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四季度以来,港股IPO热潮持续,不少前沿领域包括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等的明星企业已成功上市。加上今年IPO募资额同比大幅上升,也让香港市场吸引越来越多资金关注。
从最新的赴港上市情况看,氢能源概念或将接棒,延续这一轮热潮。目前,港股正迎来氢能领域稀缺的投资标的——11月28日,重塑能源开启招股,根据公开信息,公司拟发售4,827,920股股份,招股日期为11月28日-12月3日。
作为中国氢燃料电池系统市场的龙头企业,重塑能源的上市会是一次标志性事件。公司此前在市场上已收获高度认可,还成功吸引了众多知名投资机构和产业资本的青睐,借助资本市场巩固领先地位,重塑能源会进一步彰显氢能产业的潜力和投资价值。
着眼当下,如何评估重塑能源的价值?
关于价值投资最常听到的话就是:“好行业,好公司,好价格”。好行业可以让你在投资的道路上事半功倍,好公司可以让你在这条道路上快人一步,好价格则可以让你选对时机,获得更可观的收益。
遵循上述原则,最先需要了解氢能产业的发展潜力。
客观来说,中国氢能产业过去处在示范应用和商业模式探索阶段,即产业发展的早期,一方面还未充分释放规模效应,另一方面寻求国产化、自主化突破需要持续高研发的投入。
如今,以氢能重卡为代表的商业模式逐渐形成,绿氢项目不断取得进展,行业整体景气度显著提升。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国已建成运营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80余个,产能超过10万吨/年,较2023年底增长10%;建成运营加氢站超过500座,较2023年底增长10%;燃料电池汽车累计保有量达到2.2万辆。
随着氢能企业持续通过技术进步、国产化、规模效应打破瓶颈,燃料电池系统成本也由2018年的9600元/kW降至2023年2400元/kW。
不得不说,中国氢能产业来到了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的发展窗口期。参考同为战略新兴产业的锂电,在其10年成长周期里,经历政策扶持、降本增效、国产替代,几经沉浮后,需求与供给共振,锂电才迎来了“高光时刻”。这样来看,氢能产业正在大规模市场化的前夜,未来将释放出巨大的成长潜力。
根据据重塑能源招股书显示,预计中国氢能消费市场规模(按产值计)将于2028年达到人民币5,781亿元。中国低碳氢消费市场规模(按产值计)将由2023年的人民币780亿元增至2028年的人民币2,677亿元,2023年至2028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8.0%。
近期,氢能正式纳入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能源法》明确提出国家鼓励和支持氢能开发利用,积极有序推进氢能开发利用,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为氢能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所以,随着全球对低碳能源需求的增加,氢能作为清洁能源的代表,也是中国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成长的确定性十足。企业也将越来越注重高质量发展,随着格局稳定,待下游需求释放后,收获利润或许是顺其自然的事。
这样来看,氢能产业仍是一条“长坡厚雪”赛道,持续向好的趋势方向没有改变。
聚焦重塑能源本身,其品质如何?可以从技术实力、商业化能力、战略布局等方面来探讨。
和锂电、光伏产业相似,氢能产业走向大规模市场化的主要路径是降低成本,是考验企业技术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氢燃料电池作为氢能下游应用的关键载体,数据显示,电堆是成本最大构成部分,占比约63%;而在电堆成本构成中,膜电极成本约占61.8%,双极板约占27.5%。
而重塑能源是中国燃料电池领域首家全面实现自主研发和量产燃料电池系统、电堆、膜电极、双极板的企业。这意味着,公司在技术壁垒和成本占比较高的关键零部件上成功做到了国产化替代和自主化突破,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从而有效推动氢燃料电池系统降本。这也是行业竞对难以逾越的护城河。
具体到产品上,公司产品在寿命、效率、可靠性以及极端温度环境下的适应性等方面具备显著的领先优势,比如公司大部分产品寿命可达到30000小时,这对下游客户将更具吸引力。能够抓住非示范城市的低价氢需求,进一步推动氢能重卡的市场化应用。
从招股书中可以看到,在氢能重卡这个中国氢能最成熟也最具代表性的主流应用场景中,燃料电池产品需要满足氢能重卡作为生产资料用得好、用得久、用得省的核心需求,并且能够适应高强度运营节奏和恶劣多变的运营环境。重塑能源的产品出货和应用规模在行业中保持领先,正是因为在大功率燃料电池的核心技术突破上取得了领先的成果,解决了高可靠、长寿命、环境适应性、经济性的几大核心技术难题,从而赢得了客户的认可。按2023年重卡搭载的氢燃料电池系统的总销售输出功率计,重塑能源在中国氢燃料电池市场排名第一,市场份额为42.4%,领先第二名超过20个百分点。足见公司的技术优势得到市场真金白银的投票,表现出更强的商业化能力。
长期来看,重塑能源形成的显著技术、产品和规模优势,将在氢燃料电池系统的性能和经济性上保持领先地位,从而推动氢能重卡满足下游长途重载物流需求,加速其商业化进程。
这将带动公司的产品出货,反过来还会强化公司的规模效应以及市场竞争力,形成一种正向循环。由此,公司能够抓住氢能产业迈向市场驱动的窗口期,业绩的增长飞轮将越转越快。
此外,基于持续积累的技术实力、量产经验以及供应链优势,重塑能源将业务延伸到上游氢能装备领域,同时布局了PEM(质子交换膜)和ALK(碱性)两条制氢路线。双线布局意味着,重塑能源在以符合当前需求又能够预见未来的技术路线来布局氢能产业,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其中,公司的100Nm³/h的PEM纯水电解制氢系统产氢效率为78%,具备5%-130%宽负荷调节范围;250Nm³/h兆瓦级PEM纯水电解槽产品产氢效率为80%,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通过覆盖氢能全产业链的战略布局,重塑能源将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把握住多元化的市场机遇。
回到投资者的角度,重塑能源还展现出许多核心亮点,这些亮点一方面体现出氢能产业的长期潜力;另一方面是公司实现长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未来的业绩看点。
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a.受到顶层设计和市场需求双重驱动
这为重塑能源在氢能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底层支撑和广阔的增长空间。
政策决定了需求周期,需求量的爆发将开启行情。近年来先后出台了《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推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而今年国家政府工作报告在年度政府工作任务首次指出,要加快前沿新兴氢能产业发展。近期出台的《能源法》也为氢能产业提供了稳定的发展预期,将促进产业链进一步完善和成熟。
从市场端来看,有研究机构发布研报称,从2025年国家目标看,绿氢项目缺口在9-10万吨(保有量11万吨)、燃料电池汽车缺口在2.5万辆(保有量2.5万辆),绿氢项目和燃料电池汽车的爆发量级均看向翻倍起步。
而重塑能源凭借技术研发实力,能够不断赋能产品创新,从而满足市场需求,将在这个“好行业”内持续卡位优势。
b.商业化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相互叠加
市场端的变现潜能与降本能力是氢能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重塑能源正是基于上述两个能力,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公司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氢燃料电池系统,契合了产业发展的阶段趋势,在陕西、山西等非补贴市场实现批量商业化运营,精准匹配下游客户的核心需求。
进一步来看,商业模式跑通是氢能产业接下来的重点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逐步成熟的应用场景和绿氢经济性。以落地宁夏太阳山年产10万吨绿氢制储输用一体化示范项目为代表,重塑能源通过牵头构建起全链条一体化的氢能产业生态,实现氢能供给与消纳的“电-氢-电”商业闭环,在探索氢能产业解决方案上做出了创新。
可以预见,在中国氢能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的背景下,公司凭借领先的商业化能力,基于上述布局,将进一步扩大公司的影响力,未来有望积累更多稳定的客户群体、实现场景更广泛的业务覆盖。
c.横向产业资源协同和纵向全球化布局
氢能产业链较长,包括制氢、储氢、运氢、加氢以及氢能应用等多个环节,通过产业资源协同可以提高整个产业链的效率和响应速度,降低氢能产业成本。
重塑能源积累了覆盖整车、工程机械、汽车零部件、电气设备及能源化工等多个领域的产业资源,各方能够协同探索更可靠、更高效的氢能解决方案,更好地形成规模经济效应。
与此同时,公司坚持出海战略,为其打开了更大的成长边界。从业绩上看到,公司来自海外的收入由2021年的 550万元增至2022年的 860万元,并进一步增至2023年的2320万元,2023年同比增幅170%,涨势迅猛。
据了解,重塑能源是中国氢燃料电池领域首家实现了专有氢燃料电池系统海外商业化应用的公司,获得多项国际认证。加速出海,公司将和全球氢能产业发展接轨,接触广泛的客户群体,未来发展远景也更具想象空间。
上述核心亮点值得让我们给予重塑能源更多期待。氢能产业具备技术密集、人才密集和资源密集等特点,这决定了唯有技术过硬、综合实力强的企业才能崭露头角。因此,有理由相信,重塑能源凭借强劲的综合竞争力,有望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按照“好行业,好公司,好价格”这一原则看下来,结论已清晰:
目前氢能产业的成长具备确定性,正处于大规模爆发的前夜,正推向一个重要的投资窗口期;氢能产业上游是绿氢制取,下游是重卡为代表的多元应用场景,重塑能源的技术优势和战略布局与产业发展趋势契合,潜力十足;从长期价值来看,氢能板块如今尚在估值低位。所以,重塑能源作为投资标的,有着较高的安全边际,在未来产业前景明确的前提下,是值得投资者去挖掘的优质企业。
随着氢能产业进入到市场化的周期,重塑能源上市后,可以期待其业绩数据验证它的增长潜力。届时,其将在资本市场上迎来新一轮价值增长。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