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免TCE开始有人掉队了

蓝鲸财经
13 Jan

文|氨基观察

2024年以来,自免领域的TCE彻底火了。

海外大药企持续押注该领域,国产TCE也随之坐上了风口,诞生了国内Biotech出海史上两项价值巨大的交易,包括同润生物和默沙东达成CD3/CD19双抗的收购,合作首付款为7亿美元,仅次于BMS与百利天恒关于双抗ADC的合作;

以及GSK收购恩沐生物的CD3/CD19/CD20三抗CMG1A46的合作,交易首付款为3亿美元,也是较高的水平。

自免TCE的大火是事实,但不可否认,这一领域也充满了未知数。

1月10日,从肿瘤转型自免的IGM Biosciences,就遭遇了打击:核心管线CD20xCD3双抗IGM-2323在自免领域展现的B细胞耗竭深度让人失望。

IGM不得不终止IGM-2323的研发,以及另一款TCE IGM-2644也被迫终止。原因在于,两款TCE的设计思路相同,都采用IgM抗体。但从IGM-2323的表现来看,成功概率可能不大。

失败的消息,让IGM的股价大跌近70%,市值只剩下1.24亿美元。

IGM的遭遇不会是普遍现象。但一定程度上,它如同风向标指明一件事——这个黄金赛道,注定会冰火两重天,火爆的同时,掉队者也会持续出现。

/ 01 / 放弃肿瘤,押注自免

过去几年,在自免的热潮下,许多专注于肿瘤研发的biotech,因为各种原因转道自免赛道。IGM也正是这样一家公司。

作为曾经的明星肿瘤biotech,IGM辉煌过,市值曾经超过60亿美金。但随着临床研究的不尽如人意,以及与赛诺菲等重磅合作伙伴的分道扬镳,迫使它做出战略选择。

2023年12月,面对持续减少的现金,IGM开始转向:放弃血液瘤的研发,进入自免领域。

彼时,IGM手中的两款TCE,CD20xCD3双抗IGM-2323、CD38xCD3双抗IGM-2644均在血液瘤领域进行探索,前者针对非霍奇金淋巴瘤,后者针对多发性骨髓瘤。

但IGM决定停止两款TCE在血液瘤的研发,理由是竞争格局不佳。当然,这并不意味着IGM彻底放弃肿瘤管线,其还有IgM抗体aplitabart在结直肠癌领域进行探索。

只是,2023年年末的决定,看起来并不“完美”,现金消耗速度仍然超出预期。2023年9月末,公司账上现金余额3.87亿美元;一年之后的2024年9月末,已经只剩下2.19亿美元。

面对继续缩水的现金,2024年10月,IGM希望进一步聚焦,“专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战略转向”。

这意味着,这家生物技术公司的资源将用于其在自免的TCE管线。

其中,CD20 x CD3双抗IGM-2323已经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肌炎的临床试验中进行评估,预计在2025年读出临床数据。

至于CD38 x CD3双抗IGM-2644,则是在2024年底开始全身性重症肌无力的临床试验。

IGM可能也是众多资本寒冬中biotech的缩影,面对持续恶化的现金流,只能不断调整再调整,以让自己能够把有限的资源聚焦在最有可能跑出来的领域。

/ 02 /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IGM全面押注自免TCE也并不让人感到意外。

正如上文提及,去年以来,自免TCE受到了市场的追逐,MNC蜂拥而至,购买意愿强烈,同时,也愿意支付高额的首付款。对于IGM而言,一旦两款TCE之一在早期临床中结果积极,就有可能实现对外BD,从而全面复活。

而IGM自身的技术理念,也让其具备这一可能:IGM的抗体研发思路,与获批的主流药物略有不同。

抗体的类型分为免疫球蛋白G(IgG)和免疫球蛋白M(IgM)等。过去40年,获批的抗体主要是IgG类型。

不过,IGM希望开发IgM类型的抗体,其逻辑是IgM抗体有10个结合结构域,而IgG抗体有2个,这可能导致对靶细胞的总结合能力更高。

这种更高的结合力,可能带来一系列优势,比如显著增强杀死癌细胞或刺激T细胞的细胞信号传导、扩大可寻址靶点的范围,攻克困难靶点等。

其TCE也正是基于上述逻辑构建。IGM-2323通过将亲和力成熟的IgG抗体结合域嫁接到IgM抗体的多聚体框架上,并将结合CD3的单链Fv结构域融合到J链上,充分利用了IgM的亲合力和IgG抗体的高亲和力和高特异性。

在IGM看来,IGM-2323可在显著提升T细胞杀伤能力的同时,显著降低常规IgG双特异性抗体所带来的细胞因子风暴(CRS)。疗效更好,安全性更高,无疑能够在自免领域更有作为。

只是,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

1月10日,IGM宣布,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Ib期研究中,IGM-2323疗效不佳。

“B细胞耗竭的深度和一致性不足以满足我们成功的高标准”,首席执行官Mary Beth Harler表示。很显然,IGM的抗体研发思路并不一定正确,至少IGM-2323未能让其看到成功的可能。

鉴于此,IGM也顺势终止了IGM-2644的研发,彻底转型自免的路看起来遇到了困难。受该消息影响,公司股价在1月10日大跌66.29%。

/ 03 / 冰火两重天,下一个掉队的是谁

IGM的遭遇,可能也充分诠释了创新药研发的常态:九死一生。而这种情况,在火热的TCE自免领域,必然还会上演。

TCE一直在升级的路上。血液瘤TCE双抗,已经历经三次迭代。第一代TCE双抗安进的BiTE因为没有半衰期,所以采用连续静脉输注,而且有较大的CRS反应。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第二代血液瘤TCE双抗基本上都含有Fc段,半衰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采用了前剂量给药,进一步降低了CRS反应。这也为血液瘤TCE双抗带来了更高的预期。

目前,技术迭代探索仍在继续。第三代血液瘤TCE双抗为了进一步降低CRS,采用了亲和力较低的CD3抗体。虽然能否取得更好的效果还有待时间的证明,但无疑带来了更高的希望。

总体来看,TCE双抗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比较多,例如提高依从性和组装效率,这也必然是自免市场的焦点。毕竟,相对于肿瘤药物,自免药物对于依从性、安全性等要求更为严苛。

而火热的自免领域,也不是同质化竞争。例如,上文提及的GSK大并购案例中,GSK就认为CMG1A46分子设计有特点:对CD19和CD20阳性B细胞具有高亲和力,对CD3具有低亲和力,可以降低TCE通常相关的毒性。

GSK指出,临床前研究已经表明,“血液和组织中快速、深入的B细胞耗竭,这可能会导致患者产生更持久的反应”。

也正因此,GSK对该分子寄予厚望,希望将CMG1A46用于B细胞驱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和狼疮性肾炎(LN),并有可能扩展到相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只是,在彻底上岸之前,这种构思也仅仅只是构思,谁也无法清楚抗体在人体内将会有如何表现。IGM的处境,可能也给所有入局TCE自免市场的选手提了一个醒。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