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赛道股,跌太惨了。
尤其是新能源,光伏、储能、锂电、电动车,一个挨着一个,跌停的跌停,暴跌的暴跌,几乎全军覆没。
当然,股市有跌就有涨,这回涨的是前面一直被冷落的板块,消费股、互联网、医疗、大金融等等。
如果之前有投资者对于高低切换还拿不准,现在则无需再怀疑了,因为行情已经用涨跌证明了这一切。
剩下的,也就是如何应对?具体的切换机会又有哪些?
关于今天的下跌,我们能够找出的理由很多。
第一,股神对于国产新能源汽车厂14年的坚持,现在到了撤退期,以股神的地位,以及如此大的持股体量,对市场造成的冲击不言而喻,不单单是整车,整条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都受到了冲击。
第二,网上有文章指出,光伏逆变器的海外销售存在数据造假,与此同时,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投票决定对特定太阳能优化器、逆变器及其组件启动337调查(调查编码:337-TA-1327),作为对美国Ampt, LLC of Fort Collins, CO向美国ITC提出337立案调查申请,主张对美出口、在美进口和在美销售的该产品侵犯了其专利权(美国注册专利号9,673,630、11,289,917),请求美国ITC发布有限排除令、禁止令的回应。
还有各种券商研报、机构人士出来吹风,高低切换,风格改变,市场也开始接受这一点,资金方开始朝着一致的方向去进攻。
可以说,现在赛道股是利空因素不断,你无法判断明天还有什么幺蛾子会出来。
不过,事情也不用搞太复杂,简单地讲,我认为这一次赛道股集体大跌,没别的原因,还是这几个月炒得太疯狂,估值太高了,所谓风险都是涨上去的。
回过头看,从5月底上海解封以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恢复,修复行情开始,加上国家的各种稳经济措施,大头基本都给了新能源,从新能源发电端,到储能端,再到消费终端,都充分地享受了政策大礼包。
因为有了充足的预期,加上最近几年特别流行抱团行情,新能源才得以足足上涨了1个月多,造就了不少翻倍股。但这种涨法,说白了和去年新能源板块的抱团没啥区别,甚至连上涨时间和回调时间都掐得足够准。
相信大家都还记得去年同一个时期的锂电炒作,也是5月份启动,也是在8月底见顶,然后就经历了漫长的回归,直到现在,业绩不断创出历史最好成绩,但股价却没有回到当初的位置。现在的新能源,包括大热的光伏、风能、储能、电动车,走势不过简单再重复一遍而已,没啥新鲜感。
从这两年的炒作,也让大家大致看清了资金的套路。
一是特别喜欢成长股,新能源是最受欢迎的,反倒是传统的价值股,一直都处在不好不坏,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位置;二是等到回调行情到达一个坑位,甚至最好是崩盘式的下跌,然后就静静地等待政策面的扶持(也不知道他们哪里来的信心,拿捏得那么准政府会出来救市),再然后集体去抱团,众人拾材火焰高,等到爆炒1-2个月的时候,再集体抽离,留下一堆没来得及逃跑的接盘侠。
如此循环往复,乐此不疲。
虽然说得不那么厚道,但效果着实是不错的。机构散户化,散户机构化,互相取长补短,就看谁会成为韭菜。
这样的炒作法,市场只会越来越扭曲,说的是价值投资,实际上还是割韭菜的那一套,最近也有正规机构的人出来说“搞投资不要任何框架,什么东西能涨就买什么,什么东西能更快赚钱,就去买这些东西,那些束缚上涨的框架,全部都给抛掉了”。
江湖多险恶,各位还得多提防。
回归到投资,相信大家最关心的还是现有切换行情下,应该看啥。
大方向其实不复杂,主要还是着眼于前期被冷落的,基本面还不错的,确定性、安全边际、长期性等基本条件都具备的。
这里面,消费是其中不错的方向。
首先,消费股从去年开始,跌势确实挺大的,像标杆茅台,一年多都没能回到去年初的高位。也有人将消费股跌幅和互联网、教育、医药对比,感叹并没有这些公司这么大,但这只不过是因为消费股没有受到监管的“特别对待”,如果把监管因素剔除,互联网、教育、医药的跌幅并不一定低过消费股,所以,消费股这一年来的回调,其实也挺惨的。
跌得多,日后反弹的力度也会相对大,这是股市的常识。
其次,消费股和宏观经济的相关性非常大,2017年那时的消费股热潮,背后就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一个推力是房地产的财富效应,另一个是移动互联网对于消费端的刺激。
现在全球以及中国的宏观经济压力比较大,但随着疫情的缓解,经济社会也在逐步恢复常态。虽然地缘政治以及欧美的高通胀问题还在频发,但基本也处于磨底阶段,除非有更大的黑天鹅,否则再度大幅下滑的可能性并不高。经济要全面恢复到疫情前,还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投资通常要领先经济指标,能够确认是底部,已经是值得关注的时间点。
更重要的是,消费股在前一轮的热潮以及后来的跌幅中,其实已经向投资者展示出哪些是真正的价值股,哪些是虚假的,等于说市场已经给大家筛选过一轮。
除了消费,医药也是一个可以关注起来的板块。
医药的逻辑相对简单,这一年多的下跌,一个是前几年炒得太高,本身存在估值回归的内因,另一个就是各类监管,比如集采、医保控费、新药审批门槛提升等等,把医药股的增长预期调低。
但是,经过一年多的下挫,不少医药股其实已经到了价值区间,尤其是成长空间仍然很充足的创新药。很多人喜欢把财政和集采、控费拿出来说,这个确实对于创新药的增长预期有一定的影响,不过预期和估值是匹配的,增长预期只要和估值相匹配,就是合理的,不存在谁坑谁的事情。
而且,也不需要把监管的利空一面放得过大,监管并非总是为了打压创新药的成长空间,反过来也能够促进创新药公司更加向研发发展,主动提升竞争力去赢得市场。
我仍然相信,如果不是市场的下跌,那些伪创新药公司,那些没有研发实力,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司,不会露出真身,要相信市场自身去粗取精的能力。
疫情这两年,A股的投资风格有了不少的改变。
最明显的变化,是那些特别喜欢扎堆传统行业的白马蓝筹,现在变成疯狂抱团成长股,尤以新能源为主。
从行业发展前景上看,新能源毫无疑问还是香饽饽,还会反复翻炒,只不过这种翻炒也很容易过犹不及,在主升浪的时候,很爽,但回撤的时候如果无法及时抽身,感觉就会很痛苦。
做投资,如果能够像巴菲特那样,持有14年都无怨无悔,现在是走还是留完全不需要纠结,因为这么长的持有时间,只要不是太烂的股票,大概率都是赚钱的,只是大多数人无法做到这么长时间的持有,嘴上都是说价值投资,长线持有,但手又常常管不住,既然如此,知进退就显得很重要。
只要抓住每一次高低切换,收益都不会差到哪里去。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