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智行港股上市:自动驾驶从“技术追跑”到“商业领跑”的里程碑

连线Insight
Nov 07

2025年11月6日,小马智行在香港联交所正式挂牌。

此时距离其在纳斯达克上市不到一年。2024年11月27日,小马智行以13美元/股的发行价登上美股,创下2024年美股自动驾驶领域最大规模的IPO,摘得“全球Robotaxi第一股”称号。

如今,“全球Robotaxi第一股”又在港股IPO,发售4825万股,拿下2025年全球自动驾驶领域最大规模的IPO。如果给承销商的15%超额配售权全部行使,集资额可达77亿港元。

图片图片

据招股书披露,本次IPO引入了包括Eastspring在内的多家国际机构作为基石投资者,认购总额达1.2亿美元。同时彭博社10月28日报道称,全球出行巨头Uber正考虑作为锚定投资者认购1亿美元。

从自动驾驶产业角度来看,历经十年技术验证、多轮融资寒冬与商业化争议,产业来到一个关键转折点:

资本的重心正在转移,从“技术潜力”转向“商业造血能力”。那些技术成熟、成本可控,能够规模扩张,跑通完整链路的企业,等来了市场的回应。

Robotaxi这门生意,真的到了可以规模化盈利的时刻吗?

质疑声从未停止。但产业龙头小马智行的表现让人看到希望:一手握着真金白银的助力,一手握着商业化的实绩,小马智行展示出的未来充满想象力。

图片图片

双地上市,

小马智行为何被资本市场看好?

从2024年11月到2025年11月,从纳斯达克到香港联交所,短短一年完成双地上市,这一节奏在中概股企业中并不多见。

究其原因,不难看出,两地市场的差异化定位,为小马智行提供了更广阔的融资空间。

2024年11月27日小马智行登上纳斯达克

美股市场向来偏好成长性叙事,愿意为技术突破与长期愿景支付溢价;港股市场则更关注商业化进度与现金流确定性。双地上市意味着,小马智行既需要向硅谷投资者证明其技术领先性,也需要向亚洲资本市场展示其营收增长的可持续性。

小马智行在商业化上的信心,资本市场早已用真金白银做出回应。

从美股上市,到第七代Robotaxi车型发布,再到如今港股IPO。小马智行商业化时间表与盈利路径日益清晰,也因此吸引了柏基投资、公爵资本、方舟投资、威灵顿资产管理、富达投资等知名机构买入。

其中,被誉为“女版巴菲特”的Cathie Wood旗下ARK Invest旗舰基金多次加仓。2025年6月,小马智行成为首个纳入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的L4自动驾驶公司。

小马智行美股股价在2025年8月12日发布第二季度财报后表现强劲,当日收盘时为14.36美元,一段小幅波动后在9月初开始持续上涨,不到一个月便在10月02日达到盘中高点24.92美元,涨幅超过73%。

小马智行凭什么获得资本的认可?

往近看,是小马智行亮眼的财报数据以及落地成绩。

2025年二季度,小马智行营收达1.5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5.9%,环比增长53.5%。

小马智行2025年第二季度业绩,图源上市公司公告

2025年,小马智行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大一线城市获得L4级自动驾驶测试许可,并实现所有一线城市全无人收费运营的自动驾驶企业。

往远看,机构投资者看中的不仅仅是股价涨幅,更在于小马智行的持续增长与营收结构质变。

据招股书披露,从2022年到2024年,小马智行年营收从4.72亿元连续三年攀升至5.48亿元。2025年上半年,小马智行实现营收2.5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3.3%。

主营业务之中,Robotaxi业务的增速尤为显著。2025年上半年,小马智行Robotaxi乘客车费收入在Q1和Q2分别实现约800%和超300%的同比增长,整个上半年该业务收入达2332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8.8%。

乘客车费收入增长背后,小马智行营收重心正从“项目制收入”转向“运营服务收入”,意味着更加稳定、广阔的现金流。

资本纷纷站队的另一个角度,是正在加速的产业周期。

据全球咨询公司Frost & Sullivan预测,全球Robotaxi市场规模将从2025年的2.9亿美元增长至2030年的666亿美元,2035年将达到3526亿美元。中国预计成为最大单一市场,2030年市场规模约390亿美元,占全球份额的一半以上。

窗口期下,小马智行选择完成双地上市,既抓住了行业从“0到1验证”向“1到100规模化”切换的时机,也在车队规模、收入增长、成本下降等维度展现了可持续的商业模型。

成本下降、多城落地,

小马智行迈向关键节点

小马智行的商业化叙事,核心支点是第七代Robotaxi。

就在昨日,小马智行第七代Robotaxi车队在广州、深圳等地接入Robotaxi App和小程序,向用户开启全无人驾驶收费运营,这款新车型首次从产线下线第一次走入运营场景中。

2025年4月,小马智行在上海车展宣布,其第七代自动驾驶系统实现了100%车规级零部件,设计寿命达60万公里,自动驾驶套件总成本较前代下降70%,其中激光雷达成本下降68%,车载计算单元成本下降80%。

花旗银行在2025年9月研报中总结,在全球实现全无人对外运营的Robotaxi企业中,小马智行第七代车型自动驾驶系统BOM成本最低。

对于小马智行来说,第七代Robotaxi不仅是一次硬件迭代,更是在商业化落地进程中奠定局面的稳定一手。

从技术路径来看,第七代系统在规模化落地层面的考量颇多。

首先是成本。基于4颗英伟达Orin-X芯片,小马智行从工控机切换到自研车规级域控制器,并搭载来自禾赛和速腾聚创四颗的国产车规级固态激光雷达E1等六类量产传感器。

这一方案通过软件算法优化提升算力使用效率,保证性能的前提下大幅降低了硬件成本。据公开信息,小马智行也是全球首家使用车规级激光雷达和车规级SoC芯片实现L4级全无人Robotaxi的公司。量产和车规化标准使得这一代Robotaxi运营寿命提高至60万公里,运维成本下降,也意味着折旧费用相应减少,为商业盈利打好基础。

小马智行与广汽埃安推出的霸王龙Robotaxi

其次是平台化设计。据招股书披露,第七代系统已孵化出三款车型::北汽极狐阿尔法T5 Robotaxi、丰田铂智4X Robotaxi、广汽埃安霸王龙Robotaxi,分别与北汽新能源、丰田汽车、广汽埃安合作量产。

不难看出,第七代系统对各类车型的适配程度都很高,从设计层面保证了快速复制的能力。

从国内到全球,小马智行的落地速度均在加快。

据公开报道,小马智行第七代Robotaxi自2025年6月启动量产,公司已完成产能爬坡并进入稳态生产。在国内,小马智行计划将在国内一线城市铺开第七代车型,目前该车型已经取得北京、广州、上海、深圳的L4级许可,累计公开道路测试里程超350万公里。同时,公司也表示将探索新车型在海外市场的商业部署。根据公司累计运营数据,小马智行自动驾驶车辆已累积超5500万公里全球路测里程,其中全无人驾驶里程超1000万公里。

国内,其第七代车型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获得L4级自动驾驶测试许可,在广州、深圳已开启7×24小时全天候Robotaxi服务,在北京开启7x24小时测试,累计公开道路测试里程超350万公里,一线城市运营总面积超2000平方公里。

海外市场,小马智行将在2025年下半年与Uber合作在中东上线Robotaxi,并与迪拜道路交通管理局推进路测及全无人商业化运营。此前,小马智行已获沙特NEOM 1亿美元投资,并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开展路测。同时,公司也在韩国、新加坡落地运营,在卢森堡设立欧洲研发中心并获首批测试许可。根据公司累计运营数据,小马智行自动驾驶车辆在全球已累积超5500万公里路测里程,其中全无人驾驶里程超1000万公里。

全球范围内,小马智行还拥有全球Robotaxi公司中最多的网约车、出租车平台合作伙伴,与如祺出行、高德打车、支付宝、锦江出租、Uber等平台合作,打通用户触达渠道。

小马智行Robotaxi

据小马智行App数据,其注册用户数超50万,每辆全无人Robotaxi日均订单量超15单,用户满意度评分4.9分,97%用户给出5分好评。

在技术突破与规模化落地之外,小马智行还针对Robotaxi不同的运营逻辑进行调整。

对比传统出租车“司机+车辆”的分散管理,Robotaxi将每台车视为可预测、可调度、可维护的数字资产,更需要集中管理。

对此,小马智行实现了自动化车队管理体系,还引入VLA模型提供决策建议,提升远程协助人效,降低运营成本。首先,通过搭建Robotaxi远程协助平台,“人员-车辆”的远程平台运营能力取得突破,人车比已从早期的1:1优化至1:20,在技术上实现1位远程人员管理20台运营的Robotaxi,也印着自动驾驶技术成熟。

如今,收车后的运维环节,小马智行通过“并行运维”提高效率,即利用车辆充电静止时间并行完成补能、清洁和点检作业。在“看不见”的运营环节里,小马智行通过精细化管理,推动全无人Robotaxi规模化时代的到来。

优秀的人车配比,无疑意味着在更大的车队规模上,人力成本的巨大节省。

在小马智行看来,跑通技术路线,实现成本可控、规模扩张的完整链路后,“千台量产”是一个关键临界点。

小马智行副总裁、Robotaxi业务负责人张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城市中,当Robotaxi投放量达到1000台时,运营将达到盈亏平衡点,越过这个点,每增加一台车辆成本会更低,毛利率会更高。”

一项可供参考的数据是,从2025年二季度到10月28日,仅用半年左右,小马智行Robotaxi车队规模便从的270台快速增至10月底的720台。

当下,持续量产以及双地上市无疑意味着,这家自动驾驶企业即将迈过这一关键节点。

从“虚拟司机”到“世界模型”,

重塑自动驾驶新范式

5年在L4层面的坚持,为小马智行带来的是广阔的想象空间,以及短时间难以追赶的距离。

小马智行联合创始人、CTO楼天城曾坦言,公司自2020年起切换至“强化学习”范式,构建高真实性的虚拟环境,让虚拟司机在仿真中通过自我博弈和试错不断进化。

这一技术切换,使得小马智行在2020-2022年经历了漫长的“真空期”。

“那时候别人来问你什么进展,那确实没有什么进展......但如果不切换,我觉得肯定不行。”他在接受采访时回忆,彼时外界感受不到驾驶体验的显著提升,其实内部在搭建“Pony World世界模型”的基础设施。

选择的代价不仅是时间成本,更在于需要放弃此前积累的核心竞争力。

2019年前,小马智行的认知集中在数据的价值,楼天城常说“中国有很多有价值的数据”。换句话说,小马智行自动驾驶研发来源的核心竞争力也在于实测数据,以实际道路采集数据为主要目标,挖掘数据的价值,再通过“模仿学习”的方式学习人类开车。而基于世界模型的强化学习,意味着放弃前期的所有积累这一路线,但才有望打破实测数据局限性,攻克长尾场景。

但坚持终有回报,技术红利在2022年后开始释放。

据公开报道,小马智行世界模型每周可生成100亿公里的测试数据,其中真实驾驶数据的占比仅千分之一到十万分之一。

世界模型的核心功能包括三点:生成多样化场景和传感器数据、通过智能体模拟高真实性交互、建立全面的驾驶行为评估标准。

与行业主流路径代表的“模仿学习”范式不同,小马智行直接打造适用于不同车型、场景的“虚拟司机”。前者通过采集大量人类驾驶数据,训练AI模仿人类行为,却永远无法超越人类驾驶水平;而后者的“虚拟司机”却通过更加多样的场景、数据,激发出无限的可能性。

安全性数据是最直接的验证。

小马智行创始人、CEO彭军接受《时代》周刊采访,图源小马智行官方微信公众号

小马智行创始人、CEO彭军在接受《时代》周刊专访时表示,“虚拟司机”传感器能覆盖360度无盲区,这远比人类只有120度的视野要强,海量训练使其不断进化。此前,彭军还曾提到“公司Robotaxi在试验区内安全性已接近人类司机平均水平的10倍”。

楼天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举例,说明世界模型对极端场景的处理能力:“路上有纸箱,世界模型需要在极短时间内区分——纸箱是会被吹飞、可以直接压过、需要绕行,还是里面有硬物不能碰。”这种对物体属性的理解和决策,正是世界模型相比传统路线的核心优势。

5年时间积累,构成小马智行Robotaxi的长期壁垒。即使其他企业今天开始投入Robotaxi,也需要类似的时间周期做到常态化的全无人驾驶载客运营。

跑通的技术路线,也是资本市场愿意为其站队的核心原因之一。

楼天城曾提到,全球范围内只有Waymo、百度和小马智行三家公司真正实现了“无人化+规模化”的双重标准。

但与Waymo相比,小马智行的路径更加开放,以开放合作构建生态,与多家车企、网约车平台、传感器和芯片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在复杂路况与高监管环境下验证了自动驾驶的现实可行性。

小马智行Robotaxi行驶在迪拜

这种差异化路径,或许正是其在全球竞争中的核心优势。

综合来看,小马智行的双地上市,标志着自动驾驶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不仅是“全球Robotaxi第一股”的融资动作,更是自动驾驶从技术叙事迈向商业验证的里程碑。它以车规级硬件、世界模型与规模化运营为核心支点,跑通了从技术成熟到商业可行的完整链路,也为L4企业提供了一条可参考的路径。

窗口期下,先行者的优势将被持续放大。中东市场的启动、与Uber的合作,构成小马智行全球化征程的起点。技术出海能否转化为商业成功,将成为其商业化下半场的关键命题。

当技术的想象力与资本的确定性相遇,小马智行正以系统化、可复制的范式,点亮自动驾驶商业化元年。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