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12月23日讯(记者 郭辉) 西安奇芯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奇芯光电”)在目前国内的半导体产业中,显得有些“特立独行”。
在众所周知的半导体产业链分工协作的背景下,奇芯光电与国内其他芯片公司不同的是,他们不仅同时具备材料研发、芯片设计、晶圆流片、封装测试和智能设备制造等多环节能力,还纵向整合了光子芯片、器件、模块及子系统的全流程研发与生产。
全产业链的投入布局,意味着需要庞大且持续的资金投入,同时还要面临更高的创新风险,对企业经营也形成一定考验。
对应到奇芯光电2014年成立至今的十年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他们整整经历了6轮融资。在2022年宣布完成Pre-IPO轮次融资后,但其后的两年时间里,这家公司实际上也并未按照计划顺利申报上市。
不过在产业周期和市场环境的多重挑战下,正如奇芯光电董事长程东所说,硅光集成是一个国家的半导体产业发展必做之事,中国需要建立自己的光子集成生态。同时,将光与电二者的特长各自发挥,可以实现通过光电集成来突破半导体摩尔定律的极限,抓住产业变革的机遇。
近期,《科创板日报》专访了奇芯光电CTO徐之光,对奇芯光电独具特色的业务模式、企业上市进展,以及他们对产业未来的思考,进行了深入交流。
奇芯光电CTO徐之光
全产业链布局 光子集成业务对标英特尔等巨头
硅光集成技术,正在成为半导体行业突破摩尔定律限制,应对AI大算力需求的一大重要方向。就在今年,英特尔、IBM、思科等芯片巨头,继续在硅光集成的技术线路上驰骋。
在今年7月举行的光纤通信大会上,英特尔硅光集成解决方案团队,分享了由英特尔打造的OCI(光学计算互连)芯粒,能够与英特尔的CPU实现封装并进行数据运算。据介绍,英特尔面向数据中心和高性能计算(HPC)应用打造的OCI芯粒,实现了光学I/O共封装,可在最长100米的光纤上单向支持64个32Gbps通道,有望满足AI基础设施日益增长的对更高带宽、更低功耗和更长传输距离的需求。
IBM则在今年12月宣布,其开发的新一代光电共封装 (CPO) 工艺,通过光学技术实现了数据中心内部的光速连接。IBM展示的可实现高速光学连接的光电共封装原型,能够降低规模化应用生成式AI的成本,并提高AI模型训练速度。与传统的电线相比,使用光电共封装技术训练大型语言模型的速度快近五倍,标准大语言模型的训练时间可从三个月缩短到三周。此外在光电共封装技术的加持下,还将大幅提高数据中心能效。
思科方面,近年在硅光路线上则以行业整合动作为主。自2012年起至今, 思科陆续完成对Lightwire、Luxtera、Acacia等业内知名光子集成企业的收购。
有行业研究显示,尽管光子和电子都是基于硅材料的半导体工艺,但目前硅光还无法完全复用当前的CMOS工艺及Fab产线,需要定制硅光工艺,不作修改的微电子工艺平台无法制备出高性能的硅光子器件,甚至在材料端也需要形成自主创新。
因此可以看到,由于硅光集成需要几乎全产业链的研发和投入,高昂的费用使得国际半导体大厂在这条技术路线上走得更为靠前。
国内目前进行类似全产业链投入的光子企业,几乎只有奇芯光电一家。奇芯光电CTO徐之光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专访表示,从2014年成立至今,他们对标的企业,正是英特尔、IBM跟思科这样的国际芯片巨头。
据了解,在材料环节,奇芯光电成功研发出了全球唯一可量产的硅基改性材料,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多材料三维异质集成新材料体系,也凭借全新材料形成光器件产品低功耗、高集成度的优势。不仅如此,为了配合自身产业化需求,奇芯光电还专门自主研发了测试和生产环节的装备。
奇芯光电之所以选择IDM的业务模式,徐之光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原因其一是最大程度保护公司自身的知识产权。“半导体材料技术的专利申请跟侵权取证,不像设计等环节那么容易,所以我们在晶圆生产工艺、封装、测试环节,都基于芯片设计跟材料设计,去进行垂直整合”。
其二,据其介绍,IDM模式也能加速产品的开发进度。“MPW(多项目晶圆)的流片模式,对硅光产品而言,需要6到9个月的周期,这对产品开发和技术迭代而言周期都太久了,并且当关键的指标和性能发现有问题之后,MPW模式无法去更深层次地定位问题原因。”
其三,“全产业链整合也将支撑公司更加长远的发展”。徐之光表示,如果公司只进行一些芯片产品的设计,而将制造和材料环节外包或通过其他合作实现,短期内或许能够快速盈利,但公司也考虑到后续可能的成长空间将会较为有限。
徐之光表示,奇芯光电业务模式的核心挑战在于,由于整体的业务链较长,对公司而言要控制的流程变量以及需要控制调配的资源较多,当然对于公司的投入以及管理能力要求都比较高。
今年公司订单暴增 现有产品体系将支撑“至少10年成长”
谈及与国内部分光芯片企业的业务区别,徐之光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硅光集成的底层还是要靠光芯片来实现,但通常意义上讲的光芯片,其功能和类型会比较单一。硅光集成的最终载体是芯片,但功能会更加复杂、齐全。”
奇芯光电首席工程师徐之光表示,奇芯光电要做的是将波分复用、偏振复用、分光、延迟等无源功能,与调制、接收及解调等有源功能同时集成到同一个芯片上,这也是他们和常规光芯片公司的主要区别。
光芯片支持的速率越高,对芯片性能——尤其是损耗和集成度要求更高。徐之光表示,奇芯光电在这两个指标方面,能够形成优势,原因在于公司具备独特的材料体系。
据徐之光介绍,该公司自研硅基改性材料,损耗可以低到0.01dB/厘米,是常规硅光材料的四十分之一到一百四十分之一,意味着传输距离会是传统硅光材料体系产品的四十倍到一百四十倍。另外,材料折射率差的指标,也达到10%到25%之间的片上可调水平,制造的芯片产品尺寸能够做到非常小。“二者优势都是硅材料跟二氧化硅材料不具备的,将代表高速光通信的未来,也是800G/1.6T产品将能够占据市场的核心原因。”
据了解,奇芯光电此前已量产400G/800G CWDM4芯片/组件,并且在与客户进行1.6T应用的产品开发。
徐之光表示,人工智能正在加速光模块代际升级的频率,大幅缩短升级周期,从今年开始,他们正在与相关领域的下游客户合作,共同扩产满足需求。同时,激光雷达是光传感领域增长最为快速的方向,也是奇芯光电正在做的应用方向之一,目前其正在与头部客户合作开发用于下一代激光的雷达技术方案。
从2014年至今,奇芯光电共完成6轮融资,其资方包括中科创星、深投控、中兴合创、国开科创、达晨财智和西安财金等。在2022年8月,奇芯光电完成了高达4.2亿元规模的Pre-IPO轮融资,并在今年11月拿到西安财金的股权投资。
关于最新的上市筹备进度,奇芯光电方面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公司最新计划在2026年申报科创板IPO,并且公司已启动股改。
“今年年初到10月份,公司的订单暴增,交付压力比较大,因此今年扩充了一部分产能,希望明年产能释放后,能够在未来的三年、五年甚至更长时期内,支撑高速的增长。”徐之光表示,公司从100G到目前主流的400G、800G,到1.6T产品均有布局,按照每代一到两年的迭代周期,以公司目前的产品研发和导入节奏,将能够支撑后续至少10年到15年的发展,“希望在上市之后,能继续围绕AI大发展,抓住光通信和光模块的成长机会。”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