终保持着在该区域中最大的酒饮品类地位。我们认为,啤酒在东南亚地区具有不可撼动的市场偏好与普及度,其原因在于:啤酒的消暑特性适应当地炎热气候、价格亲民、且拥有本土化品牌与供应链体系,使之成为休闲饮酒场景的最佳选择。而葡萄酒与烈酒因价格昂贵、消费门槛较高,目前在该地区仍处于发展初期,多限于特殊场合消费。

随着人均GDP的提升,东南亚地区可能会遵循一条可预见的酒精消费高端化路径,这与全球趋势一致——收入水平提高后,消费者往往会从廉价的本地啤酒转向消费进口高端烈酒。然而,我们认为东南亚市场在销量增长模式上可能不会完全复制西方市场路径,主要原因包括健康意识的提升、监管压力以及文化背景的影响。例如,在马来西亚等穆斯林为主的消费市场,由于大部分人口的宗教习俗,酒精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可能较弱;而新加坡的情况则可能源于高额酒精消费税(每升纯酒精约60‒88美元)的抑制效应。  

图表10:2024年东南亚六国酒精饮料的市场规模

资料来源:欧睿,中金公司研究部资料来源:欧睿,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11:受炎热气候影响,啤酒在东盟地区是最受欢迎的酒精饮品(2024年数据)

资料来源:欧睿,中金公司研究部资料来源:欧睿,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12:酒精饮料支出与GDP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2024年数据)

资料来源:欧睿,中金公司研究部资料来源:欧睿,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13:人均酒精消费量与GDP呈现中等程度的正相关性(2024年数据)

资料来源:欧睿,中金公司研究部资料来源:欧睿,中金公司研究部

根据欧睿数据,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越南等新兴市场的酒精饮料消费在2024‒2029年期间,有望实现高速增长,零售额有望实现13%、12%和11% 的双位数增长,销售量有望实现8%、7%和5%的高个位数提升。而新加坡、泰国和马来西亚等成熟的酒精饮料市场,增长态势则较为平缓,实际零售额有望实现5.1%、4.3%和4.3%的增长,销量有望实现2.4%、1.4%和0.1%的增速,这主要源自于已经较高的人均消费基数和市场成熟度。

我们认为东南亚六国的啤酒消费普及历程与欧洲贸易来往及西方饮酒文化的影响密不可分。啤酒在各个东南亚国家的市场发展历程如下:

1)越南:啤酒于19世纪法国殖民时期传入越南,其中清新爽口的生啤(bia hơi)成为当地标志性的平价饮品。该品类由西贡啤酒公司(Sabeco)推广普及,该公司前身为法国企业家于1875年创立的印度支那酿酒冰业公司(BGI),1890年以河内啤酒公司(Habeco)名义拓展至河内市场。

2) 马来西亚:在英殖民时期,英国的定居者与商人将啤酒引入马来西亚,并在城市地区逐渐形成了饮酒文化。这一影响直接促使当地啤酒产业的诞生,例如1964年成立的马来西亚健力士(Guinness Malaysia)和1969年成立的马来西亚皇帽(Carlsberg Malaysia)。如今,啤酒饮料在马来西亚零售市场仍然普及,但由于伊斯兰教法和宗教影响,穆斯林群体被禁止饮酒。

3)新加坡:在19世纪英国殖民时期,啤酒通过英国商人和水手的消费逐渐普及起来。由于当时本地供应链生产能力有限,啤酒早期是外籍人士群体中的奢侈品。如今已成为新加坡象征的虎牌啤酒(Tiger Beer)诞生于1932年,由亚太酿酒厂(Asia Pacific Breweries,前身为 Fraser & Neave与喜力啤酒合资成立的马来亚酿酒厂)推出。

4)菲律宾:在16世纪西班牙殖民时期,获取啤酒的渠道相当有限,传统饮品如椰子酒(tuba)更为常见,直到1890年生力啤酒厂(San Miguel Brewery)成立。1898年美国治理时期,啤酒的商业化供应才开始蓬勃发展,美国侨民青睐更清淡、更凉爽的啤酒,这种啤酒比浓烈的西班牙葡萄酒更适合热带气候。

5)印度尼西亚:荷兰东印度公司于17世纪引入的啤酒主要面向欧洲定居者,但供应量有限。啤酒的商业化始于1929年喜力啤酒(Heineken)进入印度尼西亚泗水市,其业务在后独立时代发展为星酿啤酒(Multi Bintang),现已成为印度尼西亚最畅销的啤酒品牌。

6)泰国:该国啤酒产业的商业化主要由欧洲商人及外交官推动而孕育,并始于首家大型啤酒厂——Boon Rawd Brewery的创立。该厂于1933年在德国酿酒技术支持下成立,并生产出知名的胜狮啤酒(Singha Beer)。过去近一个世纪以来,泰国啤酒市场主要由两大巨头主导:分别为生产经典拉格啤酒,即胜狮啤酒和象牌啤酒闻名的Boon Rawd Brewery与Thai Beverage。随后,豹王啤酒作为更平价的选择出现,形成了主导全国便利店货架的三大主流啤酒品牌。

我们认为未来东南亚六国啤酒市场的增长可能源于以下三点:1)现代零售渠道(非即饮渠道)的快速扩张;2)随着中等收入消费者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主力,高端化趋势和消费升级将推动消费者转向更优质、更具风味的产品;以及3)随着消费者饮酒习惯趋向低酒精度,更多元的口味选择将受到Z世代和千禧一代的欢迎。

东南亚地区的酒精饮料市场竞争激烈,国际啤酒品牌与本土龙头企业正在激烈争夺市场份额。喜力、嘉士伯(Carlsberg)、帝亚吉欧(Diageo)和保乐力加(Pernod Ricard)等跨国酿酒与烈酒集团主导着高端细分市场及都市消费圈。而泰国饮料(Thai Beverage)、波恩罗德酿酒厂(Boon Rawd Brewery)、西贡啤酒、生力集团(San Miguel)和皇胜酒业(Emperador)等本土龙头企业则通过三大核心优势守住大众市场:1)免关税带来的价格优势;2)适应区域偏好的本土传统风味,如泰国的湄公酒(Mekhong)、印度尼西亚的亚力酒(arak)、菲律宾的兰姆诺酒(lambanog);3)将品牌定位为国民骄傲与国家遗产的战略。

图表14:东南亚酒精饮料市场的主要参与者

注:数据截至2025年8月13日;TRAIN法案的全称是《加速与包容性税收改革法》,其由菲律宾财政部于2025年1月1日开始执行;估值倍数、收入与利润增长率采用彭博一致预期预测数据  资料来源:《加速与包容性税收改革法》,彭博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注:数据截至2025年8月13日;TRAIN法案的全称是《加速与包容性税收改革法》,其由菲律宾财政部于2025年1月1日开始执行;估值倍数、收入与利润增长率采用彭博一致预期预测数据 资料来源:《加速与包容性税收改革法》,彭博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

软饮料:碳酸饮料、瓶装水和功能饮料

2024年东南亚六国软饮料市场规模达393亿美元,其中碳酸饮料、瓶装水、即饮饮料、能量饮料及其他品类分别占据32%、30%、25%、11%和2%的市场份额。我们观察到该市场呈现三大核心趋势:

► 对低糖或无糖及功能性饮料的需求日益增长:为应对肥胖和糖尿病发病率上升的问题,泰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已实施糖税政策(而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和越南虽尚未直接征收糖税,但正在推动对含糖饮料实施强制标签标识和广告限制)。这些税收主要针对含糖饮料,包括碳酸软饮料、能量饮料以及部分即饮茶饮和果汁。传统软饮成本上升与健康意识的增强,共同推动了消费者转向低糖替代品(如零度可口可乐或百事无糖可乐),这一趋势已毋庸置疑。


► 碳酸饮料高端化:在东南亚地区,诸如荔枝、芒果、山竹、火龙果等具有异域风情和本地特色的口味正逐渐在碳酸饮料品类中流行。与此同时,手工苏打水和高端调饮(如汤力水、姜汁汽水)在城市市场的需求也持续增长。

► 无糖及植物基饮料日益风靡:我们认为,随着消费者寻求更健康的饮品选择,即饮茶、果味水以及椰汁、桃汁、荔枝水等,正迎来增长机遇。此外,由于东南亚炎热气候下消费者追求清凉解暑与养生功效,柠檬草、菊花、四季橘等草本传统饮品也持续受到青睐。

图表15:2024年东南亚六国软饮市场规模

资料来源:欧睿,中金公司研究部资料来源:欧睿,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16:2024年东南亚六国软饮料市场份额

资料来源:欧睿,中金公司研究部资料来源:欧睿,中金公司研究部

根据欧睿,2024‒2029年间越南、菲律宾和泰国软饮料市场的零售额预计将实现较高增速(分别为10%、10%和8%),销量增速亦有望达到6%、6%和4%,显著高于全球7.4%和3.5%的平均增速。与此同时,由于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为应对糖尿病问题实施了更严格的糖税和标签法规,其软饮料市场增速可能相对缓慢,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根据2024年预算案,马来西亚自2019年起实施的每升50仙糖税,并将于2025年上调至每升90仙(较现行税率提高80%),此举可能导致含糖饮料消费需求下降。新加坡则于2023年开始实施的“营养等级”标签制度,将根据饮料的糖分和饱和脂肪含量划分为A、B、C、D四个等级,以抑制民众的糖分摄入量。

我们预计本土品牌在即饮茶和咖啡领域有望获得更多市场发展机会,因为这两个品类具有高度本土化的特征,外国品牌的市场渗透难度较大。例如:Sermsuk集团旗下的Oishi绿茶通过调整甜度以适应泰国消费者口味,成为日式绿茶市场的龙头;Universal Robina推出的C2绿茶以更低价格和本土化生产颠覆菲律宾市场,主打“比碳酸饮料更健康”的定位;Yeo's饮料凭借浓郁的土生华人特色,为注重健康的新加坡消费者提供低糖和高品质饮品选择;Mayora Indah的Kopiko咖啡采用印度尼西亚焦糖工艺制作,契合菲律宾人对甜味的喜好;马山集团旗下的Wake-Up Café则是越南广受欢迎的罐装浓咖啡,以亲民价格深入渗透至夫妻店传统销售网络。

东南亚的软饮料市场由国际巨头、区域龙头和新兴本土品牌共同主导,其成功源自于本土化策略、强大的分销网络、精准的营销策略以及对健康趋势的响应。历史上,东南亚曾培育出多个市场领先的能量与功能饮料品牌(如F&N的100plus、红牛的Kratingdaeng、卡拉宝的Carabao Dang、Osotspa的M-150),这主要得益于两大因素:其一,该地区以体力劳动为主导的市场结构,建筑工人、农民和工厂员工在高强度工作后需要快速补充能量;其二,热带气候下人们对补水和提神的持续需求,以应对疲劳与脱水问题。

展望未来,我们认为一些东南亚六国经济体准备开征糖税,将使软饮料市场日趋严峻。政府针对高含糖量饮料征税,相关企业需调整定价策略或改进配方以降低产品含糖量。在此背景下,IF Beverage和IMCOCO等新兴品牌正积极创新,推出椰子水、维生素强化饮料、非浓缩还原果汁等更健康的饮品,并着力打造价格之外的价值主张。

图表17:东南亚软饮料市场的主要企业

注:数据截至2025年8月13日; 估值倍数、收入与利润增长率采用彭博一致预期预测数据                    资料来源:彭博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注:数据截至2025年8月13日; 估值倍数、收入与利润增长率采用彭博一致预期预测数据                   资料来源:彭博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

乳制品:牛奶和酸奶

2024年,东南亚六国乳制品市场规模达247亿美元,其中鲜奶、婴幼儿食品和植物基乳品分别占据68%、27%和5%的市场份额。我们认为,东南亚人均仅11升的年乳制品消费量,相较于全球28升的人均消费量仍处于低位,未来增长潜力主要来自三大驱动因素:其一,居民可支配收入提升带动购买力增强;其二,东南亚六国家用电器升级使冷藏储存能力提升,扩大了鲜奶和酸奶产品的消费场景;其三,疫情后健康意识提升推动消费者转向更健康的乳制品替代选择。

图表18:2024年东南亚六国乳制品市场规模

资料来源:欧睿,中金公司研究部资料来源:欧睿,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19:2024年东南亚六国主要乳制品品类的市场份额

资料来源:欧睿,中金公司研究部资料来源:欧睿,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20:2024年部分国家的人均鲜奶消费量

资料来源:欧睿,中金公司研究部资料来源:欧睿,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21:2024年部分国家每千头奶牛的平均鲜奶产量

注:由于无法获得奶牛的具体数量,使用了牛的总头数作为分母来计算奶牛单产资料来源:欧睿,中金公司研究部注:由于无法获得奶牛的具体数量,使用了牛的总头数作为分母来计算奶牛单产资料来源:欧睿,中金公司研究部

然而,乳制品自给率低仍是东南亚市场面临的主要挑战。受气候、品种、基础设施及经济因素等多重影响,东南亚地区的牛奶产量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主要原因包括:

► 该地区炎热潮湿的气候可能导致热应激。尤其是像荷斯坦-弗里西亚这样的高产奶牛品种,天然更加适应温带气候。东南亚六国的热带高温高湿环境可能会减少奶牛的采食量,降低其繁殖力和产奶量。温暖潮湿的条件也会增加养殖场中乳腺炎、蜱传疾病和蹄部问题的风险。

► 当地牛种遗传潜力有限。东南亚的许多奶牛是本地杂交品种(沙希瓦尔牛和布拉曼牛)或低产奶牛类型,与高产的荷斯坦牛或泽西牛不同。小型养殖户难以获得优质精液,且育种项目规模小,限制了遗传改良。

► 小规模且低效的农业生产模式。东南亚大多数奶牛场规模小而分散,仅拥有5‒20头牛,难以形成规模经济。由于缺乏现代化挤奶设备、冷却系统和兽医护理,小型奶农的运营效率普遍较低。

截至2024年,由于本土鲜奶产量较低,多数东南亚国家仍依赖欧洲、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乳制品进口,这一现象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尤为明显。欧洲品牌如皇家菲仕兰(子品牌Dutch Lady)、雀巢(Swiss和Milo)、达美和达能,在2015‒2024年间始终保持领先地位,尤其在奶酪、有机奶和婴幼儿配方奶粉等高端乳制品领域。而本土乳业品牌如Vinamilk、Indofood、Farm Fresh、Cimory、Ultrajaya则凭借新鲜度、价格优势和文化适应性(如在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获得清真认证),主导鲜奶、豆奶和炼乳等大众市场。

图表22:东南亚乳制品市场的主要企业

注:数据截至2025年8月13日;RTC和RTE分别代表预加工和即食;估值倍数、收入与利润增长率采用彭博一致预期预测数据;资料来源:公司公告,彭博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注:数据截至2025年8月13日;RTC和RTE分别代表预加工和即食;估值倍数、收入与利润增长率采用彭博一致预期预测数据;资料来源:公司公告,彭博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

主食类食品:方便面、烘焙食品和加工食品

2024年,东南亚六国主食类食品的市场规模达429亿美元,其中大米、面食及面条、烘焙食品、加工肉类以及其他品类分别占据59%、19%、19%以及3%的市场份额。我们认为方便面已深度融入东盟饮食文化,主要原因包括价格亲民、食用便捷、可适配本地口味且能在紧急情况下充当必需食品。它不仅是零食,更是该地区许多人的“生命线”。例如,印度尼西亚的Indomie、泰国的Mama、菲律宾的Lucky Me!、越南的Hao Hao和Omachi等知名品牌均广受欢迎。城市化与日益繁忙的生活节奏正促使消费者转向便捷快速的餐饮选择,例如早餐谷物、加工肉类及海鲜制品。中产阶级规模的扩大进一步推动了这类产品的普及——中产阶级不仅具备更强的消费能力,也更青睐便捷的饮食方案。

图表23:2024年东南亚六国主食类食品的市场规模

资料来源:欧睿,中金公司研究部资料来源:欧睿,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24:2024年数据显示方便面是东南亚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资料来源:欧睿,中金公司研究部资料来源:欧睿,中金公司研究部

东南亚的主食类食品市场竞争格局仍高度分散,由多个本土头部企业主导。尽管经济环境充满挑战,2024年东南亚主食类食品多个品类的新产品活跃度仍有所提升,这主要得益于能够发挥规模优势的现有行业参与者。例如,印多福(Indofood)旗下的营多面(Indomie)针对消费者对韩式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推出了韩式拉面系列。该新品系列提供多种包装规格,采用高端包装和品牌设计,旨在满足印尼消费者对韩式产品不断增长的喜好。Masan旗下的美特德尔(Meat Deli)推出了多种即食肉制品,如春卷、香肠、肉松、鸡肉干和肉卷,深受越南消费者欢迎。生力食品旗下的普尔食品(Purefoods)持续通过创新产品激活市场,例如推出韩式烤肉味、Mechado风味和Salpicao风味的咸牛肉罐头,彰显了其对产品开发和市场扩张的承诺。

图表25:东南亚主食类食品市场的主要企业(1/2)

注:数据截至2025年8月13日;估值倍数、收入与利润增长率采用彭博一致预期预测数据;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彭博资讯, 欧睿,中金公司研究部注:数据截至2025年8月13日;估值倍数、收入与利润增长率采用彭博一致预期预测数据;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彭博资讯, 欧睿,中金公司研究部

餐饮服务:快餐连锁与咖啡连锁

2024年,东南亚六国餐饮服务的市场规模达116亿美元,其中连锁餐饮与独立餐饮分别占据28%和72%的市场份额。我们认为,当前年轻一代工作时间延长、通勤频率增加、日常生活碎片化是推动快餐品牌扩张的关键动力,这为那些迎合便捷消费需求的品牌带来了发展机遇。

从地理市场角度来看,越南、印度尼西亚和泰国是前景广阔的市场,这三个国家占据了东南亚六国餐饮服务市场总销售额的72%(图表67),且连锁餐饮市场发展潜力巨大——2024年其连锁化率分别仅为7%、13%和34%。而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餐饮市场规模相对较小,2024年销售额合计仅占区域总额的28%,但市场成熟度较高且体系化程度突出,连锁餐饮占比分别高达72%、45%和33%。

图表26:2024年东南亚六国餐饮市场零售额

资料来源:欧睿,中金公司研究部资料来源:欧睿,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27:2024年连锁与独立餐饮销售额占比

资料来源:欧睿,中金公司研究部资料来源:欧睿,中金公司研究部

从增长角度来看,菲律宾、越南和马来西亚等是东南亚领先的餐饮服务市场,2024‒2029年餐厅零售额预计分别增长11.1%、8.5%和5.9%(保持高个位数以上的增长),门店数量预计分别增长3.1%、3.9%和4.2%。而印度尼西亚、泰国和新加坡的餐厅零售额增幅预计低于全球平均水平,预计分别达到4.7%、4.5%和3.0%,但门店扩张速度或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分别增长1.9%、1.6%和1.5%。

东南亚餐饮服务业正经历运营模式与服务形式的变革。传统独立餐厅逐步转型为融合堂食、外卖与外带等多重营收渠道的复合业态。这一趋势在咖啡、奶茶及饮品连锁领域尤为显著,众多门店通过开发混合运营模式,将传统就餐空间与专门的外卖订单处理区及线上加线下(O2O)履约专区相结合,既压缩了实体经营面积,又实现了物业空间利用效率和运营效能的双重提升。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东南亚六国经济体为麦当劳、肯德基、赛百味、必胜客、达美乐和汉堡王等以西式餐饮为主的国际连锁品牌提供了巨大市场。然而,本土连锁快餐品牌同样凭借独特的本地化口味和定位赢得了消费者青睐:菲律宾快乐蜂集团(Jollibee Group,旗下拥有快乐蜂炸鸡、超群、红丝带、Mang Inasal、高地咖啡)、越南马山集团(福隆奶茶店)、金门餐饮和Pizza 4P's、印尼Fore Kopi、马来西亚Tealive与Oriental Kopi等企业通过深度融入地域特色的产品理念,成功获得了当地消费者的青睐。

东南亚六国快餐业普遍呈现高热量饮食特色,炸鸡、汉堡、奶茶及含糖饮料成为主流,这一现象源于文化、经济及商业因素的多重作用:其一,西方文化与全球化影响使这类食品被视为时尚和现代化生活方式的象征,尤其对年轻消费群体具有强烈吸引力;其二,性价比与便捷性优势——批量生产的鸡肉和汉堡成本低廉且便于携带,高度契合东南亚快节奏都市生活;其三,本土口味偏好——东南亚传统饮食本就推崇油炸食品(如印尼炸鸡Ayam Goreng与泰式炸鸡Gai Tod),且该地区对甜饮有偏爱,典型代表包括泰式冰茶、越南咖啡和马来西亚拉茶。

图表28:东南亚餐饮服务市场的主要企业

注:数据截至2025年8月13日;估值倍数、收入与利润增长率采用彭博一致预期预测数据;                资料来源:彭博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注:数据截至2025年8月13日;估值倍数、收入与利润增长率采用彭博一致预期预测数据;               资料来源:彭博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

风险

我们认为,东南亚消费品市场可能面临以下多重商业与运营风险:

► 原材料成本上升及供应链中断。东南亚食品饮料企业高度依赖糖、大米、大麦等原材料及包装材料。贸易摩擦、通货膨胀或气候相关的供应冲击(如干旱会影响甘蔗产量)可能导致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进而压缩企业利润空间。此外,全球供应链瓶颈或推高物流成本,对企业收益造成进一步压力。

► 核心市场监管及税收压力。东南亚市场可能出台更严格的酒精饮料法规或糖税政策,包括提高消费税、限制广告投放、缩短酒吧及酒馆营业时间等。此类政策或将导致销量下滑、合规成本上升,直接冲击企业收入增长与盈利能力。

► 核心市场经济增速放缓。东南亚部分食品饮料行业龙头的业务布局可能无法实现跨地域多元化发展,其盈利水平或高度依赖于本土市场的消费支出趋势。若经济持续低迷或旅游业复苏乏力,可能导致特定产品品类需求疲软。消费者可能转而选择价格更低廉的替代产品,进而对销量和价格结构造成双重冲击。

► 汇率波动风险。汇率变动可能影响企业原材料采购成本,此外从事食品饮料出口业务的企业还可能面临结算汇率的不确定性,进而影响其业绩表现和盈利能力的稳定性。

文章来源

本文摘自:2025年9月6日已经发布的《东南亚消费品研究:舌尖上的盛宴》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