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中医诊疗赛道“真香”?上市药企竞相布局 行业存在较大整合空间

东方财富网
18 Jan

  随着固生堂(02273.HK)上市和问止中医提交港股IPO申请材料,上市公司和资本对于中医诊疗赛道的关注度日渐提高。继多家中药上市公司向中医馆行业延伸之后,粤万年青(301111.SZ)于近日推出了行业内首家医疗综合体。在中药企业“热情”参与下,中医馆行业是否将迈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除粤万年青外,中医诊所行业龙头固生堂也开始在潮汕地区进行选址,健民集团(600976.SH)、九芝堂(000989.SZ)、ST目药(600671.SH)等多家中药企业也开始在企业所在地开设中医馆。与粤万年青的医疗综合体项目模式不同,他们的模式基本都是“药店+医馆”。

  对于中医馆行业的发展,业内人士指出,目前中医医疗服务赛道内玩家众多,行业呈现小散乱格局,未来有很大的整合发展空间。中成药企业在本地的知名度使其品牌宣传具有优势,但药企的经营管理方式与中医馆仍有较大差异,两者的理念、制度应有所分离才能做好。

又一家药企“重金”入场

  近日,财联社记者走访了粤万年青新开的国际医疗港项目。不同于其它药企的单体中医馆,该项目坐落于广东汕头市龙湖区华银国际大厦裙楼的一至六层,是一家以中医馆和国药堂为核心的综合性医疗服务机构。

  该医疗港项目有多种业态医疗健康机构入驻,包括:国医大药房、中式茶饮、国医馆、健康体检中心、优眠综合门诊、整形美容、健康综合门诊、母婴护理中心。

粤万年青公司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这个项目旨在打造粤东地区首家一站式全程的医疗综合体,以满足重大手术外的家庭医疗和健康需求。至此,公司在医疗行业实现了从上游药材饮片到下游市场终端的完整布局。

  据悉,除整形美容及中式茶饮外,综合体内其它医疗机构多由粤万年青独资或控股。其中,国医馆及国医大药房在该医疗港项目中占有核心地位,均为粤万年青全资控股。国医馆是一家中医为主的综合性医疗机构,国医大药房则涵盖了药品、化妆品、保健食品等多种品类。

  粤万年青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目前国医馆已与40余位专家建立合作关系,其中包括潮医智库专家林丽珠、李兰铮等知名教授,部分医生自带流量,这将有助于国医馆早日实现盈利。“未来国医馆等项目有望在盈利后进行推广,后期或先在粤东进行深耕。”

  粤万年青方面未透露这个国际医疗港项目的具体投资金额,但该项目整体规模较大,在过去两年间,粤万年青围绕该项目相继设立了2家子公司,注册资本合计6000万元,同时两家子公司下各有3家孙公司。这意味着,该项目的经营压力较大,需努力在短期内实现收支平衡。

中药企业为何频频“落子”?

  近两年,资本集中布局中医馆行业的趋势越发明显,尤其是中医馆公司的成功上市,使得资本对于中医馆行业的关注度不断提升,或也进一步催化了中药企业布局中医馆。

固生堂正是借助资本力量在中医线下诊疗上“跑马圈地”的典型代表。公开资料显示,固生堂的门诊网点已经从一线城市扩展到了长沙、徐州、郑州等二、三线城市,同时其门诊网点也逐渐进入江苏常熟、昆山等高收入县级市。截至目前,公司旗下的分院数量从上市时的41家增至77家,遍布国内及新加坡的20个城市。

  除固生堂外,上周问止中医也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或成为第二家中医馆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显示,问止中医目前共有8家诊所,中医医疗服务收益从2022年的5040万元,增长至2023年的1.67亿元,业务增速明显。

  上市公司方面,健民集团近两年在武汉三镇新开设有多家叶开泰国医堂,九芝堂在长沙地区也开设有多家国医馆,ST目药在杭州地区设有三慎泰中医馆,而广誉远(600771.SH)近两年也在多地开设了“药店+医馆”的综合门店,京东健康(06618.HK)去年10月也在北京亦庄开设了“之业堂”京东健康国医馆北京首店。

  而红日药业(300026.SZ)旗下的上医明家在该领域发展较快。公司官网显示,目前全国连锁直营门店20余家,加盟中医馆100余家,已形成“线上中医互联网医院+线下连锁中医馆”协同发展的资源体。

  医馆界创始人王中华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在中药配方颗粒较早开始集采的大背景下,红日药业以及中国中药(0570.HK)旗下的天江药业、广东一方这些配方颗粒企业都在做自己的中医馆,一方面是在做线下品牌的实体;另一方面也是在探索有没有可能建立自营渠道。

  国内老字号中成药龙头同仁堂(600085.SH)也较早进入中医馆行业,公司在互动易表示,截至2024年上半年,公司控股子公司同仁堂商业拥有门店1116家,其中682家设立了中医医疗诊所。同仁堂公司董事长邸淑兵曾表示,公司未来将继续加强对自营商业门店的网络建设。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实体店可以借助中药企业的品牌优势,实现药企和医馆合则两利的共赢局面,但药企的经营管理方式与中医馆仍有较大差异。王中华表示,在中医馆行业能够做出品牌和体量的药企,都是将中医馆的经营理念、制度与药企分离,用药企卖药的思路去做中医馆的企业,大多数都没有做好。

行业小散乱存在较大整合空间

  随着人口老龄化、城市化、健康意识提高以及家庭财富增加,中国内地的医疗服务需求及医疗支出持续增长,中医诊疗连锁行业的赛道“长坡厚雪”已经成为很多资本共识。

  数据显示,2023年后中医馆开店数量出现明显增长。中康科技中药产业大数据中心首席专家贾海彬表示,中医馆近两年发展迅猛,2023年一年时间新增1.2万家,每天将近有30家中医馆落地,行业更是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业界普遍预计2024年新增中医馆的数量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对于中医馆行业快速发展的原因,王中华对财联社记者介绍,三年疫情期间,中医馆行业经历了缓慢发展之后,近两年发展速度较之前明显提升,其中有资本看好中医行业进入这个市场的,也有西医综合门诊转为中医诊所的,还有美业向中医诊所的转型。在资本支持下,部分中医馆获得快速发展。

  据第一上海研报,从中医机构的竞争格局看,目前中医医疗服务赛道内玩家众多,规模不等,分布极其分散。行业龙头固生堂目前在全国市占率只有0.6%,在全国民营中医市场的市占率只有1.9%,行业呈现小散乱格局,行业未来有很大的整合发展空间。

  而问止中医招股材料显示,2023年,中国内地的中医医疗服务市场(按中医医疗机构收入计算)达人民币9606亿元,预计2028年将达到1713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2.3%。

  不过应当注意的是,中医馆行业也需要耐心资本。

  王中华告诉财联社记者,资本进入医馆行业也存在一定投资风险,一家500-800平方米的中型医馆实现收支平衡的平均时间为1.5年至2年,收回前期投资则可能需要四五年。对于类似固生堂走流量医生模式的医馆,可能会获得流量,但是流量和盈利能力的贴合度,也与其与医生的合作方式及公司商业模式及管理水平有较大关系。

(文章来源:财联社)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