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蓝鲸新闻12月24日讯(记者 李卓玲)继飞行汽车后,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也成为车企布局的热门赛道。
12月23日下午,广汽集团宣布,其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即将发布。蓝鲸新闻从广汽方面获悉,该人形机器人采用了可变轮足移动结构,拥有四轮足、两轮足两种模式;在广汽全固态电池的加持下,该机器人续航将达6小时。对于该机器人后续会否卖给个人等更多消息,广汽方面人士对蓝鲸新闻称,等本月26号发布。
广汽并非首个进军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的车企。入局更早的特斯拉,预计其人形机器人Optimus将于2025年开始限量生产,后续将卖给个人。据悉,特斯拉目标年产10亿台,欲拿下10%以上的市场份额。
在特斯拉背后,除了广汽外,包括小鹏汽车、比亚迪、长安、奇瑞等车企纷纷采取或直接下场、或投资等方式,涉足这一赛道。不过,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曾断言“没有500亿投入做不好AI机器人”。那么,切入如此烧钱的赛道,车企意欲何为?除了资金外,车企下场造人形机器人还会面临哪些难点?
跟风特斯拉?
“目前行业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趋势,智能汽车‘在路上’被叫智能汽车;‘升上去’就是低空产业、飞行汽车,很多低空产业的核心技术来自汽车智能化;如果把汽车‘立起来’,就是大家讨论的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近日在“大军山·智能汽车科技大会2024”上指出,汽车智能化的边界在进一步拓展。
此番言论,一定程度道出了目前汽车制造企业跨界的两大热门趋势:低空经济和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普遍被业界视为后者的终极形态。
以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为例,今年11月以来,车企在这一赛道的布局消息开始密集起来。
11月6日,小鹏汽车发布全新AI人形机器人Iron。该机器人以真人1:1的比例打造,身高达到178厘米,体重70公斤。在身体构造上,它拥有62个全身主动自由度和15个手部可动自由度。
图片来源:蓝鲸新闻摄
同月15日,长安汽车在广州车展上宣布,将在机器人领域开展类人机器人、汽车生态机器人等相关产业布局,并将在2027年前发布人形机器人产品。
今年12月13日,“比亚迪招聘”官微发布了一则25届具身智能研究团队专场招聘消息,该招聘面向2025届全球高校硕士、博士毕业生。据悉,比亚迪具身智能研究团队目前已开发完成工艺机器人、智能协作机器人、智能移动机器人、类人形机器人等产品。
再到此次广汽宣布其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即将到来。而半个月前,广汽才首次公开展示其自主研发的第二代具身智能机器人。广汽彼时称,在三维立体交通方面,广汽研究院研发了飞行汽车,地面移动出行广汽布局了乘用车、商用车等,而最后一公里的移动出行+室内外服务就是通过机器人来实现。
在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上,特斯拉这步棋下得更早一些。据悉,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概念于2021年8月首次提出,次年9月原型机首次亮相。2023年3月,Optimus首次展示了稳定步态行走与双手抓取动作;同年12月,特斯拉发布Optimus 2代,稳定性、灵活度、速度、轻量化等方面均实现提升。截至今年12月10日,特斯拉更新Optimus户外盲走视频,复杂环境应用能力增强,未来将配合视觉方案、优化步态。
特斯拉CEO马斯克曾多次强调,特斯拉Optimus机器人项目将比其汽车业务和FSD更有价值。在其此前规划里,将来人形机器人将成为工业主力,数量有望超越人类,预计达到100亿-200亿。特斯拉目标年产10亿台,占据市场10%以上份额。其成本控制在1万美元左右,售价预计2万美元,这将为特斯拉带来25亿-30万亿的市场。
另据光大证券研报指出,作为被马斯克誉为“未来数量超人类总数”的人形机器人产业,机构预计至205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7万亿美元。
前景可期但烧钱
在巨大的市场潜力下,资本已提前狂欢。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不完全统计,今年1月-10月,全球人形机器人行业共发生69起融资事件,公布的融资事件总金额折合人民币超过110亿元,融资大部分集中在人形机器人本体领域,其余分布在通用具身大模型(即机器人“大脑”)、关节模组、传感器等领域。
尽管前景可期,但在业界看来,对于主业为造车的车企而言,涉足这一领域会面临多重挑战,首先就是资金关。
在今年11月6日的小鹏AI科技日上,何小鹏曾指出,做AI机器人比AI汽车更难,集成度要求更高,没有500亿投入做不好AI机器人。而此前,行业对于造车的门槛主要说法在400亿左右。
黄河科技学院客座教授张翔对蓝鲸新闻表示,人形机器人产业还处于早期发展阶段,产业链还相对不成熟,在成本高企和还未大规模商业化量产之前,布局这一赛道非常“烧钱”。
在门槛上,张翔分析,企业要有足够的研发资金,人形机器人涉及众多零部件,而且很多结构都还处于一个创新阶段,背后的成本非常高。其中,在机械设计方面,人形机器人需要模拟人做动作,手关节这块机械结构特别复杂,设计周期非常长,背后是大量的技术积累和资金投入;再者是人工智能技术,人形机器人需要像人一样的思考,像人一样理解语言,然后去做反应、动作,去完成工作,背后同样意味着高研发投入。
马斯克今年11月曾发帖称,特斯拉正在改进Optimus机器人的设计,以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瓶颈问题,“Optimus已经在工厂里执行一些任务,其能力范围正在迅速扩大。目前最困难的部分是改进Optimus的设计,使其易于制造,并配备复杂的供应链,以便能够大量生产。”
除了资金、技术、降本难题外,市场竞争也在加剧。据悉,目前布局这一赛道的玩家众多,除了Figure、Agility、智元、宇树、乐聚、优必选等为代表的机器人主机厂商外,还有英伟达、谷歌、Open AI等科技大厂,华为更于今年11月宣布与16家合作伙伴签约,推动具身智能应用落地,机器人是具身智能最重要的方向。
“在过去一段时间,很难评价行业里的机器人,因为有非常多的公司,有些公司做得非常不错。给他们的建议就是把技术做好,全面性要好;第二是多融钱,因为以前融的钱太少了,都是按亿人民币来算,根本承受不起机器人全局性的研发。可能在单点、双点研发是足够的,多点研发是不可承受的。”何小鹏日前受访时曾指出,这是一个最后比耐心、比实力、比财力、比运气,比很多项的综合的竞争,也是一个马拉松规格的比赛。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